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法学毕业论文.doc
《青少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法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法学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0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因生理成长、心理发展、体能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与成年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明确的犯罪意图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有着明显的差异,未成年人犯罪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只要我们明确其犯罪的原因,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其犯罪。对于屡教不改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刑
2、事追究,其目的在于教育挽救,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非惩罚报复。完善青少年犯罪相关立法,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对完善我国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立法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同时应对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丰富青少年的法律常识年的,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犯罪。我国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建设始于1980年,但其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及其保障措施的规定却散见于其他法律如宪法、婚姻法和刑法等法律中。其专门化、系统化始于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
3、责任、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司法机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等。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随后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特殊保护制度。1 青少年的犯罪现状 1.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以江苏省为例,据省高院的统计,整个江苏省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每年均有一万多名,占全部判刑的35左右。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4、未成年罪犯2001年为3145人,比上年上升15;2002年为3563人,上升133;2003年为3925人,上升1016;2004年为5645人,上升4382;今年上半年为2835人,比去年同期上升3558。我们在2003年曾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当时的评价是我省青少年犯罪增长情况比较平稳,且稳中有降。但2004年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上升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到目前为止强劲的上升势头仍然没有被有效遏制。这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的数字也能得到印证。从每年新收的数量看,该所2002年新收未成年犯712人,2003年新收717人,2004年新收未成年犯迅速增至1101人,比上年增长53,2005年1到9月新
5、收未成年犯1017人,已接近2004年全年新收未成年犯人数。2003年该所共有未成年犯1666人,而现在有2272人。上述情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相当严重,亟待解决。1.2我国青少年犯罪较以往所呈现的不同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
6、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
7、原因纠结。(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谓残忍,一死一重伤的结果非常人所能想象得出的。(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出发点仅
8、仅是为了偷钱,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也可见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严重的盲目性和不计后果性。(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案例一中犯罪人陈某正是从报复的而萌生杀害村人陈某的犯意,进而进行勒索。在这类案例中,我认为暴力电影并不是毫无干系的。(8)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案例一中,从缴获的工具、枪支以及犯罪的过程看,陈某与
9、成人犯罪已十分相似,是先有一定的计划并准备一定的犯罪工具,杀人后进行弃尸等等。2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2.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
10、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2 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长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由于社会不良环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抵毁作用。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
11、,部分业主唯利是图,播放各种恐怖、枪杀、抢劫、强奸、绑架、色情等影片,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目前出现青少年犯罪类型的恶劣性与此不无关系而是社会上的小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拨。这些小群体的青少年游离于犯罪边缘、行为异常,对一些有不良倾向的青少年具有影响驱动作用。这种小群体通常由社会闲杂青年和流失生组成,经常三五成群地在学校周围活动,吸引和拉陇学生加盟。小群体中,参与结伙打架,偷盗勒索、赌博淫乱等违法犯罪的情况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重哥们义气,经常一起吃喝玩乐,青少年一旦入伙,难以自拨。2.3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
12、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
13、,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4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已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而且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另外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 犯罪 原因 预防 法学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