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技术解释.doc
《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技术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技术解释.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技术解释: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Kroes P. Kroes著, 荷兰Delft理工大学张华夏译,中山大学哲学系-综述:在国外,技术逻辑和技术解释问题的研究正在兴起。最近的争论是从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系主任P. Kroes教授译篇论文技术解释: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起。这篇论文发表于美国哲学与技术杂志,1998年春季刊。紧接着,P. Kroes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想比较彻底地搞清技术功能这个概念,又发表了作为倾向性质的技术功能:一种批判性的评价一文,刊于美国哲学与技术杂志(这时该杂志已改名味Techne)2001年春季刊。2001年7月在国际技术与哲学学会(我国自然辩证法研
2、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也参加了这个国际学会)的年会(该年会在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召开)上,P. Kroes和他的同事A. Meijers共同提出了技术哲学的新研究纲领(new research programme):技术人工客体的二重性。2002年Techne杂志的第6期,该期杂志别的文章不加刊载,以专门以这个研究纲领为主题发表了各方面的赞成和反对的论文。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技术哲学家,如卡尔?米切(Carl Mitcham),都卷入了这场争论。在这组文章中,客座主编,英国皇家哲学学会S. O. Hansson教授指出,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的研究纲领的提出及其讨论是对技术哲学有深远影响的事件。P. K
3、roes等人的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的研究纲领,是他们准备发展出一种“技术认识论”的研究纲领。他们的主张有两个要点:(1) 技术人工客体(Technical Artifacts)有二重性质,首先它是一个物理客体,可以与人的意向性无关地进行描述。但技术课题有第二重性质就是它的功能性质,它与设计过程的意向性密切相关。这个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揭示了技术人工课题最根本的东西。如何从哲学上加以概念化分析,这是第一个问题。(2) 由此引导出一个重大的认识论和逻辑问题。这就是结构描述不能推出功能描述,反之亦然。但工程设计者通过实践的推理能桥接这个逻辑鸿沟。P. Kroes说“按照这个思想路线,因果关系就转变成实用
4、准则(这个转换并不具有逻辑演绎的形式),这个转换在技术的设计中桥接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鸿沟。因此,技术解释并不是演绎解释;它在因果关系以及基于因果关系的实用准则的基础上联结了结构与功能。”可是,米切不同意这个研究纲领,他说,技术功能已被技术哲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了,对它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得到。但是:(1) 为什么技术客体是二重性而不是多重性呢?(2) 为什么要用了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称它为“性质”(nature)而不是“特征”(character)呢?(3) 为什么讨论的是技术人工客体(technical artifacts)呢?而不是譬如说艺术客体(artistic objects)呢?而南
5、加洲大学的D. Baird则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真理与技术功能的关系问题。真理问的是世界是怎样的,即我们认为它是怎样的问题。而技术功能问的是这人工事物我们需要它的行为是怎样的问题。至于功能,应理解为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而不是意向性与目的性的问题。很显然,技术哲学家们对人工客体性质的二分法概念以及功能是什么的问题都提出了质疑。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两个关键问题,P. Kroes等人的确需要深入研究的。于是,P. Kroes所在的荷兰Delft(代夫特)大学哲学系联合美国布法罗大学哲学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维吉尼亚技术学院,荷兰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美国乔治技术学院共同组织了2002-200
