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doc
《论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 摘 要: 意思自治原则作为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已为绝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及有关国际合同法律适用公约所确认。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已相当丰富, 涉及的问题众多。对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立法过于简单粗疏,应结合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的规定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以完善我国相关立法。Autonomy as a primary principle for determining the law applicable to the contrac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ha
2、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s. Content has considerable autonomy principle, involves numerous issu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aw applicable to the contract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Current legislation was too simple and crude, in conj
3、unction with provisions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f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tudy to improve related legislation in China关键词: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原则 合同准据法 合同准据法的确定在国际经济合作交流频繁的今天,合同是赋予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形式。而在合同适用法律时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也为现今各国所探寻着。对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各国也会因本国的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认可方式。但不管如何,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
4、流,对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也在不断趋于同化的过程。而“据法的确定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核心问题”已经是无可厚非的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一概念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运用呢?首先合同准据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种看法是,合同准据法是指依照冲突规范的指定用来调整国际合同关系的实体法。在这种含义之下的冲突规范是指根据“场所支配行为”原则,以空间因素为连结点而确立的冲突规范,因而所谓“合同准据法”便是指合同缔结地或合同履行地等地方的实体法。另一种看法是:“合同准据法是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等富于弹性的法律适用原则而确定的应当适用于国际合同的法律”,据说这是英国国际私法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因
5、而也是英国学者对合同准据法的独到见解。还有一种看法是,合同准据法是指根据任何法律适用规范而适用于国际合同或国际合同的任何方面的实体法。它不仅包括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而适用于国际合同的实体法,而且包括按照其他法律适用规范而适用于国际合同的实体法;它不仅是指在基本方面或在总体上支配国际合同的实体法,而且是指支配国际合同的各个方面的实体法;它不仅包括有关国家的国内法规范,而且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的统一实体规范。这种看法是对合同准据法的最广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合同准据法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它是指适用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的法律。这也是我国国际私法理论界的一般看法。因此,合同准
6、据法是在采用分割论的情况下,用来表述对合同的成立和效力问题所适用的法律的一个专门术语。至于它的确定是按照硬性的空间连结点还是按照弹性的法律适用原则,或者,它最终是指有关国家的国内法还是指有关的统一实体规范,则是不重要的。前面述及的几种看法,显然都存在着模糊与偏颇之处。它们要么着眼于确定合同准据法所依据的连结点或冲突原则,要么把“合同准据法”问题混同于“合同准据法适用”问题即“合同的各个方面的准据法问题”,因而都未能揭示“合同准据法”的本质意义。国际合同对一个国家而言,也可以叫做涉外合同是指由于某种跨国因素的存在而涉及不同国家的立法管辖权或不同国家之间法律的选择的合同。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被公认为
7、国际私法领域最复杂、最混乱的问题,而其中的“合同准据法”问题更是受到古今中外国际私法专业人士的普遍重视,并且形成了所谓同一论“同一论”与“分割论”、“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的长期论争。对于英国国际私法中所特有的Proper Law这个术语,我国著名国际私法学家韩德培先生译为“自体法”,李双元先生译为“特有法”,也还有其他一些译法。根据我们的理解,也可以把它译为“适当法”。在英国,合同适当法经历了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内容的“主观论”时期和以强调最密切联系原则为特征的“客观论”时期,目前正处于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主而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的“现代论”时期。根据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第10版第14
8、5条规则的阐述:“合同适当法是指当事人意欲适用于合同的法律,或者在当事人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也不能从情况中推定出来的场合,是指与交易有最密切和最真实联系的法律。”, 显而易见,合同适当法汲取了合同法律适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精华并且使之有机结合。它所确立的合同法律适用原则,既符合合同关系的本质属性,又符合国际经济生活的客观情况,因而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冲突法第二次重述、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1951年比荷卢国际私法条约、198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同义务法律适用罗马公约、1986年海牙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等国内国际立法都采用了这种模式。我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也采用了这种
