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doc
《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2013年度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目 录内容摘要一、全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二、全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基本做法三、全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时遇到的问题附件:毒品犯罪案件典型案例2011-2013年度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内容摘要:在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全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禁毒人民战争,禁毒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禁毒形势总体稳定,遏制了毒品快速蔓延的势头。但是,由于全球毒品持续泛滥,国际毒情的发展变化对本市的影响不断加大,滋生、诱发毒品犯罪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毒品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禁毒工作总体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在毒品犯罪案件审判中,全市各级人民法院
2、始终依法严惩严重毒品犯罪分子,该判处重刑的坚决依法判处重刑,符合判处死刑条件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同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对于罪行较轻,或者具有从宽处罚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体现政策,给予从宽处罚,以更好地分化、瓦解毒品犯罪,教育、改造大多数毒品犯罪分子。全市各级人民法院在禁毒工作中不断以毒品犯罪案件审判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执行严厉打击严重毒品犯罪的方针,加强对毒品犯罪形势的调查研究,确保法律的准确实施,有力惩处毒品犯罪,不断推进禁毒综合治理工作。毒品犯罪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公害。毒品犯罪危害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滋生犯罪和腐败,破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
3、的危害。宁波法院一贯以来高度重视毒品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以刑事审判为依托,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为禁毒工作的开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宁波法院在审理毒品案件中坚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整体从严、重点打击、宽严适度。为进一步增强人民法院审理毒品案件的透明度,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接受全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现将宁波法院2011-2013年度毒品犯罪案件审理情况汇总如下。一、全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一)毒品犯罪案件数量2011年至2013年,全市法院共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分别为679件、793件和1184件,分别占全市
4、法院所有审结刑事案件数量的6.34%、5.67%和9.06%。毒品犯罪案件总量增幅明显。绝大多数县(市区)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同幅增加,慈溪、余姚和鄞州三地毒品犯罪案件数量较为突出,凸显经济发达地区毒品犯罪较为活跃的特点。2011年-2013年全市各地法院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数2012年2013年海曙法院526065江东法院537563江北法院403278慈溪法院163164226余姚法院156148218镇海法院202841北仑法院81494鄞州法院693145象山法院586791宁海法院775363奉化法院353969中级法院112131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5、发生的价值导向及道德信仰的偏差,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倾斜,一些公众人物的吸毒现象误导部分青少年或者“粉丝”以身试毒,最终走上吸毒、贩毒的违法犯罪道路。同时,新型毒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公众认知度差,很多人甚至把吸食新型毒品作为一种潮流。2.毒品需求市场的持续扩大,吸毒人员数量趋增。而且吸毒人员一旦染上毒瘾就很难脱瘾,戒毒后复发率高,很多戒毒者又重新加入吸毒行列。各种消费娱乐场成为吸毒人员的便利场所,加剧了吸毒人员的增长。3.毒品犯罪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而且新型毒品的制造工序比传统毒品更为简单,制造周期更短,分拆和掺假也更为简便,这些都使得新
6、型毒品犯罪所存在的暴利空间更大。4.社会管理机制的缺失及断档,无业人员、流动人员增多,一部分人员因为空虚或者受诱惑后开始吸毒或者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有过犯罪前科的人员,在刑满释放后,未能得到及时安置,因无稳定的经济来源,为谋取非法利益,铤而走险进行毒品犯罪。(二)毒品犯罪案件类型2011年至2013年,全市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中,数量最多的分别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件1795件,所占比例为67.58%;容留他人吸毒案件749件,所占比例为28.20%;非法持有毒品案件为103件,所占比例为3.88%。其余的有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案件5件,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4件。在走私、贩卖
7、、运输、制造毒品案件中,绝大多数为贩卖、运输毒品案件,走私、制造毒品案件数量较少。我市的毒品市场在类型上属于消费性市场或者输入性市场,即绝大多数涉毒人员将在外省市例如云南、广东购买的毒品运输至我市进行贩卖。这也决定了我市打击、查处毒品犯罪的难度极大。禁毒之根本,在于切断毒品的种植和生产。源头不止,光靠围追堵截难以起到治本的作用。(三)毒品犯罪判刑人员数量及基本属性数量方面,2011年至2013年,因为毒品犯罪而被判刑的人员数量为3498人。性别方面,男性为2882人,女性为616人。年龄方面,未成年人为53人,18-25岁年龄段为499人,26-60岁年龄段为2944人,61岁以上为2人。文化
8、程度方面,文盲的为879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为776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158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62人。职业方面,农民为861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861人,无业人员为679人,其他职业为97人。前科方面,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有457人。籍贯方面,本市户籍人员为955人,外市户籍人员为2543人。外市户籍人员前科外来务工人员初中26-60岁男性 毒品犯罪人员的“六多”特点较为突出,即男性多、中青年多、低学历者多、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多、外市户籍人员多、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多。外地籍毒品犯罪人员当中,以贵州、四川、湖南地人员居多。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是本市户籍人员与外市户籍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贩
9、毒的情况增多,外市户籍人员通过本市户籍人员的人脉关系,得以在本地站稳“脚跟”,既可以不断扩张毒品犯罪范围,又可以有效降低犯罪风险,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毒品非法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打击难度加强。(四)涉案毒品类型近年来,涉案的毒品已由过去的大麻、海洛因,发展为以甲基苯丙胺(冰毒)、麻古为主,兼有K粉、安眠酮等新类型毒品。毒品形态既有粉末、片剂、丸状,也有液态毒品。从近三年全市法院审理的毒品案件来看,新型毒品以其更高的“娱乐性”和所谓的更低的“毒害性”,逐渐成为KTV、迪厅、酒吧、宾馆、公园等场所交易、吸食的“新宠”。冰毒 麻古(麻黄素) K粉 吸毒工具二、全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基本做法 (一)贯
10、彻宽严相济,突出打击重点全市法院在审理毒品犯罪案件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突出毒品犯罪的打击重点,依法严惩毒枭、职业毒犯、再犯、累犯、惯犯、主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毒品犯罪分子。对其中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必须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三年以来,因为毒品犯罪的被告人当中,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有78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242人,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有263人,五年至七年有期徒刑的有97人,五年以上重刑率近20%,超出普通刑事案件的重刑率。对于一部分偶尔参与毒品犯罪、可挽救的未成年人以及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从犯等毒品犯罪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二)保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毒品 犯罪案件 审判 白皮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