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及青少违法犯罪问题.doc
《毕业论文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及青少违法犯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及青少违法犯罪问题.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论文题目: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影响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专业:水利计通系水利类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0.11.29目录前言3一社会变迁3 (一)社会变迁简介3 (二)社会变迁概念3 (三)社会变迁决定因素4二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4(一)社会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口家庭的影响4(二)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0三社会变迁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11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12四社会变迁对家庭影响及青少年违反犯罪问题的建议14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4 二、关于家庭和儿童发展的对策15
2、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17五.总结19 一、增强孩子的内控能力和处理自我问题的能力20 二、增强人际交往技能24致谢29参考文献29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各种社会组织活力激发,社会基本细胞家庭也发生巨大变化,变化的成果体现为社会新生代的国民素质水平。家庭、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国家的改革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家庭的支撑,而家庭质量的提升、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又离不开变革的社会背景。家庭在教育、健康、卫生、养老、助残和各类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分担国家、民族在改革进步中的代价和责任。健全社会公共服
3、务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和相关社会支持体系,制定以青少年为本,以家庭核心需求和功能为本的社会政策将有益于青少年和家庭的发展。关键词:时代、素质水平、发展、健全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恶性化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妥帖的解决办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原理来解释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加快教育发展以使社会维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等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因应对策。 一 社会变迁(一)
4、社会变迁的简介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二)社会变迁的概念社会变迁,当“风险社会”成为一个日益流行的概念,并通过例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和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所切实感受到后,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已经
5、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风险来自各个方面,“社会控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对于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控制意味着社会通过各种机制或手段对个人和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避免社会解体危险的目的。最初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dwardA.Ross)提出社会控制的概念,就是面对美国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浪潮所引发的社会解体和社会混乱的危险。 社会控制的实质是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共享的价值观、有效的制度和组织、统一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
6、规则、习惯、传统等),通过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认同两个主要机制,达到约束行为、维持相互依赖、保持沟通、推进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相互合作的目的,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有序的变迁。一般来说,社会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对社会各个部分和社会成员进行协调和规范的过程。(三) 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仅因为河流是流动的,同样,踏入河中的人也是流动的,而由无数独特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无时不在流动中变迁。社会变迁,在外部确立了现今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部则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领域。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
7、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
8、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一)社会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口家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迁。这场变迁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为两大变化:一是生产关系的变动,即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二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其它行业或产业,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这场社会变迁,冲击震撼着整个农村社会结构,对农村的家庭也产生
9、极大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农村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探讨农村老年人口家庭地位的变化及老年人供养模式的选择。 (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因为到本世纪末,我国就将进入老龄型社会。统计数字表明,到1990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达9725万,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其中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就有7284.9万,占74%;而同期,我国总人口居住在农村的比例是63.77%1。可见,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流动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力流向城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将继续超过城镇,人口老龄形势严峻,农村老年人供养状况不容乐观。
10、 从我国当前农村的养老状况看,为数众多的老年人仍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正受到各种因素和新的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导致老年人在一些家庭中处于最低地位,受子女歧视、虐待、遗弃的现象在农村并不鲜见。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资料,1978年到1985年间,赡养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赡养案件占民事案件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76%上升到1985年的5.08%,1988年,这类案件的绝对数仍在增加2。根据综合资料,目前农村老年人口中受子女虐待的比例约占3%,接近200万。上海市崇明县1989年非正常死亡的135位老年人中,因赡养问题而自杀身亡的占50%
11、3。可见,养老问题已成为农村老年工作的一个日趋突出的问题。 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1972年,美国学者考基尔和霍尔摩斯在老龄化与现代化一书中曾提出:老年人口的地位高低与社会现代程度成反比。他认为,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的社会中,老年人地位最高;在文盲的社会中,老年人的地位也很高;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和处在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地位则相应降低。此外,他还认为老年人地位降低与社会变化率成正比,即社会发展平稳期与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相比,前者老年人的地位要高得多4。总的来说,他的观点趋于消极,认识也较简单化,但他把老年人在家庭中
12、的地位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通过考察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地位的变化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考察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的变迁,进而提高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的被赡养扶助水平,对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研究老年人家庭地位的高低可从分析老年人在家庭中经济支配权和家庭主要事务决定权入手,考察其经济地位和受尊敬程度,综合出对老年人家庭地位的评价。从1987年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在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可对家庭经济起支配作用的仅占18.7%,支配部分的占18.4%,能支配本人收入的占13.2%,而无支配权的占49.5%5。可见,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
