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建立新型对外经贸关系.doc
《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建立新型对外经贸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建立新型对外经贸关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建立新型对外经贸关系崔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国际经贸学院张汉林。2中国WTO研究院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7&ZD053);国家重点学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崔凡(1972-),湖南益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 张汉林(1964-),河南罗山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 摘要:比较优势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其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基础。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经历迅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应
2、该寻求建立新型的对外经贸关系。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主要内容有: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形成,产业内纵向国际分工体系中生产环节地位的攀升;更为重要的是,日益庞大的内需正在成为我国新的比较优势来源,横向分工相对纵向分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内需与外需的互补性,建立以内需为基础的新型对外经贸关系。 关键词:比较优势;横向分工;内需;对外经贸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04-06收稿日期:2010-03-04 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以及该国调整其对外经贸关系的战略和政策往往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国际分工地位又取决于
3、该国的比较优势。因此,一国比较优势的演变必然伴随着该国对外经贸关系的调整。对中国来说,随着自身贸易能力的扩大和比较优势的升级,如何建立与贸易伙伴新型的经贸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库珀(Cooper,1968)是最早关注比较优势的演变与国际经贸关系之间联系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传统的李嘉图式比较优势已经不是国际贸易的主因,贸易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企业的竞争优势:同质竞争导致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因之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政策协调成为各国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必要机制。 在库珀的上述著作出版之际,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尽管在理论上出现了需求相似说和产品生命周期说以解释这种现象,但
4、革命性的突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两个概念作为理论基石,开创了新贸易理论(Krugman,1979,1980)。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比较优势的概念得以扩展,巨大的国内市场本身可以成为比较优势的来源。在新贸易理论中,保护国内市场的意义不仅仅是扶持幼稚产业,而且具有直接的争夺国际市场垄断利润的作用。对比较优势概念理解的深化,毫无疑问地重塑着人们关于国际经贸关系的研究。 中国比较优势的演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早期Anderson(1999)的系统研究捕捉到的主要是中国在轻工业领域的崛起和农业比较优势的丧失。而近来哈佛大学Rodrik(2006)的研究更多
5、地关注中国出口结构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的现实。然而,这些关于比较优势演变的研究仍然大多局限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比较优势的研究远远没有充分反映到关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研究中去。现有文献中,讨论中国比较优势与对外经贸关系之间联系的研究很少而且不系统,并且一般局限于中国与某些贸易伙伴之间经贸关系的研究(于津平,2003)。近年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已经对整个对外经贸的转型提出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经贸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当代贸易理论框架下中国比较优势的演变 传统主流贸易理论将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而新贸易理论则特别强调了规模经济效应:在这里,我们从
6、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中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一)资本存量的上升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在传统主流贸易理论要素禀赋说理论框架下,资本存量相对于劳动力的上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超比例地上升,同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时期,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会伴随着资本积累速度的进一步上升。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高,往往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从而加速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加速又可能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使得一国的经济结构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突变。 现有的关于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都表明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尽管还不具备全面的比较优势,但其比较劣势一直在逐年缩
7、小。刘重力和刘德江(2003)的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从1978年的0.3236逐步上升到1998年0.6736,这一结果与岳昌君(2000)的结论大体相似。一般来说,RCA大于1表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刘重力和刘德江(2003)使用的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标准略有不同。该标准规定当RCA大于2.50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1.252.50之间时该产业具有次强比较优势;RCA在0.801.25之间时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最近,贾杉和甘子夏(2009)的研究分析了1992年到2007年的变化趋势。他们使用的是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和净出口比率指
8、数(NTR)。这两个指数的范围都是1到1,指数为正表示有比较优势,否则无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业的RSCA从1992年的-0.57升至了2007年的-0.23,一直稳步上升,表明比较劣势正在逐步缩小。近年来,船舶、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加速扩张的时期。可以说,中国在重工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领域中取得比较优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全球产业链中分工环节的攀升 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工作一直是国际贸易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有趣的是,针对贸易数据的分析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给要素禀赋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到20世纪90年代,要素禀赋理论已经被嘲笑为“其预测力并不好于掷一个硬币”(Trefler,
9、1993)。然而,要素禀赋理论的命运在近几年来出现了转机。人们发现,如果放弃各国技术水平一样这个假设,经过了理论修正的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可以得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用产业分类更细的数据进行经验验证,要素禀赋的理论也是经得起数据考验的(Schott,2001)。 产业分类更细的数据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考察一个行业内不同品种的贸易流向,也可以看到中间产品的贸易流向和生产链上的国际分工。应该说,当前全球化的纵向国际分工已经不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业之问的分工,而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 在贾杉和甘子夏(2009)的一项研究中,他们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分为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
10、难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他们发现,从1998 年开始,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已经开始获得比较优势。其原因是中国在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生产链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已经在国际生产链的生产环节中向上攀升了。 中国的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生产链分工的重要方式。在1980年,中国的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只有20.2,其余为来料加工。到2007年,这个二八分的比例正好倒了过来,进料加工已经上升为80.7。进料加工的增值率近年来迅速攀升。在2000年前后几年,进料加工的增值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2005年以后,这一比例开始迅速提高,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79.6: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生产链分工的环
11、节正在扩展和攀升。 (三)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成为新的比较优势产业 前面说的两点,一是产业间纵向分工档次的攀升,二是产业内纵向分工档次的攀升。而新贸易理论所探究主要是横向分工关系。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一直到最近兴起的以企业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新贸易理论,无不以规模经济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克鲁格曼在提出了著名的“本土市场效应”后,描述了一个简单的两国贸易模型(Krugman.1980)。两个国家一个国内市场规模大,一个国内市场规模小。存在两个产业,一个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里面包括多种差异化产品,而另一种是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里面包含的是同质的产品。当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运
12、输成本的时候,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产业必然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上具有优势,并成为该产业的净出口国。 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为规模经济产业提供比较优势来源。当中国长期以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速度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内需不断相对外需而扩大。这说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必然成为中国的出口优势产业。因此,规模经济效应可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要素资源变化之外的另一动力。 (四)横向贸易和横向外资重要性的提高 基于李嘉图技术差异和俄林要素禀赋差异的理论能够很好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将这种贸易称为纵向贸易。基于克鲁格曼规模经济的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经济水平差异不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即所谓横向贸
13、易。相应的,外资理论中也有纵向外资与横向外资之分。在当代外资文献中一般认为Helpman(1984)是第一篇将纵向外资纳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的文献,而Markusen(1984)是第一篇将横向外资纳入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框架的文献。 当然,这种纵向与横向之分都是一种理论上的区分。有时候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将一笔具体的国际交易定性为纵向或者横向。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我们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劳动力工资和技术水平都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们的对外经贸中横向的成分就会越来越高,而纵向的成分就会相对减少。这一特点是我们考虑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比较优势是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基础 (一)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 如果
14、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主要是纵向经贸关系的话,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活动既有纵向的成分,也有横向的成分。随着中国人均工资和收入水平的增长,中国的纵向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将有所下降,而横向优势,即国内市场庞大的优势将日益明显。在纵向优势向横向优势的转化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将日益横向化。 正如库珀(Cooper,1968)在分析美欧之间经贸关系的时候指出的,横向经贸关系意味着竞争的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摩擦难以完全避免。而减少贸易摩擦的惟一途径是加强经贸政策的协调。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竞争性的加强不仅体现在经贸关系的横向化上,而且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比较 优势 变化 建立 新型 对外经贸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