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doc
《鳗鲡养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鳗鲡养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鳗鲡养殖鳗鲡有16个种和3个亚种,我国有二种,即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 .et Schl,又称日本鳗)和花鳗(A.marmorata)。鳗鲡分布广,是一种生长迅速、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佳肴。具有祛风湿、补虚弱、养阴润肺之药效。它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很高,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良养殖类。日本鳗是我国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又引进了欧洲鳗鲡(Aanguilla)、美洲鳗(Arastrata)进行饲养。全世界现有人工养殖的有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澳洲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5种。据中国水产品协会的最新统计,当今世界的鳗鱼养殖年产量为23万吨左右,而中国养
2、鳗产量约占世界年产量的70。 (1)中国养鳗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及浙江等沿海地区,而在江西、贵州等省内陆地区也开始养鳗。 (2)从稚鳗、成鳗的养殖、生产饲料、商品鳗的加工及其系统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全国就业人员多达12万人,年收人达260亿元,(折合3900亿日元)。2002年鳗鱼的养殖面积达10万余hm,产量为168万吨,出口量为765万吨,创汇636万美元。(3)日本是鳗鱼消费国,年消费量为1314万吨,其进口量11012O万吨,主要从中国进口100万吨。现在,日本市场消费鳗鱼达饱和状态,今后主要向韩国、香港、澳门、东南亚、欧洲、美国及加拿大市场开拓。(4)近几年来的养殖技术较
3、为先进,使得养鳗成活率高。按养殖kg的商品鳗成本核算比较,在中国的养殖成本为4553日元kg,台湾为5370日元kg,日本则高达150日元kg。 (5)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鳗鱼占有率很高。世界鳗鱼每年贸易量为1314万吨。其中,中国占有1001L0万吨,台湾占1520万吨,欧洲占1015万吨,可见中国的鳗鱼在世界上占有率达80,占日本烧烤鳗鱼量的85以上。当今中国出口鳗鱼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商品鳗含药物和残留有害物质,日本在2002年进口的中国红烧烤鳗和白烧鳗曾被测检出11种残留药。 资料来源时间2004一、鳗鲡的生物学特征(一)鳗鲡的形态 鳗鲡即日本鳗,又称白鳝,通常称河鳗或鳗鱼。身体蛇形,
4、前部近圆筒状,尾部稍侧扁。体长为体高的l6倍20倍。其体形特征与其长期钻泥潜居生活方式相适应。 其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为深灰色,腹部近白色。还有少数鳗鲡为暗褐色或略带黄色。鳗鲡的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条件下体色变深。鳗鲡全长可分为头、躯干、尾部三部分。头部稍尖,前端有吻,吻短,稍扁平。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颁具细齿。头后缘两侧各有鳃孔一个,鳃孔后为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眼很小,位于口角的上方。只能观察到距离很近的东西,在微弱的光线下也有一定的视力。眼的前上缘有前后两个鼻孔,当其钻泥时鼻孔会关闭,防止泥沙进入。腹部有肛门,肛门可视为躯干与尾部的分界。胸鳍短圆、透明。尾
5、部较长,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一体,光滑无缺。鳗鲡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鳞片藏于表皮内,小而细长。外观好似没有鳞片。表皮分泌胶状物粘液是防病的天然屏障。如无粘液分泌,鳗鲡就无法抵抗病菌入侵,也无法生存。鳗鲡身体两侧中线各有一条闪光的点线称侧线。侧线对声音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 欧洲鳗欧鳗又称欧洲鳗鲡,命名者:Linnaeus 1758。欧洲鳗苗平均体长62mm-85mm(76mm左右较多),体型呈圆筒状,口大牙齿锐利, 口裂延伸至眼睛下方,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后缘至肛门的中间位置。欧鳗的白仔粗大而肥满,且呈青色,夜晚用电筒照射,其腹部会发出青光;黑仔尾端呈褐色,无黑色环。成鳗体
