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doc
《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提要 本文在现代科学哲学和现代语言学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事实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语言学事实,在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基础上,讨论了分析模型在语言事实的发掘和语言学事实的构造中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语言学事实的存在形式和表述方式、挖掘语言事实和构造语言学事实的互动关系,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方法论等方面分析了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哲学基础和学术意义。文章进而指出,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同,而在于相互间的互补关系,即差异性共存,因此需要积极展开理论的外部批评和内部批评。关键词 语言事实 语言学事实 语言现象 分析模
2、型 理论范式 哲学基础Language Fact and Linguistic FactAbstract: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 and theory of modern linguis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ideas of modern linguistics. After putting forwards the new concept of linguistic fact, this article dis
3、tinguishes linguistic fact from language fact, upon which it discusses the role of analytical model in discovering language fact and constructing linguistic fact. On this basis, it makes an explor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 and re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fac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4、between discovering language fact and constructing linguistic fact. Further, it investigates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iating language fact and linguistic fact in terms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along with the related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 Finally t
5、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value of theory dose not lie in homology, but in mutual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hat is, the coexistence of diversity, according to which activ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eoretical criticism are required.Key words: language fact, linguistic fact, language phenomenon
6、, analytical model, theoretical paradig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事实和理论的关系是任何研究都需要处理的最基本的关系。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引导下,语言学界一直比较重视事实和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近年来,很多学者在很多场合都特别强调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要重视事实的挖掘,语言学研究的根本是运用理论分析事实,基于事实构建理论。如陆俭明和郭锐(1998)、邵敬敏(2003)、袁毓林(2003a、2003b)、陆俭明(2005)、邢福义(2005)、冯胜利(2005a)、沈家煊(2007)、陆俭明(2007a、2007b)、邢福义和沈
7、威(2008)等。本文则试图将考察问题的视野进一步放开,主要探讨在现代科学哲学背景下的现代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事实和理论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也是试图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语言研究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对于什么是理论,人们并没有什么争论;而对于什么是事实,表面上似乎也没有什么争论,然而实际上人们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有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语言研究同样如此。人们常为某些用来证明相关结论的例子的合格程度而争议,实际就是对它作为语言事实的地位有所怀疑。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归纳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这个问题还不怎么突出(但也并非没有问题)。随着演绎法地位的提高,这个问题便浮出水面并逐步引起重视。这实际上蕴涵着是否需要
8、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以及如何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看待理论和事实的关系问题,因为就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前提而言,不存在无理论依傍的赤裸裸的事实,也不存在无事实依托的空荡荡的理论。本文便对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内涵及其关系做出初步探讨。由于语言学事实是本文所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个概念来展开论述。一 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内涵及其关系关于语言事实(language fact),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未见有哪个论著来定义其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事实”解释为“事情的真实状况”,那么语言事实就应该指语言的真实状况了。可是,仔细一想,什么是语言的真实状况呢
