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对现实逃避方式的不同.doc
《论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对现实逃避方式的不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对现实逃避方式的不同.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 论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对现实逃避方式的不同 姓名与学号 3070401268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汉语言文学(基地)0701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目 录 正文3-14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4 Key Words4 一、逃避的方式:“被流放者”和“佛教徒”6-10 二、逃避的程度:从暂时逃避到彻底绝望10-14 参考文献16 任务书17 考核表18 诚信承诺书19 文献综述20-22 开题报告23-26 外文翻译原文27-30 译文31-33 专家评阅意见34 记录表35论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对现实逃避方式
2、的不同 蒋应标摘要:美国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历史上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们经历了从被边缘化到进入主流的蜕变,现今已被大多数的美国人所认可。但是,自两派诞生之初,关于它们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其主要的原因是两派在精神价值追求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体现了美国追求民主、自由的传统以及清教主义和对现实的抗争。这种抗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上:两派的作家对现实失望、沮丧、百无聊赖,他们特立独行,远走他乡,试图逃离大多数人的生活,摆脱主流的价值观,以一种不可一世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期望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新秩序的建立添砖加瓦。本文在考察两个流派对现实逃避的过程中,发现
3、他们无论是在逃避的方式、程度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细微而又不容忽视的差异。本文着重从这两派对现实逃避方式的不同入手,结合它们的代表性作品,试图对它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关键词:“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逃避;反叛Abstract:The “Lost Generation”and the “Beat Generation”have both made profound influences to American history. They both went through a period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re of the A
4、merican literature and now are both accepted b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But once born, the arguments about them have kept going on. That is probably because that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spiritual struggle and appreciations, both of which represent the tradition of demo
5、cracy, hominism, Puritanism and the rebellion to the reality in America. This kind of rebellion, to a large extent, was displayed as their attitude of escaping from the realityThey were so disappointed, depressed and even lost hopes of life and themselves that they tended to be maverick, try to live
6、 faraway from others and flee away from the mainstream values; their extreme arrogance showed their discontent to the society and they, with their practical actions, trie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order.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escaping from the r
7、eality, several subtle differences, which should never be ignored, could be seen in the pattern, degree and outcome of the two generation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is essay will tr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scaping from the reality and make inquiry into this problem clearly.Key Words:“
8、Lost Generation”;“Beat Generation”;Escapism;Rebellion 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两个文学流派,在产生之初都曾被主流文学视为异端,关于它们的评论毁誉分歧很大,而且在被文学评论界指称和归类后,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颇不以为然,甚至对这种称谓深恶痛绝。但它们后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人们对那些作者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也丝毫没有减弱,这两个流派就是“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组织和共同纲领的团体,主要流行于二十年代,其名称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
9、因。有一次,她在会见海明威等人时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于是,海明威便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一句题辞,而后“迷悯的一代”就成为这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经历过“一战”带给人们的痛苦,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受到过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在明白现实和真相后,又对自己政府的表现十分失望,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垮掉的一代”则是美国的民主传统和麦卡锡主义、人性自由和清教主义、大众文学同学院派文学激烈冲突等的产物,“二战”后开始在美国出现,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一般认为,这一流派的作家身着奇装异
10、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而且他们一度成为美国“地下文学”的代表。到了1955年金斯堡的一声“嚎叫”冲破了当时美国主流文学的高压,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垮掉”运动同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其他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猛烈冲击着美国的现存秩序,使美国经历了自南北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垮掉”运动正是这一变革的始作俑者和新精神的先驱,它在争取人民的权利方面功不可没。“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它们在产生之初,都属于当时美国文化的亚文化群,后者更自称是“白种黑人”,可见其与主流文化的格格不入
11、。“迷惘的一代”尽管潮流短暂,其代表作家后期也大多分道扬镳,但其影响不容忽视。“在美国文学史上,这些小说家组成了一个相联系的小说家群体,虽然这些作家当中没有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中的文学巨匠的才华和天赋,但是,根据他们这一代所赋予的使命,他们组成了在美国产生的最优秀的作家群体。” Jeffery Walsh,American War Literature,Macmillan,London,1982,P.8.后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新的“迷惘的一代”以及这些地区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当中包括约翰罗斯所写的日本的“迷惘的一代”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讲述了当时日本青年社会
12、中出现的一种孤独、远离社会、道德价值观下滑的现象。相比较而言,“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可以说是历久而弥香。在美国当代文化社会史上,“垮掉的一代”分别代表了20世纪爵士音乐兴起的50年代、嬉皮士运动流行的60年代和朋克音乐盛行的70年代,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此外包括人们现在感兴趣的诸如先锋艺术、元小说以及超小说这些门类,也大多受到过巴罗斯、凯鲁亚克等“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影响。 本文认为,这两个流派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得不说是和他们独特的抗争方式密切相关。概括而言,他们或避世,或隐世,否定主流,却很少正面对抗。他们在当时为世人不齿,却依旧我行我素。总而论之,他们是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社
