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应如何加强贷款诉讼时效保全.doc
《农信社应如何加强贷款诉讼时效保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信社应如何加强贷款诉讼时效保全.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信社应如何加强贷款诉讼时效保全贷款诉讼时效保全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下降不良贷款,提升贷款资产质量,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目前,农信社信贷资产实行“五级”分类和考核,放松了传统“四级”分类贷款管理,忽视了贷款诉讼时效风险,对信贷资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必须引起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一、贷款诉讼时效的简要介绍(一)诉讼时效的法律含义。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届满后,虽然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但义务人将获得履行抗辩权,可以拒绝履行权利人的权利请
2、求。简单讲,诉讼时效就是司法机关对民事法定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的时间效力。保全贷款诉讼时效是保全农信社信贷资产的前提和基础,信贷资产一旦丧失了诉讼时效,也就失去了运用法律手段来保全信贷资产的可能性。(二)诉讼时效的分类。按时间效力长短划分,诉讼时效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1、一般诉讼时效,时效期限为2年。对农信社来说,如无特殊情况发生,在贷款到期后的两年内,将享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权利;无法定事由,超过两年,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难以支持其诉讼主张。2、短期诉讼时效,时间期限为1年。主要涉及人身损害赔偿、产品质量侵权、租金纠纷、寄存财务损害等。通常农信社的常规业务不会涉及短期诉讼时
3、效。3、长期诉讼时效,时间期限3年。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部分涉外侵权、合同纠纷等。通常农信社的常规业务不会涉及短期诉讼时效。4、最长诉讼时效,时间期限20年。最长诉讼时效的起始时间则是“权利实际受损之日”,有别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对农信社来说,其常规业务中不可能出现“不知道权利受损”的情况,因此通常情况下,不会涉及此最长诉讼时效。(三)诉讼时效的特殊情形。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诉讼时效主要包含中止、中断及延长三种特殊情形:1、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特定的法定事由产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我国法律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
4、不可抗拒力或其它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2、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中断的法定事由:一是权利人提起诉讼;二是权利人主张权利;三是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3、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是指因特殊情况,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延展。二、保全贷款诉讼时效的积极意义农信社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的风险来源就是“债务违约”。因此,贷款诉讼保全,即在有效的诉讼时效内通过诉讼手段处置“债务违约”,作为贷款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对农信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降低信
5、贷风险,助推农信社可持续发展。贷款诉讼时效超期,直接后果是农信社对借款人、担保人的法律约束力失效针对债权的诉讼主张无法得到人民法院的胜诉支持,一旦失去法律保护,将导致农信社催收工作无法有效地执行,在面对合同相对人时十分被动,贷款将变为坏账。若大面积地出现贷款超出诉讼时效,将导致农信社信贷业务风险失控,资产质量大幅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进而危及农信社的经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贷款日常管理中,必须高度关注贷款诉讼时效,防止超出期限,将贷款置于法律的保护伞之下。(二)有助于诚信环境的打造,树立讲信用的良好氛围。保全贷款时效是打造社会诚信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农信社的日常信贷管理中,必须注重贷
6、款时效保全,综合运用央行个人征信信息平台、诉讼保全、违约罚金、强制执行等措施,明确合同相对人的违约成本,降低其违约的可能性,促使借款人讲诚信,守承诺。否则,付出的代价将十分沉重这些“备而不发”的约束能有效地规范借款人、担保人的行为,引导其守信履约,进而推动诚信风尚的树立。(三)有助于推进战略转型,塑造懂法专业高效的企业形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作为“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农信社必须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奋力开拓创新,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贷款业务是农信社主营业务和创收的主要渠道,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信社的生存与发展,是实施战略转型的根本保证。因此,农信社必须在贷款管
