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doc
《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2006.7(下)玩验察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黄太云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六),修改,补充了刑法有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投资者利益,商业贿赂,洗钱,虚假破产,枉法仲裁等犯罪的规定,涉及刑法二十个条文.这是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对刑法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修改补充.现将刑法修正案(六)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扩大了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范围.加大了处罚力度刑法原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
2、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些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一些地方提出,刑法上述规定,对惩治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情况的变化,该条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惩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犯罪的需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犯罪主体范围较窄,不适应目前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将犯罪主体规定为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对大量存在的个体开矿,无证开矿或者
3、开矿的包工头难以适用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些个体,非法矿窑只图利润,不顾矿工生命安全,命令工人违章作业,导致重大,恶性矿难不断.因此,有必要扩大该罪的犯罪主体.二是对工人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与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两种不同的危害行为在刑罚上没有区别,不尽合理.在实践中,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比工人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的性质更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在有些情况下,有的矿主明知矿井下瓦斯浓度超标,继续作业有危险,应当立即采取人员疏散和排险措施,但为了追求利润,仍令工人继续作业,结果酿成悲剧.对于这种行为在刑罚上,应当比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人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发生安全事故更重一些.针对
4、上述问题,刑法修正案(六)第一条规定,将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修改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六)对原条文作了如下修改:1.将该罪的犯罪主体从原来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从事生产,作业的一切人员,这样就把目前难以处理的对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个体,包工头和无证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都包括在内;2对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
5、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员,最高刑从原来的七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五年.本条所说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主要是指生产,施工,作业等工作的管理人员,明知自己的决定违反安全生产,作业的规章制度,可能会发生事故,却心存侥幸,自认为不会出事,而强行命令他人违章作业的行为.强令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必须有说话态度强硬或者大声命令等外在表现,强令者也不一定必须在生产,作业现场,而应当理解为强令者发出的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影响,达到了使工人不得不违心继续生产,作业的心理强制程度.如果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应当追究强令违章作业的人,而不是被强令违章作业的工人.二,扩大了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
6、罪的主体范围,修改了犯罪构成的行为要件刑法原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些全国人大代48一法律解i评析玩綮察2006.7(下)l季解释评析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一些地方提出,上述规定在实践中遇到以下问题:一是犯罪主体范围较窄,仅限于企业,事业单位,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个体经营,无照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包括在内;二是将单位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
7、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就把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应负的法律责任转嫁给有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生产,作业单位的职工.有的矿难一次死亡几十人,上百人,但因为查不到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后,仍不采取整改措施的证据,而使一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三是有些生产,经营单位无视劳动者生命健康,不仅劳动安全设施有问题,而且连最基本的劳动防护用品都不提供,使从业人员身体受到重大伤害,或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而劳动防护用品又很难归入劳动安全设施,因而无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条文虽然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是由于范围
8、不明确,实践中对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上常出现分歧针对上述问题,刑法修正案(六)第二条规定,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修改为: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六)对原条文作了如下修改:1.将犯罪主体从原来的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实体.2.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对象范围从安全生产设施扩大到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设施是指用于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各种设施,设备,如隔离栏,防护网,危险标志,紧急逃生通
9、道等.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是指保障劳动者安全生产,作业必不可少的安全防护用品和措施,如用于防毒,绝缘,避雷,防爆,防火,通风等用品和措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包括的情形则比较广泛,实践中有的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安全设施未依法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生产经营单位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由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被行政执法机关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取缔,关闭后,仍强行生产经营等,均属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3.删去了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的犯罪构成要件,为追究不重视安全生产设施和安全生产
10、条件的投入和建设,以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4.考虑到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一般都是单位行为(当然,个体经营户仍然是个人负责),修正案将原条文中直接责任人员修改规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使应对重大伤亡事故负责的责任人员的范围更加明确.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都是涉及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犯罪,在适用范围上有无区别?笔者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主要强调的是,自然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具体操作层面上违章操作或者强令他人违章作业,而引起的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如在不准使用明火的工作场合使用明火,或者
11、在电焊时不按照规章制度要求隔离易燃,易爆物品等.因此,本条处罚的是违章操作或者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自然人.第一百三十五条则更强调的是劳动场所的硬件设施或者对劳动者提供的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要追究的是所在单位的责任.考虑到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整改使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规定,以及对安全事故死伤人员进行治疗,赔偿,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本条在处罚上采用了代罚制,即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对单位没有规定判处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生产经营的指挥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包括对安全生产设施,安全