6、4年关于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的国际研究纲领(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作为现代技术的哲学基础的总体研究计划的一个部分。这个国际研究纲领发表的一个声明(The manifesto of the Dual Nature Program)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声明中说:“这个纲领的出发点是,我们习惯于引进两个基本的概念来描述实在。第一,我们至少将世界的组成部分看作是物理客体,它们是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如位置、速度、空间维度以及其他物理量等等,来加以描述。第二,我们看到主体(a
7、gents),我们是借助于意向性的概念,如思想、愿望、意志以及信念等等,来描述它们。在哲学上,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那就是这两种描述(借助于自然科学或物理学的概念化描述以及借助于意向性概念化的描述)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众所周知的最为显著的场合里,这就这两种描述同时运用人的自身的情况下,就得到所谓心物问题,不过当我们描述技术人工客体时,我们也同时运用这两个基本概念:技术人工客体都是物理客体它用物理概念(例如这条钨丝有15毫米长)来描述,也用意向性概念如技术功能来加以描述(这钨丝具有发光的功能)。进一步说,对于技术人工客体,这两种概念化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技术人工客体只用物理概念来描述,它具有
8、什么样的功能一般地便是不清楚的,而如果一个人工客体只是功能地进行描述,则它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也一般地是不清楚的。因此一个技术人工客体的描述是运用两种概念来进行描述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性。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是一个旨在以广泛的方式来探索哲学视野的纲领。纲领所集中的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1) 技术人工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特别的相互关系。这个领域也包含研究技术人工客体的设计问题:设计者怎样桥接结构与功能的鸿沟。(2) 技术功能的意向性以及它们的非标准认识论(on-standardepistemology)这个领域也包括技术人工客体的应用以及功能的社会方面。(ht
9、tp:/www.dualnature. tudelft.nl/index.htm)对于P. Kroes的技术人工客体理论和技术解释理论,我们基本上持一种赞同的态度。不过对于何谓技术结构和技术功能,我们依系统科学的研究和科学哲学的研究,重新加以定义。特别是对于“功能”的概念。我们划分了四种不同的功能概念:(1) 物理因果性功能;(2) 生命目的性功能;(3) 人工客体的技术功能;(4) 社会组织功能。力图解决P. Kroes与D. Baird之间的争论,对人工客体与天然客体之间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将人工客体的范畴放到波普尔世界3的本体论范畴中进行讨论,力图加深和扩展人工客体的认识。至于技术解释,P.
10、 Kroes只分析了运用技术结构来解释人工客体的技术功能,而我们则建立层次解释模型,不仅模型化了和形式化了结构解释和功能解释,而且推展到人工客体的结构功能的进化论解释和控制论解释,力图建立一个技术解释的面面观。为了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原原本本地选译了P. Kroes的两篇代表性论文。(张 华 夏)-美国哲学与技术杂志3卷3期,1998年春季刊技术解释: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P. Kroes著, 荷兰Delft理工大学张华夏译,中山大学哲学系技术客体的二重性技术客体,例如一部电视机或一把螺丝起子,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物理性质)的物理客体,它的行为是由自然律来支配的。但
11、另一方面,任何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方面,就是它的功能(function)。一个技术客体具有功能,这意味着,在人类行为的语境(context)中,它能被用作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一个物理客体是一种功能的载体,正是藉助于功能这客体成为一种技术客体。通常,一种技术客体是人类设计的体现,是特别地做来实现一定功能的,功能与物理载体合起来组成技术客体。功能不能从技术客体的应用的语境中孤立开来;它正是在这个语境中定义的。由于这个语境是人类行动的语境,我们称这种功能为人类(或社会)的建构。所以,技术客体是物理的建构以及人类社会的建构。技术客体的二重性反映在两种不同的描述模式(modes of descripti
