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学校名称(盖章): 西华师范大学学校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 050306T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文学新闻传播学类学位授予门类:文学修业年限:四年申请时间: 2013年7月专业负责人:王远舟联系电话:0817-2568534,18989196611教育部制目 录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2.学校基本情况表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6.教师基本情况表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填表说明 本表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增
2、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除外)。 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 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本表由申请学校的校长签字报出。 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专业代码050306T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修业年限四年学位授予门类文学学校开始举办本科教育的年份1956年现有本科专业(个)63学校本年度其他拟增设的专业名称翻译物联网工程本校已设的相近本、专科专业及开设年份1994年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2004年开设播音与主持本科专业;2008年开设新闻采编于制作专
3、科专业;2009年开网络编辑专科专业。拟首次招生时间及招生数2014年,60人五年内计划发展规模300人师范专业标识(师范S、兼有J)J所在院系名称新闻传播学院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意见同意申报(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学校审批意见(校长签字) 同意申报(盖章) 年 月 日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形式审核意见(根据是否具备该专业办学条件、申请材料是否真实等给出是否同意备案的意见)(盖章) 年 月 日学校基本情况表学校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校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邮政编码637009校园网址学校办学基本类型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 学院 独立学院 在校本科生总数209
4、11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115已有专业学科门类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专任教师总数(人)1625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数及所占比例67541.5%学校简介和历史沿革(300字以内,无需加页)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创建于1946年,坐落在四川南充市,先后历经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几个发展时期,是四川省师范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500余亩,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369人;涉及十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
5、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09-2011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2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209篇。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和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6、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7万余人,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当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简述学校定位、人才需求、专业筹建等情况)(无需加页)现将西华师范大学拟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才需求、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专业办学条件等情况说明如下:一增
7、设专业的主要理由:(一)必要性分析:当前,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地迈入全球化的新语境中,而支撑媒介全球化发展的新媒介技术就是网络,我们可以将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称为网络媒体。从技术基础、运行方式和信息表现形式上看,网络媒体可被看作是一个跨多种行业的实体,人们可以将它划归到“IT行业”,也可以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将它视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正因为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然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西华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业发展非常迅猛,受众市场正迈入结构转型。中国
8、网络与新媒体事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3.84亿人,在网民数等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网站总数达到323万个。而在1997年10月31日公布的相关数据中,中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WWW站点数仅仅约1500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业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还在大踏步前进。最重要的是,中国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和传播,以致于截至2004年,北京市只有1/3的人阅读报纸,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11的人已不阅读报纸,而习惯于从互联网上阅读新闻信息。不夸张地说,中国受众市场正伴随媒介技术
9、更新发生重大的结构转型。2、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导致了巨大的产业需求。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出发,目前中国的网络媒体主要分为两大类:(1)新闻单位的网络媒体。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我国已批准成立的中央新闻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光明网、中广网共11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则包括:千龙网(北京)、东方网(上海)、南方网(广东)、北方网(天津)、荆楚网(湖北)等共24家。这类网络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和发布权,可以发布传统媒体的新闻和网站自采新闻。报国务院新闻办备案的传媒电子版,如四川在线、湖南在线等200多家。这类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一
10、般具有新闻记者的资质,可以发布自采新闻,但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为网络形态。(2)非新闻单位的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取得登载新闻资质的少数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这类网络媒体只能转载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的新闻,不能刊登除商业信息之外的网站自采新闻。这两大类网站凸现出中国网络媒体的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尽管网络媒体总量占中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很小,但是它们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新闻报道的主流媒体,创造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力;二是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所依赖的内容提供商,即不可或缺的新闻来源,从而支撑着中国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类,中国网络媒体还包括企业网站等多种类型的网站。上述
11、的网站都有传播信息、强化交流、形成影响力的共同目标,他们的这些诉求构成了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却严重滞后,截至2004年,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或其相关专业,它们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二级城市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3、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中国传统媒体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革,网络与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技术形式和传播手段。在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就明确地提出:拓展宣传新
12、渠道、新阵地,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稳步发展IP电视。中央三台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依托自身优势,加强节目和品牌建设,增强节目吸引力,培养和发展网络受众。各省(区、市)、市(地)电台、电视台要按照主动占领阵地、积极拓展业务的要求,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的优势,加强联动与配合,形成宣传合力。2010年,“三网合一”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中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不仅成为传统媒体依托的新技术,而且成为中国主流舆论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阵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传统媒体的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还很多,因此,它们也需要大量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同时,各
13、级政府出于舆情监控和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急需大量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综上,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出现顺应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它也是世界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涵盖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任何一个单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缺陷。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急国家和人民之所急,构想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强国民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培养适应新媒体的高级专门人才,既是维护国家舆论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大学社会职责的必然要求。四川省作为一个地处西南,地形复杂,人口众多,
14、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状况复杂,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发达的省份之一,理应在新媒体领域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从各级新闻出版版权局等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我省极为缺乏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专门人才。而就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开办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四川省所属西南地区的高校没有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是全国六所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依托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突出、地理区位特殊的西华师范大学,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逐步建立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突出、教学设施完备、实践条件优越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15、基地,不断探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办法,为各级媒体和各级政府提供网络与新媒体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这必将为四川省及各地市州新闻传播和舆情监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传播技术和人才支持,进而推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网络与新媒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可行性分析:根据教育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关于省属院校新增专业申报文件的相关规定,综合考察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在我校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西华师范大学(原名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东北部重镇南充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既是四川省师资培养的摇篮,
16、也是培养各类新闻宣传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6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36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
17、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9-2011
19、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2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209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5篇,CSSCI、CSCD收录1068篇;出版学术专著164部;获国家、省政府科研奖44项。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此项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09年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201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有1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中
20、标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而作为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主要依托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目前也完全具备开办该专业的各项条件。西华师大新闻学专业成立于1994年,是较早获批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之一。自1994年招收第一届新闻学本科专业学生以来,已为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新疆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香港大公
21、报等全国知名媒体和各地市媒体输送了近700多名新闻学本科毕业生,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毕业学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博士生、硕士生数十人。其中大部分毕业学生输送到了四川各地市媒体及其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宣传部门并成为这些部门的业务骨干,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构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我省的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活跃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06年,西华师大的领导审
22、时度势,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原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后成立新闻传播学院,目的在于融合两个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优秀的适应媒体发展需要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师资队伍方面,该院现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8名、讲师18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7名,占教师总数的78.1%,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另聘有12位省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尤其是在新闻学领域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综合优势。学院现设新闻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文艺与传媒
23、”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所1个、四川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学院现有校级精品课程新闻摄影学、基础写作、大众传播学等3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科研创新团队2个,新闻学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现建有虚拟演播厅、专业演播大厅、演播实训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综合编辑室、录音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800平方米,实验设备100余台(套),相关专业图书、影音资料10余万册,网络和光盘数据库60余个。学院建设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成立了创视影像工作室、创声演艺工作室、菜鸟工作室、新闻人报等教学实践团队,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 设置 申请表 备案 专业 适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