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doc
《论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名师工程如何造就出名副其实的大家公认的名师?2.为什么有的名师昙花一现,而有的名师到了七八十岁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为什么有的名师总是原地踏步,而有的名师终成大家?3.名师及其成长的标志是什么?名师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区别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名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4.每个名师都必须钻写基于教学主张的论文(系列论文),并至少有一篇在核心刊物发表,此为名师研修结业的必备的核心条件。论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余文森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教学主张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名师的重要特征,教学名师、名家和流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
2、在不同的教学主张上。这是我们对名师的基本定位,有不少教师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明显,但却没有孵化出自己的教学思想,没有凝炼出自己的个人理论,没有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而只是停留在所谓好教师或优秀教师的层面,不能往教育家方向和境界发展,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这类似有的地方的产品质量很好,价格又低,所谓价廉物美,但因缺乏品牌培育,在全国不能产生影响力,不能做优做强,从而也影响自身的发展。教学主张不仅是我们对名师个人发展的定位,也是我们对名师培养工程的定位。据我个人理解,不少名师培养工程流于形式、特色不够、针对性不强、成效不高,就是因为缺乏教学主张的统领。名师只能量身定做,进行个性化培养
3、,它必须围绕教学主张这一核心、中心、灵魂展开。无论是名师的成长还是名师的培养,主张的提出是关键(前提),主张的研究是核心(中心)。一、教学主张的提出(来源)(一).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思想来自于思考,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或形成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想法、念头、观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思考,这些思考不乏是有价值的见解,但总体而言,是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的;是相对浅层,不够深度的;是相对模糊,不够清晰的。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
4、,它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稳定性意味着思想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统领性指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行为是由思想而生的。柏拉图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名师应该是教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名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代表名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名师的第一素养。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玩石或者一头畜性了”(帕斯卡尔),教学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没有教学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教学机器;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没有教学思想,就没有教学尊严可言,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拥有教学乃至人生的尊严。马克思说得好:“能给人以尊严的
5、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把有价值的教学思考转化为教学思想,把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信念(信条、理想、信仰),使教师的教学认识、教学情意不断得到升华。教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学信念(教学信仰、教学信条)。可以说,教学信念是一种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信念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除非受到有意的强烈
6、的挑战。(二).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个人理论”,它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来自实践,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和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招数、策略、特点、亮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经验,这是真正原生态、原发性的东西,是教学的宝贵的资源。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经验,以为有了实践就有了真知,凭教学经验能够取得教学的成功,所以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验的目光审视、看待教学问题和教学行为,从而把自己的认识、实践局限于经验的范围,经验反倒成了自己提升的“樊篱”,有的教师因此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特级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在高原期一致的感觉,也在于“理论的贫乏”。我们认为,相应的实践经验无
7、疑是促进理论滋生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的个人理论一定是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和经验,但是,由实践到理论,由个人经验到个人理论,这个过程不是自发产生和实现的。教师不仅要有实践意识,而且需要有理论自觉,一方面把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所行、所见、所闻、所得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另一方面,用先进科学的理论反思、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把自己的经验要素转化为充满思维和智慧含量、可资借鉴(更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的“理论因子”,从而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个人理论”,这就是教学主张的内核。(三).教学主张是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卓越体现) 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主张来自名师的经验
8、和思考;从内容角度讲,教学主张是对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也是我们对教学主张的价值、意义进行评判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它意味着教学主张的提出,第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教育教学的永恒价值和核心价值追求,不要为教育教学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短期效应所迷惑。在当前,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把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爱和个性的成全作为教学的主线和教学主张的灵魂;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把引导和促进学生快乐、有效、智慧地进行学习和健康、幸福、全面的成长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主张的核心点。教学主张的提出需要教师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和人的发展的高度进行反思。第二要符合学科