9、?似乎又不甚了然。例如,拿出某个人说的一些话,或某篇文章中的一个片断,如果让我们指出哪些是语言事实,似乎除了看到作为“存在(being)”客体的这些话或这段文字外,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恐怕有差别,尤其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同。可见,要想认识语言事实,首先要将它区别于语言现象。语言现象就是语言中的各种成分及其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面对同样的语言现象,附 注 是否真的有“现象”存在,如何存在,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本体论话题,这里暂且不论。人们的看法不同,显然是由于背景不同的、深浅有别的理论干预的结果。也就是说,语言现象要成为语言事实,是受到理论的选择的。例如:(1)aJohn likes h
10、imself. bJohn likes him. cJohn likes Mary.这三个句子作为语言现象早就存在于语言交际之中,但在生成语法的约束三原则提出之前,没有成为理论考察的对象,至少没有将它们关联起来考察。生成语法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差异:(1a)中的himself跟John同指;(1b)中的him跟John不能同指,但可以指另外一个对象,如“Tom thinks John likes him”中的Tom;(1c)中的Mary既不能指John,也不能指另一个对象Tom。不仅英语如此,汉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2)a张三欣赏自己。 b张三欣赏他。 c张三欣赏李四。这正是生成语法的约束理论(B
11、inding Theory)所发现并试图着力解决的问题。可见,只有在这种理论背景下,(1)和(2)才由语言现象变成语言事实,而且还由此发现了更多的语言事实。当然,如何解释这种事实,那是另一回事,如需要将相关成分进行分类,需要对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提出结构化的规则等。生成语法对三类指称形式的分布关系的解释策略是结构性的,即通过在句法结构中建立关联层级和约束条件来解释句法分布现象。这种解释是高度抽象却又是可证伪的。当然,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还会发现,情况远比这里的复杂。由此可见,虽然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将一切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都看作语言事实,但就实际的语言研究而言,所谓的语言事实,都是相对于语言学理论而言的
12、。由于语言事实是基于描写而发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语言事实理解为任何作为语言描写对象而存在的语言现象。事实是理论背景下的事实,纯粹的客观现象虽然存在,但倘若进入不了描写的视野,是不能看作语言事实的。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即是否被当作理论观照下的事实,有很大的相对性。这实际上是对语言事实存在状态的认识:语言事实是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存在于理论中。这就回到了理论跟事实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了:事实渗透着理论,理论是对事实的抽象。在观察渗透着理论(theory-loaded observation)的观念支配下,理论的发展会帮助我们寻找、分析和理解语言事实。我们平常所说的“挖掘语言事
13、实、发现新的语言事实”中的语言事实,就是这个意思。事实是现象之沙的金子,要想顺利地淘到金子,便要知道哪儿有金子,还得有淘金的工具,“知道(knowing)”就是带有理论的认识,淘金工具就是分析技术或模式。既然语言事实是因理论而存在的,那么理论范式改变了,同样一个语言现象,作为语言事实时其性质也就会发生变化。 天文学中的一个相关例子非常有趣,很能说明事实跟理论的依存关系。冥王星自观测到以后就作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而存在,然而,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投票表决,将冥王星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剔除,自此以后,太阳系将只剩下8大行星。因为此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太阳系内的行星
14、类天体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类,将其划分为三类:行星(包括水星至海王星的8大行星)、矮行星(没有清晰空域且本身不是卫星的圆形天体)、小型太阳系星体(所有其他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冥王星因其属于没有清晰空域且本身不是卫星的圆形天体,只能屈尊加入矮行星行列。在不同的物理学理论背景中,冥王星的“事实”地位是不同的。如果说作为客观存在的冥王星相当于语言现象的话,那么作为有特定系统归属的冥王星就相当于语言事实了,只不过前后两次作为语言事实的地位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虽然同样都是“冥王星”,但一旦进入到某个理论框架,就有了特殊的理论含义。这种情况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的发展历史中一再重演。“横看成岭侧
15、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说这里的“西林”相当于语言现象的话,而横看侧看所看到的“岭”和“峰”则相当于语言事实。 如“在桌子上、到教室里”中的“上、里”,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般将它看作方位词或者作为名词的一个附类,而有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则将它们看作介词的一种类型(当然这就需要从更宏观的背景下来重新定义介词),从而将“在上、到里”看作框式介词(circumposition)。 关于框式介词的内涵及其分析依据和理论价值,参见刘丹青(2003)。 这正如科学哲学家Hanson(1958/1988:127-128)在说明马赫和赫兹运用动力学定律来解释行星运行现象时所指出的那样:“两者的区别不在于事实是什么
16、,而是在于,事实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不同的连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理论后果,“概念组织的重要差异是我们所要阐明的目的,它仅在前沿思维中才显现出来在那里,不得不定期重新确定新的探究方向。”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事实的性质是被语言学理论所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被决定或被定义的。同样,既然事实渗透着理论,那么,理论背景的差别和理论分析的深度必然会影响语言事实的观察侧面和层次。如在Sarcee语中,dn(“这一个”)跟dn(“它发出声音”)这两个词在物理上语音是相同的,但说Sarcee语的人认为听起来并不一样。同样的语言现象,从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的角度来分析,两者并不一致,即
