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青少犯罪成因实证研究.doc
《法律论文青少犯罪成因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青少犯罪成因实证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 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对其探讨已涉及到了各种学科和社会层面,并渐有“科际整合”的趋势。本研究立足于具有“科际整合”特点的国内外代表性学说一般犯罪理论和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探讨
2、家庭、学校、同侪以及低自我控制等因素对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一般犯罪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低自我控制;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D912.7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从G.S.Hall(1904)第一次明确地将“青年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开始,青少年这一群体就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Gottfredson与Hirschi(1990)收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末)、不同团体的犯罪年龄分布绘成曲线图后发现:“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它年龄层的犯罪率”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团体都呈现出的共同现象,可称为犯罪年龄分布的“自然法则(law of natu
3、re)”。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正义”还是“公平”要求,对于青少年群体,社会都应该采取“保护主义”和“特别对待”的处遇方式。Havighurst早在1972年就强调,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任务成功可为下一人生阶段奠基并获得社会认可,失败则为进入下一生命阶段增加困难。19世纪后兴起的“实证犯罪学(Positive Criminology)”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必有其原因,或来自生理缺陷、或来自心理问题、或来自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皆非自由意志所能控制。因此,社会需要对犯罪人,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人负责。Winnicott(1990)更进一步指出社会在救助犯罪青少年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孩子有反社会行
4、为时,那不必然是指他有病,而反社会行为常常不过是个向有力量、会爱护、有自信的人所发出的求救信号”Howell(2003)则将源于罗马法的“国家亲权(Parens Patriae)”理论作为国家或社会保护青少年或儿童,采取特殊措施干预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基础。认为国家是每个未成年人的最终监护人,因此国家不仅有权,而且有义务承担家长的角色,尽量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理所应当地成为各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干预”的前提基础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则一直是国内外此领域的重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探讨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
5、学以及法律政策层面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令各方一致满意的定论。而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大多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实证性。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众多的青少年犯罪成因理论的基础上,立足“科际整合”的观点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以较客观、准确的方式深入考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二、青少年犯罪成因论的趋势科际整合有关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探讨,不同学科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遗传和生物学从遗传、体格类型、荷尔蒙或生物化学成分失调、脑部受损或脑功能失调、染色体异常等观点来解释。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的行为的本质是社会性,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观点来解释犯罪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心
6、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例如本能论(Freud,1923,1939)、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1)、同一性理论(Erikson,1950)、道德发展论(Hains&Miller,1 980)、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Sampson&Laub,1993)、青少年危险模式(Resnick&Burr,1996),等等71181191。而纵观近百年的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理论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一复杂的现象,若不采取“科际整合(Theoretical Integration)”的观点,则很难真正厘清。正如美国犯罪学者c,R,Jeffery(
7、1989)所指出的,犯罪行为有其遗传与心理、生物层面因素,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下,而衍生犯罪行为,因此需要提倡“科际整合”的研究视角,综合多种因素来解释犯罪行为。而Gotttfedson和Hirschi在1990年提出的一般犯罪理论(A GeneralTheory of Crime)则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主流范式,也是“科际整合”研究视角的代表。此理论的提出者之一Hirschi(1969)曾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解释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认为依恋(Attachment)、承诺(Commitment)、参与(Involvement