9、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体现学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要以本学科最核心以及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主张提出的参照。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兴趣和研究基础,侧重从“教育”或“学科”的某个角度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总之,教学主张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个性化和学科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提升,是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的“合金”。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理想追求的高度。一言以蔽之,教学主张表现了教师“教学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名师个人而言,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
10、!大凡成功的、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流派均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坚定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走向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因此,提出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也是名师工程培养名师的核心抓手。二、教学主张的研究名师不仅要敢于、善于提出教学主张,而且还要围绕教学主张系统开展研究,我称其为名师的个人课题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教学主张的理论研究(这一研究类似于学者、专家的学术研究,它使名师研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所谓校本研究)理论自觉理论研究的过程是理论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就其内容而言,它
11、是辨证思维,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辨证法;就其形式而言,它是理论化的思维,区别于形象化的思维,它凭借“理论”进行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思维层次最高。把内容和形式综合起来,可以说,理论思维是理论化的辨证思维;从功能的角度,也可以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形成理论、发展理论的思维。所以说,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也就没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源头、起点。理论研究就是去寻找、发现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客观必然性。就教学理论研究而言,就是要去揭示、提炼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背后的本质和
12、规律。理论的生成来自于实践的需求,这是就其发展源头和性质而言的,它并不意味着理论发展的每一步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都要从实践中寻找依据,理论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路径,这也就是理论工作者和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中小学名师的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对自己教学主张的理论论证,它要求教师暂时搁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在理论的高度和轨迹进行系统和抽象的论证和阐明,从而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有思想性。这个过程对一线的老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名师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在这个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这样才能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1.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巧妇难为无米之
13、炊,任何研究都必须以占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前提。名师必须根据自己的主张和问题全面、完整地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了解别人对同类问题研究的成果、观点、结论。就名师研究而言,就是了解和检查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否与其他名师有相同或相近、相似,如果有的话,就要进一步考虑观点、想法和角度、立论是否有不同?从研究的角度讲,必须有不同点,必须有自己的新意和发展,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发现自己的主张和问题人家都提出了都研究了,而且成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就没有必要做重复的研究了。那就必须重新确立新的教学主张和研究问题了。第二,通过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
14、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和比较研究,获取对你的主张和问题最有价值的论据和素材。这是一个使资料个性化和课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和吸收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修改、丰富、更新、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很多研究成果和结论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师而言,资料的引用需要强调两点:一是间接引用,即对资料进行加工后引用,先理解再内化,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二是直接引用,即直接把人家的观点或成果引过来,直接引用要引用相对权威的资料(包括作者和刊物),以增强可信度。间接引用的资料,应列为参考文献;直接引用的资料,务必注明出处。这样做一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15、二是告诉读者本研究是有根据的,不是孤家寡人的自说自话;三是方便别人可以按照列述,按图索骥,找到有关文献。2.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思维活动)是“进行论证”。它意味着拿出一组理由或证据来证明、论述、阐述一个结论或一个观点(即教学主张)。那么怎么论证才有说服力?第一理论性。理论要的就是一个理字,写论文就是要以理服人,讲道理,解释原因,使人信服。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文章特别是教学经验总结,更多注重的是经验和做法的罗列和陈述。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强调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总之,论证一定
16、要从现象中揭示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要把这个过程的机制和思维展现出来,解释清楚。我们来看一个案例:A,我的大部分思想开放的朋友都读了很多书;我的大部分思想不那么开放的朋友就不是这样。我总结认为,阅读使人思想开放。B,我的大部分思想开放的朋友都读了很多书;我的大部分思想不那么开放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你读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遇到新思想的挑战,你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就会被削弱,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阅读还把你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向你展示生活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阅读使人思想开放。 英安东尼韦斯顿著,卿松竹译:论证是一门学问,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66-67页。A段就是典型的观点加例子,说服力不强;