9、模式。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面,我们又如何来确定其的适用范围才是能够维系和推动这个环境的的发展呢?按照著名国际私法学家李浩培先生的意见,合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认识。消极方面是指不适用合同准据法的事项。积极方面是指适用合同准据法的事项。从消极方面来说,一般认为,下列事项不属于合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当事人的缔约能力;合同形式;所有权的转移;履行合同的细节;合同对第三人的效果。从积极方面来说,合同准据法适用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问题。但是,合同的成立和效力问题本身既有着丰富的内容,又涉及复杂的方面。如:(一)合同的成立,其是指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的
10、前提。一般说来,当事人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表示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但是,关于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当事人双方同处一地的场合,固然可以依据场所支配行为原则适用缔约地法。但在隔地签约的场合,不仅可能由于双方所在国对这个问题的规定不同而导致分歧,而且对于缔约地的确定也很困难。例如,英美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承诺人只要把表示承诺的函电发出,合同即告成立,承诺发出的时间和地点即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此所谓发信主义;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只有要约人收到了表示承诺的函电,合同方告成立,承诺到达的时间和地点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此所谓收信主义。因此,人们一般主张,合同的成立也应以合同
11、准据法为依据。不过,此时的合同准据法是假定的或想象的,因为合同是否成立尚属疑问。(二)合同的效力,是指合同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及责任的决定性影响。它包括当事人之间根据合同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和债权人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等。因此,合同的效力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期望或愿意发生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不履行合同时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这些问题都应受合同准据法支配。合同的无效和撤销及其后果问题,与合同的效力密切相关,因而也应适用合同准据法。 (三)合同的解释,既涉及文字语义方面的问题,又涉及法律效力方面的问题。前者属于事实问题,一
12、般认为应依文字所属国法来解释;后者属于法律问题,关系到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应适用合同准据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合同中的一切法律术语都要用合同准据法中的相应术语的含义来解释,而是说要运用合同准据法中的解释规则来解决解释中遇到的问题。但也有人主张对后者适用当事人另行选择的法律,如巴迪福认为:“解释之法则乃法律问题,应依契约条款本身为之。”另外,有些国家对某些特殊种类的合同的解释,规定了特殊规则。例如,美国冲突法第二次重述第224条规定:“土地权益转让文据的解释,依该文据为此目的所指定的州的解释规则”,“文据中无指定时,其解释依土地所在地法院将予适用的解释规则”。 (四)合同的消灭,是指合
13、同权利义务关系的终止,因此,对合同消灭问题一般应适用合同准据法。但是合同消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合同准据法的适用并不是绝对的。在合同因履行而消灭的场合,如果涉及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则应适用标的物的所在地法。在合同因替代履行而消灭的场合,如债务人以提交一辆汽车来替代支付一笔金钱,这一新的合意是否成立及其在当事人之间的效力,应依新合同的准据法来决定,而不应适用原合同的准据法。但原合同是否消灭、担保是否解除或抵押是否结束,仍受原合同的准据法支配。在合同因提存而消灭时,债务人是否和在什么条件下因此而解除债务,应适用合同准据法,但提存的方式和存放的机关应由提存地法决定。
14、在债权人抛弃债权的场合,其抛弃是否导致合同消灭,债权人单方面宣布抛弃是否有效,以及抛弃是否需要对价或字据等问题,均应受合同准据法支配。在合同因抵销而消灭的场合,首先存在着识别问题。有的国家,如英国,认为这属于程序问题,因而应适用法院地法;多数国家认为这属于实体问题,因而应适用合同准据法。但他方债权未必因合同而发生,即使因合同而发生,其准据法也可能不同。因此,关于抵销的要件、行使的方法、禁止抵销以及抵销的效力等问题,只适用一个合同的准据法未必妥当,所以有学者主张重叠适用两个债权的准据法。合同还可能因破产而消灭,对此应适用破产宣告国法律。在合同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消灭的场合,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在这
15、种情况下,合同中的实体权利消灭,其效力显然是实体法上的,因而应适用合同准据法;另一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消灭债权人的诉权或请求强制执行的权利,其效力仅仅是程序法上的,因而应适用法院地法。综上所述,合同准据法固然主要适用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问题,但并非在任何场合和对任何环节都一定适用合同准据法。合同形式与缔约能力等问题固然可以不受合同准据法的支配,但依据合同准据法来决定合同的形式有效性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也并非鲜见,在采用同一论来解决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时候自然更是如此,从趋势来看,合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在合同准据法的适用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确定合同准法时所要依托的几个普遍性
16、的原则。其中主要包括了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客观标志原则以及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国际私法原则。在合同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因其有助于综合实现合同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的价值取向,并且符合国际合同关系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客观情况,所以成为一项被广泛接受的法律适用原则之一。它对于确定更符合合同关系本质和目的的合同准据法,达到合同法律适用的适当性和公正性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显然,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运用赋予法官以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因而也对法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法官来说,为了正确地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既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
17、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正确运用,各国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确定最密切联系地的标准和方法。 而对于客观标志原则,在合同法律适用的早期历史阶段,客观标志原则处于统治地位。巴托鲁斯便曾主张合同适用缔约地法,萨维尼则认为履行地是合同关系的本座。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把它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主要原则,例如,智利、巴西、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巴拉圭等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即是如此。不过,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把客观标志原则作为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一种补充而加以运用的,即在当事人没有明示或默示地选择法律的情况下,再根据某种客观标志来确定合同准据法。 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
