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本知识.doc
《社会保障基本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基本知识.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保障基本知识2002年2月,劳动保障部与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和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两本书,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和各级领导中开展了学习宣传两本书的活动。下面,我以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些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一、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P4)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2、主要内容:
2、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3、基本功能(P7)保障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各项相关制度筹集资金,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三是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保持社会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3、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社会保险(P28)1、概念(P4)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失去劳动收入
4、时(读本没有“失去”两字,此是本人根据过去的提法和个人理解加上去的,因为在年老退休、失业时,不仅是减少劳动收入,而是失去劳动收入)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内容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五个险种。社会保险在我国过去又称为劳动保险。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正式成立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去为什么称作“劳动保险”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形成的:一是根据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以后简称为劳动保险。二
5、是建国初期,当时还存在着剥削阶段,在工厂和企业还有资本家、工商业主,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劳动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工人阶级(劳动者)的利益,只在工人、职员中实施,他们才能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而资本家、工商业主不能享受,所以社会保险只能是劳动者的保险。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1953年对条例作了修正,修正后的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三是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当时尚在试行阶段,还有待于取得经验后逐步完善。因而把社会保险称作劳动保险,这个叫法一直维持到80年代,从90年代开始,改称社会保险,以适应国际惯例和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保险作为立法制度出现
6、,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1883年至1889年间,德国在宰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制定了疾病、工伤和年老三项社会保险立法,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实行了社会保险。2、主要特征(P29)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例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共济性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统一筹集和
7、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一般而言,社会保险费用应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在较高的层次上和较大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统筹与互济。普遍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有的覆盖全体国民,有的则只覆盖全体劳动者。一般来说,国家建立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保障所有国民或劳动者在遇到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各种风险时,都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维持基本生活,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保障性(读本没有提到,过去有的专家提出过,我本人也赞同具有此特性)。所谓保障性,就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从根本
8、上安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险的作用,就是对劳动者的收入起到保障作用,使其失去劳动收入后,仍能生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定的限量,只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二是资金来源有保证,最后政府要兜底。3、社会保险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可以比喻为子与母的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社会保障内涵范围比社会保险的范围更广泛,而且覆盖的不只局限于劳动者,而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的。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涉及的人最广,花的钱最多,制度影响最为深远,所以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最重要、最核
9、心的部分。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均属于分配问题,但其性质与作用不相同。工资是由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得的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具有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性质,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劳动者的重要来源收入是工资。职工福利,是国家和单位通过建立各种福利设施和各种补贴制度,以增强职工体质,提高文化技术素质,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解决单靠职工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的一种福利事业。它是解决职工普遍或特殊的需要的,也是解决工资与社会保险不便于解决的问题。用于职工福利的费用,不能平均分配或者当成变相工资发给每个人。社会保险是解决劳动者丧失劳动能
10、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劳动者因为发生了诸如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特殊困难不能劳动,但是还要继续生活,国家和社会为使他们能生活下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所以,实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原则,其给付与工资收入有联系,但不是完全一致成正比关系,它既要体现合理的劳动关系,又要切实保证基本生活的需要。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同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均为分配问题,但其对象、作用不同。社会救济是由国家或慈善机构支付。救济对象是没有劳动收入或收入过少生活困难的人。通过社会救济,使贫困者能够
11、生存下去。社会救济的费用,由政府提供,本人不需要交纳费用,享受救济时必须接受对家庭财产调查或本人与家庭需要调查,证实确系贫困者,才能获得救济。社会保险,需要个人与单位共同负担费用,并根据个人的工作时间、工资收入、交费年限给付待遇。社会保险的给付,与个人收入多少没有关系,不需要经过财产调查。社会保险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应当享受的权利。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的对象、目的、作用和费用来源都不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P30)社会保险与商业保
12、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产生晚于商业保险,它所使用的术语和计算、预测方法很多与商业保险有关。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性质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则是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其次,目的不同。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则是获取利润,只是在此前提下给投保者以经济补偿。第三,
13、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第四,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险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还有一个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的管理是以各级政府主管社会保险制度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商业保险是由各类保险公司经营,是属金融企业。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对于社会保险来说,商业性人身保险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二者之间有相辅相承的作用,但是不能互相代替,社会保险机构与人
14、民保险公司应当恪尽职守,各司其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39)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1953年政务院对条例作了修正。凡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每月按上月份本企业的全部工人与职员的工资总额的3%提取缴纳劳动保险金,由工会组织管理;企业工人与职员按规定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此后,随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在养老保险方面,实行了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对企业
15、职工仍然按照劳动保险条例实行劳保医疗,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在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方面,延长了休假时间,提高了待遇标准。同时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企事业单位也努力搞好职工福利,使广大职工得到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了破坏,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逐步变成“企业保险”或“单位保险”。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劳动保障改革过程中,劳动制度改革先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6、随后进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初步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3年),在这阶段,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再随着有关企业改革政策的出台,陆续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以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1984年开始,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到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全国统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国务院对此进行了修订。这一时期,特点是进行单项改革试点。
17、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全面改革阶段(从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来进行:一是对社会保障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把社会保障改革不仅仅看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措施,而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社会保障改革全面铺开,不再是单个项目的单独试点和推进,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项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
18、制度模式。1997年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使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统一规范。在医疗保险方面,1995年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试点,1996年把改革试点扩大到38个城市,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国发199844号文),决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次提出失业保险的概念。在全国统一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在工伤保险方面,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决定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形成了规范的工伤保险制度。在生育保险
19、方面,1994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对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统筹层次、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等进行规范,推动了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从1998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加快了改革步伐,全国上下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之深刻、投入财力之多、下功夫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一阶段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到2000年底止,全国有2300多万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保了3200多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市也确保了35000多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了7万多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0、二是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形成了“三条社会保障线”,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职工人数都超过1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3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达435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也有3002万人。我市到2001年底止,养老保险参保在职职工26万多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个人交费的人数有10万多人,失业保险参保30万多人,工伤保险参保29万多人,医疗保险8万多人。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实现社会化发放
21、。全国社会化发放率达92.2%,我市的达100%。五是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除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外,国家通过国有股减持,筹集了几百亿元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国家财政调整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也拨付了几百亿元(仅是2001年则拨了340多亿元)用于弥补地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金支付缺口。六是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在全国所有城市和县城镇都已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有380万城市贫困人口被纳入保障范围。我市2001年也有2万多人(其中城镇居民1万多人)纳入低保。七是出台了完善社会保障体
22、系的试点方案,于2001年在辽宁全省及其他省份的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八是通过机构改革,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新体制。全国上下均成立了统一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使基本管理得到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及建设目标(P48至57)1、主要内容。从广义上和国际惯例讲,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但按照读本的讲法,目前国务院提出建立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只是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覆盖的对象是城镇劳动者,而不是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对象不是全体公民。2、主要特征。基本保障。根据我国的
23、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广泛覆盖。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公民。多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保险,是由政府强制推行的;第二层次是补充保险,是由用人单位举办的。包括养老和医疗补充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保险和商业保险,是收入水平较高者靠自己的积蓄、不动产投资及长期金融资产或者靠投保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统一、规范,不能各行其是,在管理机构、管理办法方面也要逐步统一,以便形成上下对口、政令畅通、工作协调、提高工作效益。3、建设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24、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的高度概括。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体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要求做到:社会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社会保险事务由政府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社会待遇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社会保障对象由社保经办机构和社区组织等机构进行管理。资金来源多元化。一是扩面征缴。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由目前的占10%,逐步提高到占财政支出的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 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