6、粗短,眼、口较大,吻部稍平,吻端至肛门间矩约占体长的44%,肛门至尾鳍末端间矩约占体长的56%,躯干为体长的30.1%-30.2%。 欧鳗苗与日本鳗苗的主要区别 欧鳗苗外形与日本鳗苗相近似,主要区别是:(1)个体大小不同 法国欧鳗苗(白仔)来自法国沿海。其个体较大,11月至4月为捕捞期限,体长为62mm85mm(以76mm左右为多),体重0.25g0.55g(平均0.4g),单位体重平均为3000尾左右/kg。日本鳗苗(白仔)外体较小,自10月至5月捕自太平洋西岸和中国海的日本鳗苗,其体长46mm70mm(以54mm58mm为多),体重0.11g0.17g(平均0.14g),单位体重平均为60
7、00尾/kg8700尾/kg。(2)形态特征不同 欧鳗苗眼大、吻短,尾柄上无唇状黑色素环。沿脊椎骨有一条稍红的线直达尾端,夜间被灯光照射腹部会发青光;摄食时不如日本鳗苗活泼,将白仔鳗放在手掌上只能作蛇形爬动。而日本鳗的白仔眼小,吻尖长,尾柄上具黑色素环;诱食后能很快集中争食,放在手掌上会敏捷地作左右、上下弯曲跳动。(3)脊椎骨数量不同 欧洲鳗的脊椎骨数量为107块116块;日本鳗为114块119块。(4)对丁烯溶液的反应不同 在浓度为0.46mg/L的丁烯溶液中,1 小时内欧鳗苗全部死亡;而日本鳗苗在同样浓度的丁烯溶液中,1小时内不会死亡。(二)生活习性1.洄游与繁殖习性 鳗鲡是一种在淡水中生
8、长、育肥,到海洋中产卵、繁殖的鱼类。每年的秋季(8月10月),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鳗离开它们栖息的江河、湖泊汇集结群沿江下海进行生殖洄游。降海以后的亲鳗性腺逐步发育成熟,在亚热带、热带深海中产卵、受精。受精卵在海洋中随波逐流地漂浮,孵化成稚鳗,然后生长成扁平叶状幼体(柳叶鳗),再由叶状幼体逐渐发育龄成为供养殖用的白仔鳗苗(玻璃鳗),此期约需1 年时间;白仔鳗苗随海流在12月至翌年4月间,漂流到达大陆沿海,在环境地条件适宜时,成群的鳗苗自海中进入江河、湖泊,并开始在淡水里生长、育肥。 国内外对鳗鲡的人工繁殖研究已进行了近50年。但由于对鳗鲡繁殖要求的生态条件知之甚少,加以稚鱼海中又有很长的生长、变
9、态阶段,因此其繁殖条件、稚鱼的开口饵料、变态要求等因子很难突破。尽管各国的研究人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还尚未最终突破。1999年9月,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宣布,该所科研人员从研究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嵴的产卵埸入手,在鳗鲡人工繁殖、孵化、开口饵料、稚鱼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培育出的柳叶鳗已生活了209d。但解决苗种的供应,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2.鳗鲡的生理特征(1).对光的感受 鳗鲡自幼鱼起就怕光,特别不喜欢强烈的光照,这与长期钻穴洞居生活有关。鳗鲡夜间在水面活动,白昼潜入水底,昼夜呈垂直分布。故在人工养殖时,露天饲养池的透明度不能太大饵料台要盖棚遮荫,驯饵的第一餐要选择傍晚的时间。 鳗
10、鲡在幼苗阶段对弱光有趋光性。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夜间用灯光诱捕幼苗。驯养阶段也常用灯光引诱幼苗上饵料台摄食。随着个体长大,对弱光的趋光性也随之减弱,成鱼则完全没有趋光性。(2).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鳗鲡是广温性温水性鱼类。生存的最高温度为38,最低温度为12,只要不结冰鳗鲡不会死亡。但在5以下时,活动能力显著减弱,进入拟冬眠状态。 鳗鲡在15以上开始摄食,越冬鳗在10左右就开始摄食,随着温度升高食欲旺盛,摄食量增大,行动也越来越活跃,生长速度也加快。最适宜温度为2530,当超过30时,由于耗氧量增加摄食量反而减退。 鳗鲡对温度的剧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适应能力减弱,而且从低温到高温