18、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选择支配合同关系的法律。在世界范围内, 意思自治原则已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 用以解决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乃至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是根据资产阶级契约自由的理论提出来的,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法国学者杜摩兰(15001566)。他主张在契约中应适用当事人意欲适用的法律(习惯)。他当时并未用“意思自治”给这一理论命名,后人却称之为“意思自治”(autonomy of will)。这一原则也遭到过反驳,但是“意思自治”的主张符合资本主义追逐贸易自由的需要。到1819世纪,这一原则被许多国家采用。1804年法国民法典就承认个人有自由约定的权利,但不得违反有
19、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更将其提到首要地位,该法第25条规定:“因合同而发生的债,双方当事人有共同国籍者,适用他们的本国法。否则,适用缔约地法。但在任何情况下,如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依从当事人的选择。”1898年日本法例规定:“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及其效力,依当事人意思所定的国家的法律”,只有在“当事人意思不明时,才依行为地法”。在英国,“意思自治”原则通过判例被纳入英国的普通法中。在美国,也通过判例将此原则引入美国法。目前,有些国际公约,如1955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法律适用公约及1980年欧共体关于合同义务法律适用公约等均采用该原则。依照这一原则的本意,合同的准据法应
20、该由双方当事人的订立合同时共同选择决定。例如:“本合同受XX国法律支配”,或“有关本合同的一切争议应该依XX国法律解决”。 那么如何运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这同样涉及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首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一般认为当事人既可以在订立合同当时选择,也可以在订立合同之后选择。新近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都表明,多数国家反对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加以限制,而允许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后选择法律,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并不影响对他们之间合同关系的法律调整,此时,合同受原应适用的法律的支配;第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本意就是给当事人以选择法律的自由,因而他们在何时选择法
21、律或者在选择之后是否加以改变,也应由其自己来决定;第三,允许缔约后选择或变更其选择,既可以使当事人有足够的机会表达其选择法律的意愿,又可以使真正符合当事人意愿的法律得到适用,因而有利于对合同关系的适当调整,有利于合同纠纷的适当解决。不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们都主张,当事人在缔约后选择法律或者变更其选择的法律,均不得使合同归于无效或使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也有人主张当事人只能在缔约时选择法律,并且一经选择即不得变更,如需变更,则必须订立新的合同。 其次,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主要有明示和默示两种。前者是指当事人通过语言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选择法律的意图;后者是指
22、通过合同的具体情况而表现出来的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意图。对于明示选择,因其意思表达明确清楚,所以为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国家所普遍接受。但对默示选择,因其不易确定,各国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少数国家,如土耳其、尼日利亚、秘鲁、中国等不承认默示选择。多数国家和有关的国际公约则承认默示选择。如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及198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同义务法律适用罗马公约、1985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等。当事人默示选择的法律须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的推定才能确认。一般说来,用作推定的依据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合同中关于诉讼或仲裁地点的条款;合同使用的文字;合同中的特殊术语;合同的格式;合同或其
23、争议的性质;合同的有效性;等等。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定默示选择的依据是有差异的,因而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形,即对同一种情况,在此国被视为当事人意图的表现,在彼国则不被视为当事人意图的表现。并且,如果可供推定的几种情况存在矛盾冲突,也无法判断当事人的意图。因此,有人主张,对当事人默示选择的推定也应有必要的限制,以便保证这种推定具备合理的确定性。在历史上,戴西还曾提出过另外一种法律选择的方式,即假设选择。按照戴西的说法,所谓假设选择是指当事人各方如果想到有选择法律的必要时将会作出的选择。很显然,在所谓假设选择的场合,当事人实际上并未想到要选择法律,也没有流露任何选择法律的意图,这同默示选择中当事人以某种
24、迹象暗示其选法意图是有着原则区别的。因此,假设选择不过是在借用当事人的名义实现法官的意图而已,是在为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寻找借口,实质上恰恰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本意。所以,后来戴西自己也抛弃了这种主张。最后,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性质。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应是一国的实体法,而不包括该国的冲突法。这一点为多数国家的立法和有关的国际公约所确认。因此,在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场合,反致制度是被排除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本意就是由当事人自己选择调整他们之间合同关系的法律,从而使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状况具有可预见性和确定性,使他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他们所期待的法律保护。如果把冲突法也包括在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的范围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意思 自治 原则 合同 准据 的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