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责任相关问题探讨.doc
《使用人责任相关问题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人责任相关问题探讨.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使用人责任相关问题探讨姚辉/梁展欣【专题名称】民商法学【专 题 号】D412【复印期号】2011年03期【原文出处】政法论丛(济南)2010年5期第9298页【英文标题】Selected Issues on Employer Liability【作者简介】姚辉(1964-),男,江西南昌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梁展欣(1977-),男,广东开平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北京100872)。【内容提要】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的使用人责任,在性质上属于自己责任,因而其归责原则应当采取无过错责任原
2、则。从学说上对于使用人责任中的关键要件“因执行工作任务”的认定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侵权行为发生在交易领域的,采取行为外观说较为便宜;发生在非交易领域的,则应采取内在关联说。In nature, the provision on employer liability, laid down by Art. 34.1 of the Tort Law, fall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self liability, and thus should be assumed on the basis of no-fault liability. As to t
3、he construction to the key element of employer liability, i.e. on employment duty, academic history has witness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doctrine of the employers intent to that of the intrinsic relevance. The article finds it appropriate to adopt the doctrine of the exterior conduct as the tort ta
4、kes place in transaction realm, while the doctrine of the intrinsic relevance as it takes place in non-transaction realm.【关 键 词】使用人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执行工作任务employer liability/no-fault liability/on employment dutyEEUU一、使用人责任的基本界定使用人责任,是指用人单位(使用人)应对其工作人员(被使用人)因执行工作任务而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一)使用人责任的性质使用人责任,是法律根据使用关
5、系,使使用人为他人(被使用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责任)。使用人虽非侵权行为的实施者,却依法律的特别规定而承担侵权责任,其责任性质应为自己责任。在我国旧法中,民法通则第34条第2款后段、第43、121条都曾被视为系涉及使用人责任的基本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中,如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办)发19886号)第58条、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199222号)第42、45条、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9、13条等,也都涉及到使用人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
6、使用人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存在理由:一是使用关系使使用人获益,因而使用人应对被使用人为其利益而实施的侵权行为负责(报偿理论);二是由于使用关系系使他人依使用人之指示,而非依其本人之意志办事,这对全社会而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人应当通过加强对被使用人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而对因该使用而发生的侵权行为自应负责(危险理论);三是使用人一般比行为人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其直接作为责任人,有利于对被侵权人的救济(有效救济理论)。应当指出的是,使用人责任不同于法人侵权责任(狭义),虽然两者在性质上均为自己责任,但在前者,使用人作为责任人却非行为人,其系根据法律之特别规定而承担责任,但这
7、并不意味着行为人无须为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后者,法人系以其自己意志实施侵权行为,因而应就该自己行为承担责任,于其中虽有被使用人之一定行为,但该行为被视为法人之行为,被使用人对此无须负责。在侵权责任法中,第3840条规定的学校侵权责任,其性质为法人侵权责任,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学校只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即第40条中规定的“相应的”)责任。这不是关于使用人责任的规定,但在适用上与使用人责任存在一定的竞合关系。许多学者将使用人责任称为替代责任、转承责任或者代负责任,至少在向被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方面,是极容易引起误解的。侵权责任法对于在使用人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人是否亦为责任人的问题,未做明确规