8、)与信念(Belief)等四个社会键(Social Bonds)的失去,是导致犯罪的理由后来Hirschi修正自己原先的理论观点,不再持完全的社会学观念,而开始加入心理层面的考虑,终与Gottfredson共同提出了一般犯罪理论。其理论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加入了“低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这一非常具有心理学意味的概念。因为Gottfredson认为,犯罪行为并不是像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是极端、反常的行为,事实上,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造成的损失很微小,犯罪者获益也不大;而且受害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犯罪并没有成功。绝大多数会采取犯罪行为的人只不过是想追求立即满足、
9、不顾长远后果、行动缺乏计划的犯罪性(Criminality)倾向者,或称低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者。低自我控制者包含几项特征:立即满足的倾向,缺乏勤勉与毅力,冒险、体力取向,缺乏稳定的婚姻、工作与友谊,缺乏一技之长,自我中心、漠视他人与挫折容忍度低,等等。但是,Gottfredson和Hirschi又指出,“低自我控制”者并不必然会犯罪,其出现犯罪行为还需要另一个要件“犯罪机会(Opportunity of crime)”。所谓犯罪机会,是他们采纳了Cohen和Felson(1979)的“日常活动理论”中的观点,认为犯罪事件的发生除了犯罪人是低自我控制者外,还需具有适当的
10、犯罪时机、适当的犯罪标的物等等。那么,犯罪人的低自我控制特质是从何而来的呢?Gottfredson与Hirschi认为低自我控制是不良或无效的社会化所导致;而家庭的养育与学校的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方式。家庭教养会导致低自我控制,一般犯罪理论提出良好的家庭养育所需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依恋(Attachment)以及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监督(Supervision)。认为依恋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要素,亲子间的情感依恋会影响父母对子女行为的关心程度:如果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则子女就难以受到完整的社会化熏陶。而监督则是指父母花一定的时间或精力去监督孩子的行为,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让社会控制
11、内化为自我控制的最直接管道。一般犯罪理论还认为学校也是重要的社会化机构。Gottfredson与 Hirschi认为,如果每天坚持做完功课、喜欢学校、在学校有优良的表现,都能提升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力;因为做功课代表一个孩子学会顾虑到明天,而非立即享乐、不顾后果;喜欢学校代表孩子愿意接受学校的种种限制、忍耐一些不自由。但是,虽然学校有很多优点,但若没有家庭的配合,仍很难收效。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常常可以追溯至家庭因素,例如Robins(1966)发现,辍学不是青少年才有的问题,而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这显然可以追溯到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在对国外相关青少年犯罪成因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其科际整
12、合倾向的理论范式,特别是一般犯罪理论,与罗大华(1987)提出的犯罪综合动因论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 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
13、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种动态变化之中。犯罪综合动因论注意个体犯罪原因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认为人所以犯罪,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其原因系统的具体结构如下图:而一般犯罪理论学说除了其具有“科际整合”的价值取向之外,还有一个有别于传统青少年犯罪理论的优点:其涉及的种种概念十分明确,很适合用来做实证研究时的操作型定义。例如美国学者Alexander T.Vazsonyi就根据一般犯罪理论编制了实证研究问卷,并在多个国家进行了实测研究。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研究的
14、基础,并借助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以考察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各因素之间的真实关系与层次。三、实证研究设计及实施(一)被试分别从北京、广州、成都三地的普通青少年人群、违法青少年人群(来自未成年人劳教所)、犯罪青少年人群(来自未成年人管教所)中抽取男性被试。回收有效问卷共797份,其中普通青少年组为179名,违法青少年组277名,犯罪青少年组341名。所有797名被试中,有3名被试年龄项缺失,其它794名被试的年龄分布在14岁-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97岁。(二)研究工具本研究在美国学者alexander T.Vazsonyi编制的问卷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假设编制问卷。以专家效度和对预
15、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对题目进行筛选和改动,形成最后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统计题目以及与一般犯罪理论相对应的各因素的测量。预试得到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都高于,78以上,表明本问卷信度良好。问卷具体结构以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情况如下:四、结果与分析(一)违法、犯罪案由分析在违法和犯罪两组所包括的618名被试中,有11名被试此项情况缺失。结果发现,违法组涉及最多的案由为盗窃(占所有违法组的44.4)、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案由类型依次为抢劫、抢夺、寻衅滋事、破坏电力和诈骗。而犯罪组涉及最多的案件类型为抢劫(占所有犯罪组的57.8)、其次才为故意伤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论文 犯罪 成因 实证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