11、的适应能力比从高温到低温差得多。短时间内温度超过40也能生存。温差超过l5也不会致死,但对鳗鲡的摄食和生长影响较大。幼鳗的适应能力比成鳗差得多。 (3)对水流、水压和声响的反应 鳗鲡对水流、水压和声响的反应极为敏感,其感受器官是侧线。鳗鲡进入淡水后逆流而上,育肥长大后顺流而下都表明对水流敏感。鳗鲡对水压的变化需要一个调节过程。鳗鲡对突然的声响和低频振动很不适应,表现出惊恐和烦燥。这是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防卫机能。水流、水压的变化,声响的发生都意味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敌害袭击的可能,是一种应激剌激。但长期的刺激,会使鳗鲡不可能大量摄食,甚至导致病害的发生,故在幼鳗培育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12、 (4).渗透压的影响 鳗鲡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对渗透压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能调节体渗透压适应水中盐分的变化。但这种调节需要一个过程,把从海水中刚捕来的自苗突然放到淡水中,或把生长在淡水中的鳗突然移到海水中,都会出现死亡。在上述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咸淡水中先暂养一段时间,使鳗鲡逐步适应,就不会发生死亡现象。因而在放养白仔鳗、养殖池消毒等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加盐和去盐的速度。(5)嗅觉和味觉 鳗鲡的嗅觉器官比整个脑髓还大,故嗅觉极为灵敏。在养殖池投饵量,鳗鲡能很快集聚到饵料台;在自然界生活中能夜间出来觅食、在浑浊的水中能摄取食物都是靠其灵敏的嗅觉。有人试验把鳗鲡喜食的食物用若干层纱布紧紧的包起来,投入
13、养殖池中,鳗鲡能凭嗅觉觉察到食物的位置。鳗鲡能区别甜、咸、苦、酸四种昧。特别是味觉,最为敏感。对砂糖液感觉程度比人高5l2倍,对食盐也比人高184倍。因此,配制人工饵料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6)呼吸与耗氧 在淡水中,鳗鲡靠鳃呼吸。在湿润的状态下,鳗鲡靠皮肤呼吸。此外,鳔、口腔、肠管、鳍等各器官也能进行一些辅助性呼吸。呼吸强度受摄饵、环境、温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温度高,呼吸强度大,呼吸频率加快,反则反之。水温每上升l0呼吸量将增加2倍3倍。鳗鲡有几种特殊的呼吸方式:(1)半冬眠式呼吸:水温在l7以下,水中溶氧充足,鳗鲡处于安静时,呈半冬眠状态,呼吸一次持续时间很长。(2)单鳃呼吸:水温
14、较低时,鳗鲡呼吸深度增大,滤水能力增强,保证了足够的呼吸效率,呼吸时常是用一侧鳃呼吸,另一侧鳃不张开。在养鳗池中,感染鳃病也会出现单鳃呼吸现象,必须与以区别。(3)皮肤呼吸:在离水的湿润环境中,不能用鳃呼吸时,则通过皮肤摄取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当水温在l5以下时,只用皮肤呼吸即可维持其生命。运输鳗鲡就是利用这一生理特性。耗氧量与鳗鲡大小、机体活动及温度有关。单个个体越大,耗氧越多;单个个体越小,单位重量耗氧越多。鳗鲡处于活跃、兴奋时耗氧量大大增加,可比安静时高出2倍5倍。摄食后,由于消化活动,耗氧量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通常鳗鲡的耗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温度下降而减少。但当温度超过30以
15、后,耗氧量反而减少,这对鳗鲡是不利的,可能是由于温度过高摄饵减少的原因。 3. 食性 鳗鲡是一种性凶而贪食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情况下,主要以小鱼是、水生昆虫及动物体为食。在人工饲养时,主要投喂丝蚯蚓、各种鲜杂鱼、动物内脏及人工配合饲料。鳗鲡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养殖幼鳗的饲料,其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8%50%,饲养食用鳗的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5%。鳗鲡对动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很高,可达80%95%,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利用率就低得多。 鳗鲡对鲜杂鱼、豆饼以及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分别为4.96.9、10及1.22.3。4.生长 鳗鲡的生长有随饲料养水温状况而有很大的差别及个体生长差
16、异十分显著两大特点。 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当年(2月4月)每尾体重0.16g左右的白仔鳗苗,到10月下旬一般可达每尾10g30g左右,第二年秋天达150g200g。如在水温2528饲养时,鳗苗经过79个月饲养,一般可育成每尾150g200g出口食用鳗的规格。 此外,同一批鳗苗饲养在同样的条件下,它们的生长速度差异也很大。如同一批鳗苗饲养2个月,约有50%能达到10g/尾,而其余在6个月内才陆续达到10g/尾,有的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鳗苗的捕捞、暂养和运输(一)产地和汛期 我国沿海各江河的入海口和岛屿周围,饵料生物丰富,是鳗苗(又称白仔)索饵和洄游的良好场所。南自北部湾,北至鸭绿江口,几乎都