8、定。有学者认为该项责任应为单独责任,即在使用人应依此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被使用人无须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被使用人应当对其侵权行为与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只不过前后两者的请求权基础各不相同。1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1款则以被使用人实施侵权行为系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为条件,与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许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对此问题,笔者倾向于从自己责任出发,使用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规定承担责任,行为人则根据其侵权行为的性质依一般侵权行为或者其他特殊侵权行为的规定承担责任。使用人和行为人系依不同的请求权基础,各自向被侵权人承担责任,因而其责任之间的关系应为不真正连带责任。(二)
9、使用人责任的构成成立使用人责任,必须具备如下构成要件:1.实施侵权行为的行为人须为被使用人。使用,是指依他人之指示从事一定劳务,加入他人之组织并受他人之监督、管理。在传统民法上,一般将使用限于雇用,同时又将雇用人责任类推适用于其他使用的情形。在我国法上,较少使用“雇用”字眼,劳动关系则是最常见的使用关系,是指通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非自主性有偿劳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非自主性的标志是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2但是,使用人责任中的使用关系,不限于劳动关系,是否存在使用关系,原则上应从客观上进行判断,即只要存在事实上的指示与服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的,一般可予认定。至于该使用关系有无订立劳动合同等关系之
10、证明、营利抑或非营利、有偿抑或无偿、一时抑或继续等,均非所问。使用人的范围,不限于法人或者企业法人,还包括非法人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如果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使用关系已经消灭的,不发生使用人责任。存在多重使用的,则须视第二被使用人是否系在使用人的指示、监督不一定是直接的指示、监督,也可能是通过第一被使用人的指示、监督下执行工作任务,而令使用人对第二被使用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使用人责任。2.该侵权行为须系行为人因执行工作任务而实施。“因执行工作任务”是认定使用人责任的关键要件。对此,学说上有三种观点:一是使用人意思说,即执行工作任务系依以使用人的指示办
11、理的事务为范围,超出该范围的,不属于执行工作任务;二是行为人意思说,即行为人系执行使用人所指示办理事务,或者为执行该事务中使用人的利益的,均属于执行工作任务;三是行为外观说,即从行为的外观可以认为行为人系执行工作任务的,不问使用人及行为人的意思如何,就可予认定。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主张采取行为外观说,3P190-191王利明教授亦采此说。4P144-145但也有学者认为,行为外观说在实务上虽称简便,但该项认定究属法律上之价值判断,含有政策上之考虑,不能纯从外观上加以认定。既然行为人之行为与使用人所委办之事务具有内在关联,则使用人对其中的危险可得预见,事先亦可加防范,并可通过计算其可能的损害而
12、内化于经营成本,予以分散。为此,“因执行工作任务”应解释为因一切与使用人所委办之事务具有通常合理关联的事项。此为内在关联说。5P432-433笔者认为,应当区分该侵权行为发生的领域,发生在交易领域的,采取行为外观说较为便宜;发生在非交易领域的,则应采取内在关联说(此点详后)。3.须具备构成侵权行为之其他要件。使用人承担使用人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所实施的侵权行为须为独立的构成。如果就该侵权行为,行为人自己无须承担侵权责任的,则使用人亦无须承担侵权责任,此为使用人责任附从于行为人责任的一面。详言之,就行为人的方面,不问其是适用过错责任抑或无过错责任,只要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具有故意或者过失、
13、造成他人的损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行为具有违法性等)的,即应承担侵权责任;就使用人的方面,不问其对行为人所实施的侵权行为有无过错,在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下,其即应承担使用人责任。可见,使用人责任的性质为无过错责任。但在有关立法例上,由于各国和地区民法对使用人责任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因而在确定使用人的免责事由、举证责任以及对被侵权人的救济方式等问题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理路。二、使用人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的使用人责任所采取的归责原则,立法例上存在不同的模式,学说上也有很大争议。(一)使用人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模式在有关立法例上,关于使用人责任的归责原则