17、B段因为有解释、说道理,解释力就强多了。第二逻辑性。思想是自由的,它唯一的限制是内在的逻辑,没有逻辑的思想是胡思乱想。如果说理论性要求论证要有理论观点,要言之有物;那么逻辑性就是要求论证要言之有序。从外在的角度说,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组成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体现,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轨迹和线路图。从内在角度讲,序指人的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严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值得强调的是,论文需要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不可能像散文写得那样活泼和洒脱,理论的深度和厚重也正在它的逻辑推导和论证。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请思考伯特兰罗素的这则短论:道德缺陷与智
18、慧不足同为世间罪恶之根源。但人类迄今尚未发现根除道德缺陷之法反之,智慧之提升并非难事,所有合格的教育者皆通此道。因此,在人们发现传授道德的方法之前,世界的进步源自智慧之增益,而非道德之改观。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为下一句铺路,然后下一句又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总之,你会觉得它的思路和逻辑特别顺畅,读起来很轻松。假设罗素是这样论证的:道德缺陷与智慧不足同为世间罪恶之根源。在人们发现传授道德的方法之前,世界的进步源自智慧之增益,而非道德之改观。智慧之提升并非难事,所有合格的教育者皆通此道。人类迄今尚未发现根除道德缺陷之法。同样的前提和结论,但排列顺序不同,读起来就很费劲,也难理解得多。可见,逻辑
19、就是最佳的顺序排列和最清晰的思路表达。 英安东尼韦斯顿著,卿松竹译:论证是一门学问,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3.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点: 教学主张的概念和内涵界定。提出一个主张意味着提出一个或若干个概念,很多研究都必须从概念界定开始,概念界定也就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它是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名师提出一个主张,例如“理性语文”“文化语文”“真语文”“魅力语文”“意义语文”,你首先得告诉人家并让人家知道“理性”“文化”“真”“魅力”“意义”指什么。概念内涵清晰、外延明确,论证和交流才会在同一对象上有深度有逻辑的展开。否则自说自话,交流和研讨都是不可能的。关于概念的界定,有必要强
20、调两点:第一,要基于概念的本意,任何概念都有自己的本质内涵,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共识,名师的概念解读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起点。第二,要有自己的新意,名师对教学主张及其概念要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和感悟,那么这个主张及其研究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名师一定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挖掘、揭示和阐述概念的内涵,这是把你的主张写的丰满和厚实的逻辑前提。我们来欣赏下面两个案例:【“物质”:人们经常使用“物质”这个“名词”,但它在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 “物质”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
21、“要素”;而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民生”:民生问题就是指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包括食、衣、住、行等基本需要,具体内容包括,老有所终(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壮有所用(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幼有所长(少年儿童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对无保户、残疾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实施社会救济)等等。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的政府,对这些民生问题都必须首先予以重视和解决,否则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吕勇:“民生”概念应有准确界定,200
22、8年12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 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理论基础是某种主张、某种观点立论的理论依据。任何新主张、新观点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名师的教学主张、观点,它的提出和发展同样有其理论基础。教师在提出教学主张的同时,一定要从哲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去寻找其立论的依据。理论基础就像房屋的地基,它虽然看不见,但却支撑着房子。房地产开发商要告诉人家房子的地基在哪里、怎们样?让人家觉得买这个房子、住这个房子,心里踏实。名师的研究也要告诉人家你的教学主张的立论依据在哪里、有哪些?让人家觉得你讲的可信,服气。关于理论基础与教学主张的关系,我们要特别强调有机性三个字。有机性指两者之间的关
23、系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就像地基与房屋的联系是一体的而不是拼凑的一样。有的人写论文喜欢列一大堆理论基础,不管两者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联系有多远,只要想到的不管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全上。这是找亲戚,不是做研究。名师一定要把教学主张的最直接的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找出来、挖出来,务求准确、简洁、到位,并把两者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揭示清楚,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 教学主张的具体观点和内容。这是名师研究的中心任务。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的寻找只是研究的前奏和起点,教学主张的观点和内容的展开才是研究的重头戏。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名师提出“理性语文”“文化语文”“真语文”“魅力语文”“意义语文”的教学主张,你不
24、仅得告诉人家“理性语文”“文化语文”“真语文”“魅力语文”“意义语文”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主张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还得告诉人家你提出的教学主张究竟包含哪些具体观点和内容,显然这才是论文的主体和中心。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主张研究的主题、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从学科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和角度去挖掘、构建、提炼教学主张的核心要点,并加以系统阐述,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体系,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更有新意。例如,“理性语文”“文化语文”“真语文”“魅力语文”“意义语文”, 分别是以“理性”“文化”“真”“魅力”“意义”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 教学 主张 及其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