12、生产条件负有提供,维护,管理职责的人.三,将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类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日益广泛开展.在公园,风景游览区,游乐园,广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俱乐部,公共道路,居民生活区等公共场所举办演唱会,音乐会,游园,灯会,花会,展销会,体育比赛,民间竞技等文艺活动,民间传统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增多,参加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甚至数万人.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者违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只顾从举办活动从中谋取利益,把广大群众的活动安全置之脑后.有的未经批准擅自举办
13、;有的不制定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活动场地的消防应急措施,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措施和应急预案,致使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现场秩序严重混乱,失控,以致产生人员挤压,踩踏等恶性伤亡事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社会危害性很大.为惩治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六)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五条之一: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06.7(下)话察本条的犯罪主体是对发生大型群众性活动重
14、大安全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大型群众活动策划者,组织者,举办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对大型活动的安全举行,紧急预案负有具体落实,执行职责的人员.本条所说安全管理规定,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保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顺利举行制定的管理规定,而不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作业的管理规定四,将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报,谎报行为规定为犯罪近年来,一些地方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一些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和对安全事故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弄虚作假,隐瞒不报,谎报事故情况,结果贻误事故抢救时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行为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因此
15、,刑法修正案(六)第四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条规定的犯罪主体是对安全事故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安全事故不仅限于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还包括刑法分则第二章规定的所有与安全事故有关的犯罪,但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百三十八条除外,因为这两条已经将不报告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之一.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通常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作业负有组织,监督,管
16、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直接造成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员.在研究修正案的过程中,有的意见提出,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所在单位的普通工人也应当属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也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因此,普通工人也有报告的义务.但笔者认为,虽然安全生产法规定,现场一般工人对安全事故具有报告义务,但他们的义务与对安全生产负有组织,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首先,安全事故现场的工人一般来讲,大多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其次,从法律角度讲,现场生产
17、,作业的般工人只具有普通公民道义上的报告义务,而无职责上的报告义务,不属于本条规定的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公民有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义务,这句话对于般群众和警察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样,如果警察面对犯罪分子不去制止悄悄溜走就是渎职行为,要受到法律追究;而一般群众不出面制止因与其职责无关,不应受到法律追究,只会受到道义谴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作业负有组织,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与普通工人不同,他们的不报告行为就是一种违背职责的渎职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安全生产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对单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要追究生
18、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而没有规定对普通工人的处罚,也可明显看出这一立法精神.本条规定的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是构成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主要是指安全事故发生后,由于不报或者谎报,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使一些本可以抢救出来的人员未能救出,或者造成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等情形.情节特别严重,主要是指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不仅自己不报,谎报,而且还指使,授意他人不报,谎报,伪造,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销毁遇难人员尸体或者其他事故证据,不仅贻误了事故抢救,而且还给事故调查处理设置障碍等情形.五
19、,修改了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将公司,企业对依法应当披露的重要信息不按规定披露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刑法原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证监会,公安机关反映,该条在执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条将犯罪主体只限于上市公司,范围太窄.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公司,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企业也负有信息披露义务;二是本条只规定了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按照证券法的规定,应当披露的信息除财务会计
20、报告以外,还有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办法,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条文中却没有规定;三是目前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非是否进行信息披露,而是所披露信息的真实程度有多大,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同样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人利益,法律应当作出规定;四是原条文规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才构成犯罪,但实践中如何认定存在诸多困难:是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损失数额难以计算.如按每个股民损失计算,众多股民分散在全国各地,难以一调查45一法律解辋评析玩蹬察2006.7(下)I律解释评析取证;且每个股民进出股市,买卖股票的时间起
21、止点也不一样;二是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很多,虚假财务报告只是其中因素之一,难以确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与股东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唯一性,给查处定性带来很大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刑法修正案(六)第五条规定,将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修改为: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刑法修正案(六)对原条文作了如下修改:1.将犯罪主体从公司扩大到所有依法负有信息
22、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包括依据公司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具有信息披露义务的股票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司,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企业,银行,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2.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件不仅限于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的行为也在犯罪之列.这里的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仅包括证券法,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及行政法规对于应当披露的信息事项的规定,而且还包括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依照证券法,公司法的授权对信息披露事项的具体规定:因为证券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 修正案 理解 适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