13、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抗争。正如金斯堡所说,“Beat是一种逃避,我们是避世的一代” 文楚安著,“垮掉一代”及其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28页。 本文认为,之所以说避世也是一种抗争,是因为这些作家绝非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虽然他们很多人口头上都说自己是如此。正如霍尔默斯所说,他们“表达出来的是对价值观念的渴望,而不是对它的仇恨” 同上,第40页。他们的放荡如同他们的参禅一样,都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的影响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振聋发聩、响彻云霄的,甚至是波及世界范围的,尤其在那些令人感到压抑的地区的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作为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曾同
14、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文学思潮遥相呼应,并进一步催化了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嬉皮士运动。而在中国,八九十年代,以无主题变奏、你别无选择等作品为标志,宣告了我国“垮掉的一代”的成熟登场。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的“垮掉的一代”,是指小说里的人物,而不是小说的作者。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还有人把王朔称为“中国的凯鲁亚克”,这也间接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在中国的影响。 但是本文认为,由于社会背景和精神诉求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文学流派尽管都采取了逃避现实的态度,却在逃避的具体方式、程度和最终结果方面,存在细微却不容忽视的差异。本文以下将详细描述并揭示两者逃避现实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概括分析。一、 逃避的方式
15、:“被流放者”和“佛教徒”“迷惘的一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福克纳、海明威、帕索斯、肯明斯和菲茨杰拉德等。广义的“迷惘的一代”还包括“一战”后在欧洲出现的以反思战争罪行作为创作主题的一批作家。这一部分作家和重要作品有英国作家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英雄之死和德国作家艾利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而海明威则当仁不让地成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当然,关于福克纳是否属于“迷惘的一代”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他前期的作品,比如士兵的报酬,带有明显的迷惘的特征。但是后来的作品,包括最有名的喧哗与骚动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弥留之际,都在探索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以说,福克纳走过的轨迹正是大部分“迷惘的
16、一代”作家走过的创作轨迹。海明威也是如此,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老人与海已不再仅仅执着于反战和颠覆传统价值观的立场。相比较而言,人们对于“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归属问题没有那么多分歧。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罗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三巨头”。此外还有格雷戈里柯索和尼尔卡萨迪。50年代中期,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加里施奈德、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迈克尔麦克鲁尔、菲利普沃伦和卢韦尔奇等也加入了“垮掉派”阵营。“三巨头”的代表作,小说在路上、诗歌嚎叫和小说裸体的午餐也因其大胆创新、追求自由和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而被追随者奉为经典。 具体而言,在逃避现实的方式上,“迷惘的一代”和“
17、垮掉的一代”,可以说,一个是向西,一个是向东。 说“迷惘的一代”向西,是指他们在身体上的逃避,他们大多选择到西欧去流浪,而“垮掉的一代”即使有这样的“旅行”,也多是在美国本土进行。在路上这一作品中的主人公索尔和迪恩就是这样,虽然一直在路上,但他们只是在北美广袤的土地上穿梭,并且乐此不疲,最远到达过的只是美国的邻国墨西哥境内。总之,他们没有脱离美式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说“垮掉的一代”向东,是指他们精神上的逃避,在西方传统价值观丢失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东方的禅宗,并希望从中获得新的精神寄托。 回顾在“一战”期间,“迷惘的一代”中的大部分人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却目睹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历经
18、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和人生大失所望。他们充当垄断资产阶级的炮灰,许多人白白地葬送了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也都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对他们来说,通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等,全都被战争给摧毁了。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想要逃离。客观地说,美国不限制人民的自由,但它把人民抛向市场。当时的美国大肆推行自由主义,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而知识分子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当美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出现裂变、人生信仰发生严重危机时,当时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古老文化传统、现代都市生活和正在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浪潮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年代的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
19、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曾描述,那时的美国,“在这种商业社会里,青年知识分子们感到自己好像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一等到有足够的钱购买船票,他们就漂洋过海到欧洲去了。” 马尔科姆考利著,张承谟译,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第86页。因此,他们这一代也被称为美国文学中“被流放者”,有的人甚至一直客居他乡,终生未归。很难说他们追求的就是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准确而言,“迷惘的一代”追求的是古朴高雅的传统生活方式,但在内心和精神上,他们却渴望得到现代文化的洗礼,这可以说更像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颠覆。所以,“迷惘的一代”从诞生的时刻就开始标榜“反传统”。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就
20、通过主人公亨利的内心独白说道:“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 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165页。当梦想破灭,人们对自己、对国家、对整个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迷惘。另一位“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了年轻一代“美国梦”的幻灭。在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中展现的是大学生中的“迷惘的一代”。小说如实反映了战争给美国国内风气带来
21、的影响,包括资产阶级传统道德的动摇与年轻一代放荡不羁而又焦躁不安的心情。他们是“崭新的一代”,长大后发现“所有的神都己经死去,所有的战争都已经打完,所有对人类的信念都己经动摇” 史志康著,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第147页。在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于这个时代的感受,尤其是对上层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所以他的描述通常隐含着小人物们深深的对人生的幻灭感。在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里,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一时间成了人们追求实现的新目标。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幸福,这或许没错。但是人们却因此抛弃了过去所珍视的各种社会价值,转而
22、把金钱当作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盖茨比以奢侈的晚会、豪华的别墅和“怪物”般的大轿车作为身份的象征,并企图以此来诱惑昔日情人戴茜,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但是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世象掩盖之下的,却是比以往更深的理想破灭、精神衰败和道德沦丧。戴茜只图自己享乐,玩弄盖茨比的感情,最终只剩盖茨比一人,因为戴茜的自私和过错而不明不白地丧命,成为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在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也是一个迷惘的代表。他是个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了重伤,失去了性能力,战后旅居法国,却爱上了风流奢侈、渴望幸福的阿施利夫人。他痛苦万分,过着病态的畸形生活,没有理想,没有光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迷惘 一代 垮掉 现实 逃避 方式 不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