12、on),即描述的结构模式和描述的功能模式。在作为物理客体的限度内,技术客体可以借助于它的物理的或结构的性质与行为来进行描述。这种技术的结构模式运用来自物理规律和物理结论的概念,而毫不指涉及客体的功能。现代物理学的语言中没有功能、目的与企图这些概念的位置。至于它的功能,技术客体是以企图的(目的论的)方式来被描述的:电视机的功能是产生动的图像,螺丝起子的功能是拧紧或拧松螺丝(见Searle, 1995)。从结构的观点来看,一个技术客体的纯粹功能的描述,有一个黑箱,这个黑箱在这个意义上被表征,即它没有说明客体的任何物理性质:电视机是某种(无论它可以怎样做)产生运动图像的东西,而螺丝起子是某种拧紧拧松
13、螺丝的东西。技术设计的性质更仔细地研究设计与设计过程的概念也可揭示出技术客体的二重性质(见Kroes, 1996)。一种设计可以指涉粗糙的总体性的概观,它表明一种技术的功能是怎样被实现的,就像Leonardo da Vinci说明飞机的概观一样。或者它也可以详细地描述在研究实验室中发明和开发出来的人工制品的样机;这样机是技术功能的具体实现,不过离批量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贝尔实验室开发出来的第一个点接触型的晶体管)。不过一种设计也可以是一组图册,其中人工制品的组成部分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在后一种情况人工制品的构造是这样地详细地作出,以致于我们可以说,这个设计就是生产它的一张蓝图。所有主要技术问
14、题,而且常常是有关它的生产的技术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通常,这种形式的设计是委托给设计与发展部做的。现在,人工制品的总体及其部分都已详细描述了。在这个阶段,人工制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走向结束,也许拿去生产了。这里,设计的概念,首先的意思就是对一个物体客体作完整的描述,使得在这描述的基础上这个客体能制造出来。在现代工业中,特别是在大型工场里,这样的设计通常都是高度制度化过程的结果,这个制度化的过程包括各种设计部门和许多专业的设计师。这个设计的过程典型地是从定义商业要求和说明人工制品开始的;这样做的理由或者来自明确的市场需要,或者自身就是一和技术的机会。在这个阶段,新的工作制品是借助于它的总体功能性质
15、和成本这样的词语来定义的。接着而来的阶段就是对这人工制品的技术的与商业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再经过几个其他的中间步骤,设计过程以刻划出这人工制品的整体及其每个部分的完整的和详尽的技术的物理的特征而告终。换言之,在设计过程中,要被实现的功能转变为要被生产的建构,最终的步骤就是设计的技术有效性和技术的证实;粗略地说,它由展示实现它所想要的功能的人工制品的样品所组成,而在此以前,那设计只存在于纸上。从总体上说,对应于解决设计问题的不同的方面,设计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步骤,从设计方法论上说,分析综合评价三段论常被看作是设计过程模型的出发点(见,例如,Grant, 1993)。在设计只是由
16、单个人来实现的活动这个限度内,这些设计阶段只从概念的观点来加以讨论。随着设计变为一个团队的事情,它由复杂的与巨大的系统来处理设计事宜,在现代工业中,设计大部分都是这样进行的。这样,设计过程的阶段与方面就变为组织、控制和掌握生产发展过程的重要的制度工具。按照系统生活的循环的各个部分,Sage(1992)作出了设计过程分阶段划分的典型实例。这些阶段和方面是:要求与说明;主要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与建构的推测;详细设计与检验;操作补充;评价与修改;操作调度(的确,不同的阶段会重复出现)。它包含了从生产开发的出发点(将商业功能要求的详细说明肯定下来)到设计和开发阶段的最终观点(人工制品的详细技术设计)之间
17、的若干个中间步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工制品逐渐地取得它的固定的形状,终于整个人工制品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用功能的和物理的性质的词统一地确定下来。所以,设计过程典型地开始于所要求的功能的描述:有些东西要生产出运动的图像,有些东西要能拧紧拧松螺丝。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功能性描述的特别特征就是它不涉及到所希望的的客体的任何物理性质。因而,设计过程的出发点是某种物理系统的黑箱描述。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表明,这个黑箱怎样能被一个物理系统所满足,这个系统能实现所需的功能。这个设计师建议的设计必须包含这个物理系统的完整描述。但是,重要的事情在于,设计不仅仅是我们所要做出来的事物的物理性质的一个完整的描述。一个设
