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刑法史中的未成人刑事责任制度.doc
《中外刑法史中的未成人刑事责任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刑法史中的未成人刑事责任制度.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刑法史中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欢迎浏览yjbys求职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法学毕业论文,这是一篇关于中外刑法史中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范文!/*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
2、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内容提要】综观中外刑法史有关未成年人
3、刑事责任的规定,不乏科学合理之处可资借鉴。本文对此予以全面考察和梳理,并对相关制度规定进行提炼和概括。包括,首开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规定之先河的“三赦”制度、不适用死刑、追究刑事责任的身高标准、追究刑事责任的基准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等。对这些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立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三赦”制度身高标准刑事责任年龄 一、我国刑法史中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中并未出现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但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规定和体现,
4、在我国的刑法史中却由来已久。 (一)首开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先河的“三赦”制度 1、忽视不同年龄阶段刑事责任程度的差异 周礼·秋官司寇之职有“三赦”制度,即:“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这是我国刑法史上第一次确定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制度。“赦”即对于犯罪来说,就是不处罚。“幼”和“弱”是两个概念。幼是以年龄为标准,弱是以体质为标准。依据古制,十五岁而冠,不满十五岁的概称为幼。身高不满六尺的
5、,即所谓侏儒,概称为弱。幼和弱、老和旄、蠢和愚都有程度的差别。以不满十五岁为例,虽都属于幼的范畴,但有不满七岁、不满十岁和不满十五岁的差别,在不同等级年龄的限度之内,对于犯罪后应负的刑事责任也有轻重之别。古代刑法不加区别地一概予以赦之,反映了其固有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2、定罪赦刑 周礼中的“三赦”制度,只是赦其刑,而并非不认为是犯罪,即在认为有罪的前提下不予处罚,此乃适用刑罚的常规。有常规,就有例外。尚书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的轻重既有原则,又有例外,以例外作为原则的补充。以&ldquo
6、;三赦”制度作为适用刑罚的常规,只是从原则上确定“幼弱”、“老旄”、“蠢愚”的人犯罪,赦免其刑,遇有例外情况,也可不赦免其刑。这是我国西周刑法史上的特色之一,也表现了所谓的优老、怜幼、矜不成人,是以不危及君主统治为前提,否则就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封建刑法对于一定年龄以下的“幼”虽予以赦刑,但仍定罪,未免有失之苛酷之嫌。 3、结果责任论的贯彻 汉书·刑法志规定了未满七岁的人的刑事责任,依据这一律令,未满七岁的,对“贼斗杀及犯殊死的罪,上请廷尉
7、以闻,可以免除死刑,改处其他刑罚,除此以外,概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将未满七岁作为限制和减轻刑事责任的年龄。未满七岁的幼童,缺乏辨认和控制能力,对“贼斗杀人及犯殊死”的罪,虽然减死,但是均要追究,这是结果责任论的必然归宿,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唐律·名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这是将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并在一条加以规定,而以废疾比年满七十及未满十五岁的,以笃疾比八十以上及十岁以下的。所谓废疾,是指盲人
8、、暗哑人以及具有其他严重残疾的人。所谓笃疾,是指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及白痴和精神病人。废疾、笃疾只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而不是分别情况,或者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或者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刑法以结果作为担负刑事责任的基础,只要发生犯罪结果,都要追究刑事责任。清朝的律例,将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由已满七岁改为未满七岁,后又改为未满六岁,并由三次免钩改为五次免钩,毫不掩饰他在刑事责任年龄方面贯彻结果责任论的原则。 (二)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的规定和体现 1、不适用死刑 魏书·刑罚志:“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
9、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根据这一史料,因大逆不道缘坐同籍,满十四岁时,并诛:不满十四岁的,处以腐刑。汉文帝废除肉刑后,也废除了腐刑,但规定了以腐刑作为死刑的赎刑制度。东汉时,陈群为廷尉,废除以腐刑作为死刑的赎刑制度。北魏时又恢复了这一刑罚制度。北魏时期对于大逆不道缘坐同籍,对未满十四岁的男子适用腐刑,绝其生育能力,严绝恶迹,是不留遗于后世。尽管如此,却体现了对未满十四岁的男子不处死刑的原则,以之和“无小长,皆斩”相对比,是有很大进步的。 2、追究刑事责任的身高标准 根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提供的材料,我国第一个
10、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刑律中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以人的身高为标准的。秦律·法律答问中有三则有关的问答:其一,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其二,“甲某遣人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其三,“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长,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结合秦律·仓律“隶臣、城旦不盈六尺五寸,隶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的规定,可知,秦律以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作为成年与否以及是否负
11、完全刑事责任的标准。 3、追究刑事责任的基准 未老疾时实施犯罪,发觉、审理时已是老疾的;幼小时实施犯罪,发觉、审理时已长大成人的,应如何处理?唐律·名例规定:“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以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以幼小论。”依据这一规定,对于老疾,按事发时是否老疾适用有关老疾的律条处理;在徒年限内老疾的,也按此处理。对于幼小犯罪的,则依据犯罪时是否幼小,以决定应否按有关幼小犯罪的律条来处理。这一规定贯彻了我国封建社会尊长、怜幼的伦理观念,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在以资本主义国家刑法例为立法渊源的大清
12、新刑律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这也同当代追究刑事责任应以“犯罪行为实施时”为基准而非以“起诉或审理”时为基准的内在精神相吻合,也反映了当时立法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教令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刑事责任 年满九十和不满七岁的人,是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虽有死罪,也不加刑,有人教令其犯罪的,只追究教令人的刑事责任。这种情况显然是以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作为实施犯罪的手段,教令人应是间接实施犯罪的人,所以只追究教令人的刑事责任。唐律的这一规定相当于产生于19世纪末叶德国刑法学而在明治30年代影响并移入日本刑法学中的间接正犯,反映了处理教唆无刑事
13、责任能力人犯罪的一般规律,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5、疑罪从赎以及特殊审讯程序 在唐律中,已有对老、疾、小犯罪的审理规定及特别断狱的程序。唐律·断狱:“若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笃疾者,并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违者以故失论。”即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者,皆不得令其为证,违者减罪人罪三等。应当指出,唐时足以犯罪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的。唐律·断狱:“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属于这类刑事案件,以拷讯取得口供作为定罪的法定证据。对年满七十及未满十五
14、岁的人犯罪的,据证定罪,以“情察,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决的,就成为疑罪”,只能依状收赎,不能以拷讯取得口供,作为定罪的法定证据。由此可见,年满七十、未满十五岁以及废疾的人,在审讯时适用和常人不同的审讯程序。 6、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依据我国现存刑法史料,发展到唐时,刑事责任年龄采取三分法,即:己满七十、未满八十和己满十岁、不满十五岁:已满八十、未满九十和已满七岁、未满十岁;已满九十和未满七岁。根据这三个等级,分为减轻刑事责任、限制刑事责任和不负刑事责任。但是,以满七岁作为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犯反逆缘坐、杀人应死罪的,要负刑事责任,盗及伤人,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刑法 中的 成人 刑事责任 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