17、事实侧面不同。为什么呢?这是受到它们不同的底层形式的影响而造成的语音错觉(phonetic illusion),前者的底层形式是dn,后者的底层形式是dnt。 此例转引自Trask(1996/2000:199)。这种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的差别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声学语音学上有差别,而听觉语音学上没有感知到,如语音系统中存在音位自由变体的情况下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由于底层形式是多少有些抽象的音系表达,它是通过音系学分析而发现的,其抽象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分析者的理论倾向。因此如果这种将底层形式也看作语言事实的话,则是更接近理论层次的事实。又如:(3)你不是不可救药,还挺聪明的嘛。这里的“嘛”既可
18、以看作一个语气词,也可以将它看作两个语气词“么啊”的合音。两者都是一种语言事实,显然,后一看法似乎是更接近本质的语言事实。 这里之所以将“嘛”看作语气词也视为语言事实,是因为“语气词”这一范畴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抽象。如果没有像“语气词”这样的一些基本范畴,恐怕连最基本的语言现象都不好说明,更无所谓语言事实不语言事实了。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就可看出,所谓语言事实,也并不完全是不言自明的“事实”,都是在理论观照之下的存在。我们通常要求对所考察的事实做出穷尽性的描写。如果从事实渗透着理论来看,则无法做到。我们需要尽力去做的就是在某种理论框架下的充分描写,而不可能是穷尽的描写。当然,就某个理论的某一阶段而
19、言,对某些语言事实的描写也许有一个相对受限的深度和广度。下面再来看语言学事实。一般认为,像例(1)(3)这样语言交际中存在的现象才是语言事实。然而,似乎还存在另一个情况,虽然在现实中未必存在,但根据某个理论构造出来的语言表达,同样为人接受。例如一般认为由动结式构成的动词拷贝式中出现的配价成分至多只有3个,如“他教孩子国际象棋教累了”等,但施春宏(2006)在分析动结式配价结构时,发现数量可以达到5个。该文设想了这样一个语境:有一个儿童兴趣班的老师在教孩子音乐,站在门外等着接送孩子的家长听着听着,结果也学会了识五线谱。这时我们就在理论上就可以构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来:(4)张老师教孩子们音乐教会了
20、家长(识)五线谱。当然,由于其语义关系复杂,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所以一般不用这样的表达。而且笔者在现实交际和语料中也没有见到过类似这样的表达。笔者做过两项调查,凡是不提供语境说明而直接让被调查者判断这个句子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句子很怪,不能接受;凡是提供语境说明的调查,还没有一个人认为它是不能接受的。可见,即便调查同一个对象,有时也会受到调查方式的深刻影响,越是离常规表达比较远的越是如此。既然如此,我们能否也同样将(4)看作一种语言事实呢?显然,这种“事实”跟(1)(3)那样的事实有所不同,它只是通过特定的理论而构造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本文尝试着提出
21、一个新的概念语言学事实(linguistic fact)来称述类似(4)这样的语言学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语言学事实做出这样的理解:在特定的假说或理论背景下所界定、发现或预测的语言成分和关系。当然,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虽然某个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在尚未充分观察到的情况下就能根据某个理论预测到它的存在,这种“事实”相对于该理论而言也应该看作语言学事实。如我们不能排除在新的语料中会发现类似(4)这样的表达。下面这段话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发掘的很多新的语言现象(诸如历史过渡阶段中的被累害(论衡)、被毁谤(论衡)、被获免(东观汉记)、被殴杖(东观汉记);以及负责病房和*
22、负责任病房的对立等等),均非收集而得,而是推导而来,是理论这个探照灯照出来的结果。”(见冯胜利(2005b)之前言)这便体现了理论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解释既有事实的基础上发现新颖的事实。当然,有时根据某个理论构造出来的语言表达常常引起争议,但就理论构造者及其理论来说,则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语言表达也可以看作“语言学事实”。由此可见,要想描写语言事实和构造语言学事实,首先需要构造一个理论。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理论之中的。提出语言学事实这个概念并进而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是有科学基础的。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关系正如物理事实和物理学事实的关系一样。 物理学事实这个术语是笔者为了说明问
23、题的方便而构拟的。当代科学哲学对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探讨比较注重于对物理学事实这样的理论事实的分析。 2006年7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到北京来演讲时,有记者问霍金能否对宇宙和我们自身的存在作些评论,霍金回答说:“根据实证主义哲学,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描述它的协调的理论。我们正在寻求这个理论。但愿我们能找到它。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理论,宇宙就会消失。”(吴忠超霍金的北京七日,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12日第5版) 根据霍金这段话的内涵,其中的“实证主义”准确地说应该是“实用主义”,不知是表述失误还是翻译失误。显而易见,在霍金眼里,宇宙是存在于某个理论之中的,只有构造出某个有效的理论,才能真正发现宇
24、宙这个“事实”。语言事实一般通过采集的方式获得,当然也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获得,因为内省的主体也是一个具有语言能力的交际个体。而语言学事实的获得则更多地来自于基于理论模型的演绎和内省。对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语言研究而言,采集语料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而对基于公理化追求的形式语法(尤其是生成语法)而言,采集语料固然值得参考,但这种获得语料的途径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已大为降低,他们偏重于使用内省的方式提取语言材料。他们认为语言是生成的,因此材料收集是不可穷尽的,而有些具有语言学价值的现象并不出现在实际的语料中,只有通过内省的方式才能获取。采集式和内省式各有短长,前者显然能捕捉到范围更广、类型更多的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 事实 语言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