13、并不高。从农村老年人对家庭主要事务决定权的调查来看,对当日做饭、家庭商业、娱乐活动等日常事务具有决定权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59.47%、29.9%和15.29%,对农业生产也只有43.18%的老年人有决定权。子女婚嫁、子女择业决定权是最能体现家庭权力关系的两种主要事务,从调查来看,农村老年人当前拥有这二者决定权的仅占46.51%和25.15%,相对于以前老人作为一家之主、绝对权威的家长地位,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实际上是处在传统烙印很深的前工业阶段。在传统意识积淀最深的家庭中,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家庭中处于中心灵魂的位置,最受尊重,最具
14、权威。而社会变迁所引起的变化对于农村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家庭功能等多方面的冲击,极大地动摇了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至高无上的家长地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第一, 农村的工业化,使农业的生产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是老年人家庭地位变化的经济原因。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需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中青年农民在向老年农民学习的过程中,使许多老年人在家庭生产中实际扮演着生产的决策者、组织者或参谋指导的角色,老年人作为人类知识与生产经验的创造者、继承者、发展者与传播者,其贡献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承认和肯定。其次,老年人在家庭生产中的支配
15、地位,使得老年人成为一家之主,是家庭财产的当然所有者,老人一般者掌握着家庭的主要财产,只要不分家,老人不去世,儿子儿媳就没有属于个人的财产。老人同时还拥有对家庭财产的分配权,这些财产包括家庭中所有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在农村,作为生活、生产的必要资源,这些财产在家庭积累很少、家庭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对子女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在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老年人作为一家之长,不但在生产中起指导规划的作用,而且在家庭财产与收入分配上占主导地位,这种支配权,使得养老问题有可能在家庭内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乡镇企业的兴起及科学文化的普及
16、,农村开始出现各种经营方式,传统的支撑老年人地位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收入来看,“民工潮”的出现使涌入城镇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得收入远高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收入,老年人口或无收入或其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从生产技术来看,现代生产更注重的是科学知识,而不仅仅靠老年人传授的经验、技巧,老年人不再因其技术、实践方面的优势在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上述变化,大大削弱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传统农村家庭中那种下一代必须依靠、继承上一代的财产才能顺利进行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已经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收入增加,子女对老人的财产已不那么看重。况且老人对子女的扶养义务一般要维持到儿子结婚、女儿出
17、嫁为止,待到儿女都成家立业,家庭财产也就所剩无几了,很多子女对这些“遗产”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于是有些子女以没要父母的财产为借口,对老人不理不睬,不尽养老义务。 第二,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推行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农村家庭规模缩小,联合家庭减少,核心家庭增多,这是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的社会原因。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第三代子女数正在减少,无论是老人还是老人的子女都对第三代关怀倍至,呵护有加,家庭照顾扶养的中心转移到第三代身上,而第二代不仅要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同时又要抚育第三代,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往往是牺牲前者的利益。此外,随着青年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各种经营活动的发展及乡镇企业
18、的崛起,为儿媳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空间,其家庭地位已有相当的提高。这种地位的变化反过来又容易使传统的不那么和谐的婆媳关系向有利于儿媳方面发展,家庭矛盾显性化。同时青年妇女的就业,也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作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主角,儿媳在家庭中承担料理家务、照顾老人的任务,一旦她们走出家庭,从事职业活动,不可避免会放弃或部分放弃她们的家庭养老义务,这也无疑地削弱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小家庭增多,实际上也是养老尽孝观念的淡化过程。 第三,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弱化了下一代养老意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推崇正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其中的孝文化更是浸透到社会的每一个
19、角落,特别是农村,传统孝意识的内化程度更为明显。孝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进步的一面、精华的部分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建国以来,孝文化被视为纯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而受百般鞭笞、大力批判,尤其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期,孝文化更被“批倒批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在传统色彩最浓、传统意识最强的农村社会,孝文化依旧是保证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支撑。孝文化为传统农村家庭的尊老敬老养老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而农村社会为社会变迁,必然伴随着思想意识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被重新定义、诠释,还因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的引入而对传统的单一的道德观念给予很大的
20、冲击和动摇,即使在较为落后的农村,思想观念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也很明显。而且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在家庭中比血缘关系更为下一代看重。有些子女认为“孝”是狭隘的血缘关系,认为自己父母有这不对那不是,不值得关心爱护,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有的满脑子拜金观念,视父母为负担、包袱,赡养父母无利可图,对父母不管不问。 第四,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也是造成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老人出生在30年代以前,当时不仅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极为落后,而且老年人受教育机会很少,文盲比例很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5559岁的老人中,文盲就占了77.2%,而6064岁的群体中,文盲率
21、更高达88%。从地区分布上看,县级地区老年人的文化构成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79.9%,小学文化占16.7%,两项相加,低文化水平的比例占96.6%。早期,由于农村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老年人与下一代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不大,并且老年人又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因此,老年人即使不识字,在家庭依然受尊敬,仍可以起支配作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年轻一代整体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农村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大量涌入,为青年一代所积极认可接受,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加深,代沟更为明显,下一代对老人绝对顺从的代际关系已不复存在。 第五, 外界干预能力弱化是影响老
22、年人家庭地位变化的又一个社会因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不再是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以往生产经济组织对农民思想行为的外在控制力大为减弱,以孝为荣的社会风气也大为淡化。由于基层组织不再掌握调拨农业生产资料、编制农业生产规划、组织生产进程、决定生产成果分配的权力,行政权威水平已大大降低,加上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无力,甚至处在一种瘫痪半瘫痪的工作状况,致使许多农村干部不敢也不想去解决一些老年人在家庭中歧视、受虐待甚至受遗弃的问题。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一些不孝之子的嚣张气焰,恣意妄为,使老年人感到处在被遗忘、被抛弃的境地,在家庭生活中产生自卑感,实际上降低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 (三)老年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社会变迁 家庭 影响 违法犯罪 问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