7、理上花大力气做好贷款时效保全工作。保全贷款诉讼时效,不仅是加强贷款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转变外界对农信社的观念和看法的根本要求。长久以来,农信社因受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服务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形象较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土包子银行”。要改变这一印象,需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而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三、农信社贷款超诉讼时效的成因分析从诉讼保全的角度上讲,一笔贷款,从到期至超过诉讼时效,至少要经历两年时间这就意味着农信社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看似较长的时间却“仍不够用”,导致大量贷款超出诉讼时效。(一)内因分析
8、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识。目前,相较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信社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仍较淡薄,尤其是诉讼保全实务操作经验和知识缺失,存在极大的弊端,不利于农信社信贷业务进一步拓展。一是思想守旧。部分农信社员工仍停留在“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思想阶段,在日常信贷管理中,只是片面注重清收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导致许多贷款因为管理不当,逐渐超出诉讼时效,逐渐演变为呆账、坏账。二是方法欠妥。部分信贷员工虽意识到了诉讼时效保全的重要性,但措施不当。如:通过他人口头带信的方式催收不良贷款;在未做有效记录的情况下,采用电话催收的方式催收不良贷款;当面催收不良贷款时未要求
9、借款人签立书面协议;贷款到期后,结息虽正常,但无借款人有效的履约记录等等。上述行为虽有一定的催收效果,但无法为保全诉讼时效提供有效证据,导致农信社在保全贷款诉讼时效时举证困难,甚至丧失胜诉权。2、贷款操作不当,为超出诉讼时效埋下隐患。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致使农村信用行社在信贷审核与合同工作上存在瑕疵或隐患,导致贷款催收困难,超出诉讼时效。一是贷前调查不详尽,审查不严格。主要表现为信贷人员未对借款人身份、印章、产权证明、相关事实等信息认真进行核查,致使农信社向不符合农信社贷款标准的借款人发放“违规”贷款。二是签订借款合同手续不严密、内容不完整。如合同载明的借款人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有误;在借
10、款人、贷款人签字位置倒置;借款人签名与合同姓名不符;以共同所有的房产作抵押,所有权人未全部到场签字;违规代理签字;合同签订后未加盖骑缝章,致使合同页面遭到恶意替换等等。这些现象一旦发生,必将影响借款合同的成立或者效力,给贷款后续管理埋下隐患。3、违规放贷严重,是贷款超诉讼时效的关键因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农信社形成的不良贷款往往与内部人员违规“放贷”有关。一些信贷人员由于受“人际关系”影响、外部利益的驱使,违背信贷管理制度,违规向借款人发放一户多笔、累大户、跨域、顶名、冒名、化名贷款。这类贷款管理十分困难,催收难度很大,容易超出诉讼时效。4、贷后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一是贷
11、后管理未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贷款台账设置不完善,无法有效反映贷款基本状况;信贷档案管理缺失,无有效信贷档案资料,无法及时对即将超出诉讼时效的贷款进行预警,并及时发起时效保全。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抓大放小”、“新官不理旧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清收积极性,对已到期的贷款,应起诉的未提起诉讼;应跟踪、了解借款人的,未及时行动;应发出贷款到、逾期催收通知书的,未及时签发。致使许多仍处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贷款,因工作过失,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丧失了诉讼时效。特别是极个别信用社对待不良贷款下降工作,仍按“守株待兔”的消极清收方式,将不良贷款的下降寄希望于剥
12、离清收和核销上,而没有对不良贷款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未采取积极的时效补救措施。5、人员力量不足,难以完全防止贷款超出时效。“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农信社的使命就决定了其服务的对象具有人多面广的特征。“金额小、笔数多、风险高”是这一特征在农信社贷款业务中的一种显著表现。农信社一位客户经理管理的贷款余额也许较小,但其管理笔数却很多,少则几百笔,多则上千笔。如此多的贷款笔数,加之其他繁杂的事务,信贷人员往往无充足的精力对每一笔贷款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也无法对每一笔贷款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导致部分贷款无法得到及时催收而超出诉讼时效。(二)外因分析1、人口流动频繁,债务保全难度大。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信社应 如何 加强 贷款 诉讼时效 保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