18、计必须也包含(至少是暗含着)一种关于所建议的物理系统怎样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换言之,一个设计也要包含技术解释(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即借助于技术客体的物理结构对这个客体的功能进行解释。技术解释是设计的各部分的整合,在为设计作辩护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表明在其物理结构的基础上,一个客体实现着一定的功能。问题: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关于适当的设计包含了技术解释的主张引起了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工程师能够在技术客体的结构描述和功能描述之间的鸿沟上建起某种连接它们的桥梁:一种借助于意向性语言(intentional language)来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由非意
19、向性的结构语言和描述的结构来加以解释。这怎么是可能的呢?对于描述技术客体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模式之间的关系,这种解释意味着什么呢?是一种模式可以还原为另一种模式吗?可以从某种客体的完全的结构的(科学的)描述中演绎出它的技术功能,或者相反的演绎也是可能的吗?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通常都是否定的。例如,技术历史学家和技术哲学家W文森蒂(Walter Vincenti),追随波罗尼(Polanyi)的观点指出,技术客体的操作原理并不已包含于自然律(Laws of nature)之中。按照文森蒂和波罗尼的看法,描述技术的人工制品怎样达到它的功能的操作原理不能由这些自然律推演出来(Vincenti, 1990
20、, P.209)。文森蒂说:“最后,操作原理提供了科学与技术之间重要差别它起源于科学知识实体之外,并服务于某种先在的技术目的而存在着。一旦诸如汽叶片、推进器以及铆钉之类的物件的操作原理被设计出来,物理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它们,甚至可以我们设计发明它们;但物理规律无法包含这些原理,或自身蕴涵这些原理。波罗尼作出有点不同的但本质上是一样的观点,他说:“客体的物理化学图象在某种情况下是进行客体的技术诠释的线索,但(在怎样达到它的操作目的的问题上)它自身会将我们留在完全的黑暗中关于作为客体的机器的完全(科学的)知识并不告诉我们机器本身是什么。”明显地,无论文森蒂还是波罗尼,他们相信,在技术客体的(技术的)
21、功能描述和它的(科学的)结构描述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尽管如此,标准的做法是在设计语境中,而又不限于这个语境中。使客体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关系。这怎样是可能的呢?有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作简短的讨论。3.1 形式被功能推出关于设计语境中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比较极端的观点,将形式被功能推出的原则当作它的出发点,这里“形式”(form)一词与我们这里所说的“结构”同义。“形式被功能推出”这个短语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但两者都归于无效。在第一种情况下,它是在时间的意义上被诠释;则这意味着设计过程从功能与功能要求的定义开始,而随后形式(结构)经过由某种序列模型说明的一系列步骤被推出。但设计过程是比较复杂
22、的,很少表明有简直的线性结构。通常的做法是,在设计过程中,开始设立的功能的说明与要求必须重新考虑与重新调整,因为它们在同一时间不能都达到。因此,反复出现了。在设计过程中功能与形式通常是一起具体化。第二种情况,从逻辑的构造上,形式被功能推出原则意味着,形式(结构)是功能的逻辑后件。换言之,物理结构逻辑地被功能要求所蕴涵。的确,这个理念很难有讨论的价值。这就意味着,解决一个设计问题如同发现一个正确的逻辑推理一样。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功能要求是相互冲突的。因此,Pye(1993. P.50)指出:“对于任何设计,它是不可能成为(功能)要求的逻辑结果的。简单地说,这是因为要求是相互冲突的,它的逻辑结论是
23、不可能的。”(这样说时,Pye并不是一个好的逻辑学家。如果描述要求的一组陈述是矛盾的,则描述无论什么设计的任何陈述,都可以从这一组前提中加以推出)即使当这些功能要求之间并不矛盾,也不存在有任何理由来假定设计可以由此而逻辑地被推出。因为,一般说来,不相同的设计都可以满足同一组功能要求(这被称为功能等价)。见Kitch与Salmon(1989. P.30)的论述。类比于科学中的“理论对于事实的非决定性”,我们可以称为为技术中的“设计对于要求的非决定性。有关对功能推出形式的原则的批评,见Petroski(1994,第2章)。3.2 功能被形式推出:情况发生于考古学,在设计的语境中,考古学将结构与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客体 结构 功能 之间 关系 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