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刺法灸法学教案35.doc
《【精品】刺法灸法学教案3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刺法灸法学教案35.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刺法灸法学教案(供2008级针推专业本科二班使用)赵欣纪21年二月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教案首页第1 次课 授课时间:2010年2 月15 日 教案完成时间:2010年2 月6 日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年级2008级专业、层次2008级针推本科2班任课教师赵欣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2、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
2、992年6月4、陆寿康胡伯虎等,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内容特点。2.熟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及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3.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复习经络腧穴的相关内容(10分钟),重点讲述刺法灸法的定义和内容特点(20分钟);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及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30分钟);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45分钟),小结(15分钟)。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及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难点: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
3、手段和时间分配一、概述1、复习以前有关经络腧穴的知识,引出刺法灸法学的定义。2、说明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补充刺法与灸法的关系和刺法灸法与经络腧穴的关系。3、比较刺法和灸法的异同。4、阐述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针刺技术:针具、针法、施术部位灸法技术:艾灸法及其它5、刺法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重点说明其重要性。二、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1、针法的历史发展针具的研制与改进:重点说明九针的研制和现代发展应用。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内、难刺法总结2、灸法的历史发展灸法的起源和发展。灸材:介绍艾叶的特点。简要说明灸法的种类。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5分钟15分钟(教案末
4、页)小 结刺法灸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时既要熟记基础知识,更应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我们只有学好针灸学才能保持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一、简述1.何谓砭石?其古代时的作用是什么?二、论述1.试述针灸的起源。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2次课 授课时间: 2010年2月17日 教案完成时间:2010年2月6日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年级2008级专业、层次2008级针推本科2班任课教师赵欣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
5、格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2、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6月4、陆寿康胡伯虎等,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 熟悉毫针的构成、规格、练针方法和针刺前的准备。要求: 毫针的构成、规格、练针方法和针刺前的准备。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复习刺法灸法的相关内容(10分钟),毫针的构造、规格(30分钟) ;毫针操作基本功(30分钟);练针方
6、法和针刺前的准备(40分钟);小结(10分钟)。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毫针针刺前的准备 难点:毫针操作的基本功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1、毫针的构造:毫针是针灸防治疾病主要的常用的医疗器具,针灸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毫针的结构和各种规格才能在临床中准确地选用。当前临床常用毫针有两类:一类为无菌毫针,另一类是反复使用的毫针。毫针的结构及其作用:毫针可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其状如松针,是接触皮肤刺入肌体的部分。针身: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称之,亦称针体
7、。是毫针的主体部分。针根:针身至针柄连接的部分。针柄: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的部分,也是温针放置艾灸的地方。一般多用金属丝缠绕成螺旋状。针柄的现状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种。针尾:针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根据针柄、针尾的构造、形状不同分为:环柄、花柄、平柄、管柄。2、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而区分3、毫针刺法的练习毫针练针法,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练习,这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也是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基本保障。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进针时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而且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在临床上,手法熟练者,一般进针快,透皮时不痛或仅微痛。进
8、针时手法灵活自如,病人乐于接受治疗;手法不熟练者,常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容易引起疼痛,进针时动作往往不协调,给病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使病人对针刺治疗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毫针练针,是初学针刺者和针刺医生临诊前必须进行的基本训练。40分钟40分钟40分钟(教案末页)小 结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现临床所用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也有用金、银制成的。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所以目前被临床上广泛采用。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一、名词解释1.针芒 2.针柄二
9、、简答1.刺手的作用是什么?2.押手的作用是什么?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3次课 授课时间:2010年2月22日 教案完成时间:2010年2月6日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年级2008级专业、层次2008级针推本科2班任课教师赵欣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授课方式练习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针灸技能训练(一)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2、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6月4、陆寿康胡伯虎等,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学习毫针进针
10、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和棉团及自身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为在腧穴上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分二组练习毫针操作基本功,由教师示教后,在学生中巡回进行带教,对部分学生的操作技术示范或进行纠正:1、 针垫练针(40分钟)2、 自身练习(40分钟)3、 互相练习(40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针手法具体操作技术难点:进针手法具体操作技术,持针姿势。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白备棉团、纸垫、纸板。 实习步骤 一、纸垫、棉团练针 (一)纸垫练针 选
11、用1。015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技术要点:(持针稳固,不向下滑。(2)手臂悬空,没有依托。(3)针身垂直,不摇不弯。(4)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二)棉团练针 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1捻转练习:将针刺人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的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并注意锻炼捻转的速度。 2提插练习:将针刺人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的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
12、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技术要点:(1)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2)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二、自身练针 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人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40分钟40分钟40分钟(教案末页)小 结在自身练习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交叉进行试针练习。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相
13、互交替对练,练习内容与“自身练针法”相同。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将自身和相互练针的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4次课 授课时间: 2010年2月24日 教案完成时间:2010年2月6日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年级2008级专业、层次2008级针推本科2班任课教师赵欣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第四节 基本操作技术 持针法 押手法 进针法 针刺角度和方向 针刺深浅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2、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河南
14、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6月4、陆寿康胡伯虎等,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熟练掌握毫针的持针法,押手法,进针法,针刺角度和方向,针刺深浅等具体操作。要求:毫针的持针法,押手法,进针法,针刺角度和方向,针刺深浅等具体操作。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复习刺法灸法的相关内容(10分钟);重点讲述毫针的持针法,押手法(60分钟);进针法,针刺角度和方向,针刺深浅,行针法等具体操作(40分钟);小结(10分钟)。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难点:毫针的持针法,押手法,进针法,针刺角度和方向,针刺深浅等具体操作。复习相关内
15、容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即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以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双手进针法 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
16、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针管进针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直刺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斜刺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指针
17、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应根据体质、年龄、病情、部位、阳证、新病,阴证来选择相应的深度。总的来说,针刺深度是以既有针感,同时又不伤及脏器为宜。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小结10分钟40分钟30分钟30分钟10分钟教案续页(教案末页)小 结熟练掌握毫针的持针法、明确刺手和押手的姿势、方法、
18、作用,重视刺手和押手相互配合、协调动作的临床意义。针刺入皮下后,根据病人体质、体型、年龄、性别、病位等不同情况和目的要求而施以正确的针刺角度、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操作方法,必须熟练地掌握与运用。针刺角度、方向、深度,三者虽然操作不同,各有特点,但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临证时要灵活应用,正确操作。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一、简述1.何谓行针?2.何谓得气?3.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各包括哪几种?4.单式补泻手法包括哪几种?10.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二、论述1.试述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各应如何操作?2.如何掌握针刺角度和方向?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5次课 授课时间:2010年2月29日 教案完
19、成时间:2010年2月6日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年级2008级专业、层次2008级针推本科2班任课教师赵欣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授课方式练习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针灸技能训练(二)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2、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6月4、陆寿康胡伯虎等,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分二组练习毫针操作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灸法 教案 3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