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以刑事替代责任遏制食品安全犯罪浅谈.doc
《刑法论文以刑事替代责任遏制食品安全犯罪浅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论文以刑事替代责任遏制食品安全犯罪浅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刑事替代责任遏制食品安全犯罪浅谈 李小华摘要刑事替代责任是指被告人虽然没有罪过,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位或职位,要对其他人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日益猖獗之际,在刑法针对食品安全犯罪引入刑事替代责任,具有现实意义和刑事政策基础,并且在理论上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关键词刑事替代责任;食品安全犯罪;遏制 传统刑法坚守直接刑事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对自己的不法行为负责,即行为人只需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负责,而无需对他人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由于传统刑法坚持没有罪过的行为不得被宣布为犯罪,因此也就没有刑事替代责任产生的可能性。但随着风险社会的出现,直接刑事责任原则产生了动摇,英美法系
2、国家在公共卫生、公共福利、运输、以及工业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断增加的现代刑事立法,确立了不必根据被告人的主观意图而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即虽然被告人主观上没有罪过,但仍可以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刑事替代责任由此登上了刑法舞台。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正上升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因此,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仍然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情形下,为加大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有效预防和遏制食品安全犯罪,应考虑适用英美法系之刑事替代责任制度。 一、刑事替代责任的含义 在刑法中,刑事替代责任又称刑事代理责任,是指被告人虽然没有罪过,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位或职位
3、,要对其他人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刑事替代责任不要求必须具有本人罪过,也不要求必须具有本人行为,而是基于本人一定的地位或职位,对他人行为负责,即将本人罪过和本人行为同时省略,本人对他人的行为负责,是基于本人与他人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本人所处的地位。 可见,刑事替代责任的适用,一般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他人的行为能归于被告人,即在法律上可将他人的行为视为被告人自己的行为。因为被告人和他人具有某种雇用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等特定关系。二是被告人对他人的行为没有罪过。在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要正确理解和认定刑事替代责任,还必须进一步厘清其与民事替代责任、刑事严格责任的关系。 (一)刑事替代责
4、任与民事替代责任替代责任首先是一项民事责任原则,最早产生于民事侵权法领域。刑事替代责任是借鉴和吸收民事替代责任而来,也就是说,刑事替代责任源于民事替代责任。因此,刑事替代责任与民事替代责任在理论基础及实际运作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法中的责任原则,因此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民事替代责任原则是18世纪初期在民事侵权法领域发展起来的。而刑事替代责任,一般认为,源自19世纪末期英美法系国家刑事代理责任制度,是根据团体责任理论以及功利主义的刑罚观念发展而来。二是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在民事领域,一个人对自己无过错的他人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
5、民法认为,雇主对雇员在雇用过程中所作出的所有履行职务的行为承担责任,而无论雇主是否知情且有过错。 在刑法领域,虽然承认替代责任的存在,但有严格的限制,其适用的范围要比民事替代责任窄得多。在英美法系国家,刑事替代责任往往只适用于公共卫生、公共福利、运些特定的领域。(二)刑事替代责任与刑事严格责任刑事替代责任与刑事严格责任是两个既相似又有不同的概念。除了二者都是无罪过责任犯罪外,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刑事政策基础相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们都是为了保障某些维护公众重大利益的法律得以实施。在实践中,有一些犯罪(如公共卫生犯罪),对公众利益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而对这些犯罪而言,要证明被告人主观
6、上具有犯罪意图(故意和过失)往往十分困难。因此,如果把犯罪意图规定为这些犯罪必备的犯罪构成要件,那么相当多案件的被告人就会因为控方无法证明其犯罪意图而逃避刑事处罚。而这会导致那些与公众重大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形同虚设,起不到维护公众利益的作用。 二是它们都能更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特定犯罪。 某些犯罪因为与公众的重大利益紧密相关,刑法将其规定为无罪过犯罪,这样被告人就没有任何基于无罪过而进行无罪辩护的余地,相比规定要求有罪过的犯罪而言,更能使有关人员恪尽职守,注意避免这些犯罪发生,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这些犯罪。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刑事严格责任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刑事替代责任是对他人的行为
7、承担责任。具体而言,刑事严格责任是因为被告人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产生的责任,即其所犯的罪是本人的,而不是替代的,虽然他本人并无罪过;而刑事替代责任不是因为被告人未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构成犯罪,而是因为被告人与实施犯罪的他人之间具有某种特定关系而承担刑事责任,即使其主观上对他人的犯罪没有故意或过失等罪过。二是对被告人实际的犯罪心理状态的要求不同。在刑事严格责任犯罪中,并不是说被告人就一定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等犯罪心理,只是不要求去查明、证实而已,即不管被告人是否有犯罪心理以及具有何种犯罪心理,均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实际上,将刑事严格责任称为无罪过责任并不严谨,将其称之为不要求罪过责任更为准确;而在刑事替
8、代责任中,对被告人实际的心理状态必须进行调查,如果查明其对他人的犯罪行为存在同意或默许,则不属于替代责任,而应视为共同犯罪;如果无法查明其对他人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同意或默许等犯罪心理即罪过,而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时,才属于刑事替代责任。 二、我国适用刑事替代责任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必要性对于是否引入刑事替代责任,刑法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不宜提倡建立刑事替代责任。但是,根据辩证法则,凡事不可简单化、绝对化,是否引入刑事替代责任,建立适合我国的刑事替代责任制度,一方面应着眼于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刑事政策基础的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在我国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犯罪,建立刑事替代责任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 论文 刑事 替代 责任 遏制 食品安全 犯罪 浅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