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doc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 摘 要公司法第20条第2款首次对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作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由此也引发了较多的困惑和争论。本文从一起较为典型的案例入手,针对当前司法实务界关于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的保守态度,论证了这一救济方式在规范公司运作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关于这一救济方式的具体适用,本文认为,应从滥用股东权的内涵、滥用股东权的认定与公司自治之平衡、滥用股东权赔偿救济与其他救济途径的关系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判断衡量。 关键词股东权;赔偿;有限责任公司 一、问题的提出 被告泰富公司于1995年7月设立,注册资本2100万元;其中原告董某出资315万元持有15的股权、被
2、告致达公司则持有其余85的股权。至2005年12月31日,泰富公司未分配红利。经评估,截止2005年底,泰富公司预计毛利额1.33亿余元,可实现净利润7583万余元,资产总额3.26亿余元,负债总计2.08亿余元,所有者权益1.18亿余元,净资产评估值1.5亿余元。2005年11月,泰富公司股东会形成决议:致达公司向泰富公司增资1900万元;同时引进第三人创立投资公司向泰富公司增资1000万元。原告董某认为上述决议属于恶意增资,表示反对。2006年3月,泰富公司完成了增资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核准确认:泰富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致达公司出资3685万元,占73.7股权;第三人创立公司出资10
3、00万元,占20股权;原告董某出资315万元,占6.3股权。泰富公司增资扩股前后均未对公司财产进行审计、评估。之后,董某认为泰富公司属恶意增资,诉请要求大股东致达公司赔偿直接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泰富公司决定增资时,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经营利润丰厚,公司净资产已达1.5亿余元的规模。而致达公司一直未能对泰富公司的增资决策作出解释。客观上,泰富公司的增资并未按照当时公司的净资产额进行,也未进行必要的审计、评估,而是按照大大低于当时公司净资产额的公司注册资本进行增资,显著降低了小股东董某所持股权的价值,使董某的股权价值蒙受了巨额损失,不公平地侵害了董某的权益,致达公司系掌握泰富公司控制权的大
4、股东,凭借其控制的多数表决权,将自己的增资意志拟制为公司的意志,对该决议的通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致达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信义义务,属于滥用股东权利。根据董某增资前后所持股份价值缩水的情况,判令致达公司赔偿董某损失916万余元。 该案的判决引发了较多的争议。反对意见主要认为,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的行为,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除了“必须经过股东会表决,且由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等限制外,法律未作其他规定,因此,就该案而言,法院对公司内部经营事务干预过多。致达公司作为增资前出资额已达85的大股东,有权依照公司“资本多数决”的基本原则,对公司增资决议作出表决。大股东的行为是正当
5、行使股东权,且根据新公司法第20条第1、2款,滥用股权应仅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章程,所以大股东不构成滥用股权,该案的判决将使大股东无法对公司行使应有的权利。退一步而言,即使公司股东会决议不当,小股东可通过其他公司法上的救济方式保护自己,而不是上诉。由此,该案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新公司法第20条第2款关于股权滥用是指什么?股东滥权内部赔偿救济的适用空间有多大?如何判定才能兼顾限制控制股东股权与公司“多数表决权”的平衡? 二、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定义 公司从其设立开始,则赋予了法律调整公司内部关系以及公司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外部关系的职责。所以,对控制股东滥用权利的规制,由于控制股东滥用权利归结起
6、来可能损害公司、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三类主体的利益,法律赋予了这三类主体赔偿救济的请求权。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滥用权利的股东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相对于第20条第3款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这款规定是基于赔偿责任在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等公司内部主体之间的分配纠纷的考虑。为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将第20条第2款规定的赔偿责任界定为“滥用股东权利之内部赔偿救济”。 三、股东权滥用内部赔偿救济的价值:弥补立法不足 (一)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先天不足。实践证明,有限责任公司产生的股东纠纷远比股份公司多得多,而这些纠纷的起因多由于有限公司制度存在
