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行民事保全制度的缺陷分析.doc
《对我国现行民事保全制度的缺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现行民事保全制度的缺陷分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我国现行民事保全制度的缺陷分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对我国现行民事保全制度的缺陷分析(一)民事保全程序启动的职权色彩浓厚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二者的区别之一就是启动的主体。诉讼财产保全的启动有两种方式,即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既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启动,也可以由当事人申请,而诉前财产保全只能由利害关系人申请。我国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是超职权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从国外看,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保全程序,都奉行当事人申请主义原则。诉讼中财产保全可由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与当前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方向不相适应,忽视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主
2、体性地位,与法院超然于争诉之外担当第三者、裁判者的角色不符。就法院而言,其依职权自行启动民事保全程序有悖于民事诉讼(www.L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的本质特征,司法实践中的负面影响颇大。因为现代民事诉讼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法院居中裁判、不告不理原则,其本质特征是双方当事人平等抗辩。法院依职权主动启动民事保全程序,不可避免的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先入为主与主观臆断的存在使法官的中立性受到影响,再审裁判的公信力也受到质疑,有悖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将法院作为启动保全程序的主体,不仅在理论上与国际上通行的民事诉讼理论发生冲突,同时
3、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保全对象过于狭窄、单一从现行民事诉讼的立法条文及立法精神来看,我国的民事保全仅限定于对财物进行保全,也就是说民事保全只是以物为对象,并且还仅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而完全排除行为的保全。这种规定使保全并不能完全起到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来生效判决执行的作用。例如在侵害名誉权、知识产权案件中,申请人权益受侵害不是因为被申请人毁损、灭失、转移标的物,而是因为被申请人的行为持续存在。对该类案件,根据现行的财产保全制度,申请人不能针对被申请人有害自己的行为提出保全申请,被申请人的非法行为或非法状态有可能持续到实体判决生效。在
4、这期间,由于被申请人的行为未被及早制止,到判决生效后,申请人的权益已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权益实现已成为不可能。当然,对此情况,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先予执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财产保全制度的局限性,即对于“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和“需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裁定先予执行。但先予执行并不能替代财产保全,不能完全弥补财产保全对象的局限性。原因在于:第一,两者的适用阶段不同。财产保全既可在诉讼中,也可在诉讼前适用,为申请人尽早通过合法形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先予执行只能在诉讼过程中适用,诉讼开始前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现行 民事 保全 制度 缺陷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