14、,计有以下三种模式:1.过错责任模式。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该法第831条第1款规定:“选任他人执行事务的人,对他人在执行事务时给第三人不法造成的损害,负有赔偿的义务。雇用人在选任受雇人时,或其应购置设备或工具器械或应督导事务执行的;在购置或督导时,尽交易中必要之注意的,或损害即使在尽此种注意时仍会发生的,不发生赔偿的义务。”瑞士债务法第55条、日本民法典第715条的规定,与此相同。在德国法上,雇用人仅在选任受雇人时,或其应购置设备或工具器械或应督导事务执行的,在购置或督导时,未尽到交易中必要之注意义务,或者如果雇用人尽到此种注意义务损害则不会发生的情形下,才承担本项责任。既然强调雇用人的过错,
15、本项责任的性质为自己责任;唯其过错,系推定而非确定的,雇用人可以通过举证证明其具有上述免责事由而免责。据说该条规定在制定时是为顾及家庭及小型企业的负担能力,而对于法国法的无过错责任模式,则认其乃基于一种功利思想,与德国人的法意识相去甚远。5P420但在实务上,雇用人通过举证而免责的案例非常鲜见。2.无过错责任模式。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该法第1384条第1款规定:“任何人不仅对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而且对应由其负责之人的行为或由其照管之物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第5款规定:“主人与雇主,对其家庭佣人与受雇人在履行他们受雇的职责中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意大利民法典第2049条的规定
16、,与此相同。法国学者旧说系采取与上述德国法相同的过错(推定)责任,认为雇用人由于没有挑选好受雇人,没有很好地监督受雇人的活动,因而有过错,但其该项责任可以通过证明其没有过错而推翻。新说则系采取接近于无过错责任的危险责任观点,认为该项责任的根据在于雇用人应对其活动所产生的危险负责。或者认为,此系采一种担保性质的无过失责任,主人与雇主不能证明对其家庭佣人与受雇人的选任及监督,已尽必要注意义务而免责。5P4183.不完全的过错责任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为代表,该法第188条规定:“受雇人因执行职务,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由雇用人与行为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但选任受雇人及监督其职务之执行,已尽
17、相当之注意或纵加以相当之注意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雇用人不负赔偿责任。”“如被害人依前项但书之规定,不能受损害赔偿时,法院因其声请,得斟酌雇用人与被害人之经济状况,令雇用人为全部或一部之损害赔偿。”“雇用人赔偿损害时,对于为侵权行为之受雇人,有求偿权。”首先,就责任人的确定,明确雇用人与行为人负连带责任;其次,既然第3项明文规定承担责任的雇用人对受雇人的追偿权,则第1项中的连带责任的性质应为不真正连带责任;再次,对雇用人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即其可以通过举证证明其在选任受雇人及监督其职务之执行已尽相当之注意(否定过错),或纵加以相当之注意而仍不免发生损害(否定因果关系)而免责;最后,对于雇用人经由
18、举证证明其无上述过错而免责,而被侵权人无法获得损害赔偿的,由雇用人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正是基于这最后一个层次,笔者称此为不完全的过错责任。尽管在立法表述上,上述使用人责任的三种归责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从各国和地区的司法实务来看,则存在很大的趋同迹象,学者甚至认为不完全的过错责任模式,只是使用人责任从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模式向无过错责任模式转变的中间形态而已。在采取过错责任模式的司法实务中,很少出现使用人可以通过证明其无过错而免责,这在结果上与无过错责任模式是相同的。同时,仔细分析起来,所谓使用人在选任、指示、监督上的过错,与一般侵权行为中的过错并不相同,后者一般是指行为人的过错与加害
19、行为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连结;而前者与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连结,因而其强调使用人的过错,目的毋宁只是强调该项责任仍然维持在过错责任的框架之内,但这与一般侵权行为意义上的过错责任已经渐行渐远了。进而言之,即使使用人有选任、指示、监督上的过错,从过责相适应的原理出发,则使用人与被使用人在向被侵权人负责的外部关系上,即应当然发生责任份额的区分问题(侵权责任法第12条),但法律上并没有采取这一思路。可见,在使用人责任中,并无特别明显、直接的过错责任依据,必须另辟蹊径找寻其归责基础。(二)我国法对使用人责任系采取无过错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关于使用人责任的规定,系采取无过错责
20、任,这与民法通则第121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9条的规定是相一致的。但在解释上,应注意如下方面:1.使用人作为责任人,其系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而承担无过错责任。对于本项责任的归责基础,传统理论多数是从使用人的经济地位(报偿理论、危险理论)或者经济实力(有效救济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笔者认为,在违法性要件方面,使用人责任的归责基础应为使用人对其组织义务的违反;在因果关系要件方面,系采取事实推定,即只要损害发生在使用范围之内,与使用人的组织失灵具有相当之因果关系,即可予认定。6由此出发,在对“因执行工作任务”的认定中,作为有力说的行为外观说或者内在关联说,均可以觅得一席之地。因此,被侵权人向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使用人 责任 相关 问题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