17、有鳗苗洄游。其中以广东韩江口,福建厦门和闽江口,浙江的肖山、绍兴、宁波,上海长江口的崇明、奉贤、南汇,江苏的东台、射阳、盐城以及台湾四周江河入海口附近的产量为高,但各年鳗苗产量的波动很大。以江苏、浙江产量最高,福建、广东、上海次之。 鳗苗的汛期受水温、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自南至北,逐渐推迟。广东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见苗,浙江在l月上、中旬见苗,江苏在1月中、下旬见苗,而鸭绿江口在3月上、中旬见苗。 (二)渔具渔法 我国捕捞鳗苗的渔具有抄网类的长柄捞海、三角抄网和船抄网;拉网类的三角拉网、长方形拉网;张网类的罾网、船张网、闸张网和大张网等。 鳗苗喜温暖、淡水和弱光,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鳗
18、苗开始溯河,海水与河水的温差越小,产量越高;当闸口有适量淡水流出,能吸引鳗苗,产量就高。日落后1h2h,光照强度对鳗苗最适宜,此时可采用黄色灯光诱捕,效果很好。此外,风速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在微风天气的上风处,产量较高。鳗苗对水质好坏也极敏感。在有毒污水污染的地方产量明显降低。工厂余热温排水的排放口,产量明显提高。(三)暂养和运输 刚捕起的鳗苗与杂物混在一起,需用筛将杂物除去,然后进行暂养,使鳗苗体内的残物排尽,以利提高运输成活率。1暂养(1)淋水暂养 将馒苗暂养在容器里,每隔1h2h淋水一次,使苗体经常保持湿润,能顺利进行皮肤呼吸,此法暂养2d3d,成活率可达90%。(2)网箱暂养 目前较为
19、普遍使用的方法。网箱规格为200cm100cm150cm,箱布规格为11眼/cm12眼/cm的聚乙烯布。设网地点宜选择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河道或池塘。(3)水泥池暂养 适用于较大规模的中转基地,因有排污、增氧和流水等良好设备,因此鳗苗的放养密度和成活率都很高。水泥池一般为800cm400cm80cm,蓄水量为25t左右。放养密度见。若水泥池暂养能加强管理、使溶氧始终保持4mg/L以上,pH78,则成活率可达95%以上。2运输 鳗苗通常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规格为长70cm50cm的双层塑料袋,每袋装低温水1kg2kg,鳗苗1kg2kg,充氧密封,放入纸板箱里,每箱放两袋,并在两袋间放一个冰袋(内
20、放1kg2kg的冰)。在30h内成活率在98%左右。装运前应做好各项准备,捞除死苗及杂物,漂除粘液,注意水温变化,如水温在20以上,必须用冰降温,使袋中水温保持12左右。鳗苗运抵目的地后,应先将塑料袋放在池水内,且使袋内外水温差不超过5,才能拆袋放苗。三、鳗鲡的人工养殖鳗鲡的养殖主要有室内水泥池养鳗、露天池塘养鳗和网箱养鳗:1.室内水泥池:由加温静水式养鳗发展成温流水养鳗,进而发展成闭合循环生物过滤式养鳗。其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一般15 kg/m270kg/m2;但基建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2.露天池养鳗:基建费用少,成本低,适于大面积生产。但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
21、量较低。一般每公顷15t30t。3.网箱养鳗:即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网箱,由于水质较好,放养密度可大大增加,食用鳗产量可达34 kg/m2。 究竞选拔哪一种养鳗形式,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投资能力等状况而决下。目前,比较合理的养鳗场,根据各种养殖方式的优缺点,往往采用室内温室养殖鳗鲡苗种与室外露天池塘饲养食用鳗相结合的养殖方法。(一)水泥池养鳗 水泥池养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及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及江苏、浙江沿海地区。其产量占我国成鳗出口大部分。由于其鱼池有人工排污功能及换水量大,故其产量较高。一些鱼池用温泉、地热或加温微流水方法饲养,年产量达150t/ha以上。1鳗池建造 养鳗池分四种类型:即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鳗鲡 养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