7、先天不足。 1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与股份公司不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结构集中,股东与公司的关系非常紧密,表现为大多数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容易产生控制股东,引发股东权滥用的弊端,在公司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控制股东通过出任公司董事长等重要职务,参与并掌握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控制权,也有能力排挤、迫害非控制股东。因此,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极易发生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事实上,英美国家法院受理的小股东诉控制股东滥权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判例几乎都发生在封闭公司中。”在我国,这一现象也不例外。目前法院受理的涉法案件,大多发生在有限公司中,而纠纷的起因大部分是公司经营被另一方控制。 2有限
8、责任公司关系合同的有限性。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科斯教授的观点,企业存在原因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通过创建企业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可以将交易内部化,以一个长期契约替代一系列短期契约,减少契约数量,简化契约调整过程,节约交易费用。”这种公司合同理论被作为认识公司的一套方法。根据公司合同理论,有限公司股东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关系合同。正是因为合同的长期性,股东无法在公司设立最初就对日后不断变化的公司经营及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产生预期并通过章程作出事先约定,也即这种长期合同是“股东系统性错误的根源”。也正是这种长期合同的不周延性,使得公司内部公平价值的维护无法完全依靠股东事后
9、对长期合同不断的协商得以修正,因为这需要控制股东放弃既得利益。于是,司法权介入公司内部协调利益冲突便获得了正当性的基础。, 3有限责任公司股份的低流动性。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因为彼此信任和信赖而走到一起共同创业,相互间有紧密的人身关系,为了保持股东之间的融洽关系,避免陌生人进入公司以及破坏公司内部的权力平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转让受到限制。“这种股权转让的限制本身就是有限责任公司中重要的控制模式。”但另一方面,限制股份转让注定了它不可能有一个公开流动的市场,因而导致被控制股东压制的弱势股东难以退出公司,即弱势股东不能像股份公司股东那样通过抛售股票自由退出。 (二)其他救济方式力度有限 首先,适用范
10、围有限。股东知情权方面,实践中非控制股东要求实现知情权可谓千辛万苦。正因为要证明自己的正当目的,而公司方往往会以包括涉及商业秘密等各种合理理由拒绝查阅。即使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知情权诉讼后,股东还要另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经知情权诉讼发现的受损利益。股东撤销权的行使空间也非常有限。股东会等决议撤销之诉限定了起诉期间,并且审查决议的依据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在法律尊重公司自治的大趋势下,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则自然非常有限,而公司章程作为股东的长期性契约又无法对以后的漫长经营做到面面俱到。再比如股份回购请求权,第一,与英美法国家规定的弱势股东还可请求控制股东或者第三人收买股份的做法不同,我国规定股
11、东只可请求公司回购股份。第二,收买请求权成就的条件非常狭隘。仅就连续五年盈利不分配利润而言,在我国将使绝大部分有限公司的弱势股东无法获得这一救济。因为在我国,以有限公司为法律形式的中小企业存续时间相对比较短暂,一般为34年。规定公司股东必须等候公司连续5年盈利不分配利润才可以请求回购,无异于让股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投资打水漂却无可奈何。再看解散公司制度,这是较为严厉的救济措施,过分援用会造成诸如就业率降低等较大的社会负面效应。所以,在能够援引其他救济方式的情况下,司法实践的态度是尽量不考虑解散公司方式,这点从立法中也可看出。 其次,其他救济方式对控制股东的责任追究不足,可以发现,以上诸多救济方式
12、指向的对象都为公司,控制股东不直接承担责任。即使在国外股份收买请求权的对象包括控制股东,但当这一制度被移植到国内时,控制股东已被圖定在收买责任主体之外。也就是说,控制股东将自己的非正当意志拟制为公司意志进而损害其他主体权益时,为控制股东滥权行为买单的是公司。即,公司是控制股东滥权行为造成损害的直接承担者,这之后的潜台词是非控制股东也要间接承担损失。 第三,从股东权的性质看,股东权有自益权和共益权两层内容。我国现有公司法规定的以上救济措施大多是从保护股东共益权的角度设计,对股东自益权方面的财产性损失的直接保护明显不足。 (三)股东权滥用之内部赔偿救济的引入能够弥补制度缺陷,总之,就有限公司的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 滥用 内部 赔偿 救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