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权实践与基层治理困境.doc
《乡村产权实践与基层治理困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产权实践与基层治理困境.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村产权实践与基层治理困境基于沪郊农村调查的反思内容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沪郊不同类型的村庄产生了不同的农民生计模式,由此带来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实践,其中,通过村级农业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实现农村集体用地和资产的规模化流转,或将代替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今后沪郊农业经营的主要运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沪郊农村产权制度变革对基层治理提出了现实的挑战,促使我们深度反思集体成员权制度与企业股权治理结构的结合问题、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粗糙分类问题,从农家经济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转变对于村庄治理的意义,农民“一盘散沙”和“刁民”刻板印象的颠覆问题,“多予”和“少管”的悖论等基层治理困境。关键词:产权制度实践;基层
2、治理;生计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农场作者简介:张佩国,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晶,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工作人员。问题与视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总体框架下,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这就决定了以往以土地财政为标志的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彻底改变,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
3、核心议题。而农村产权制度实践是否与该“决定”同时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理论和经验层面有着某种内在关联呢?我们基于沪郊农村土地产权实践的调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的学者对农地制度都做了大量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们大多在制度变迁的解释框架下,分析土地制度的实践和创新路径,并针对农村产权改革提出相应的试图影响政策和立法的制度设计。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社会学家则更关注土地制度实践背后的农民合作和基层治理问题。社会学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凸显了土地制度实践的秩序发生学意义,对于制度设计并未开出药方。张静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土地纠
4、纷的性质和土地使用规则的界定时,强调利益关系和力量的重要性,地权成为一个在多种身份参与下的、不停止的力量比拼过程,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她由此提出了对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户地权作用的质疑。1贺雪峰基于村庄土地调整的道义经济考虑,批评了土地承包法对农村秩序的破坏作用。2刘世定则通过对一个村庄承包地调整的个案研究,发现了农民的公平观念和对农地共有产权的认知在土地调整中的实践意义。3不管学者们对于土地制度设计和村庄秩序有怎样的价值偏好,这些研究都表明,土地纠纷和土地调整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村庄社区的秩序发生机制,农民的权利表达和公平观念既是地权制度实践的内在要素,又因此构成相应的治理机制的实践性内涵。折晓叶
5、在研究“超级村庄”时,提出了“村庄边界”的概念,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而将这种相对封闭的村庄社会边界称为“共有”的产权制度,并揭示了其中的社区合作机制。4折晓叶所研究的村庄共有产权制度,主要是社区股份合作制。在这一制度实践中,农民对产权的实践性界定过程,实际上本身就等同于社区合作机制。或者说,基于村庄公产分配的产权界定,村民们达成了协商的一致行动,虽然产权实践过程中会有观念、利益的冲突,但冲突的协调、平衡过程就构成了一种社区合作机制。曹正汉所研究的崖口村,也属此类“超级村庄”,“公社制度”一直被保存到现在,但公社制度与市场制度一直能够很好的协调共生。曹正汉将这一制度创新总结为“核心制度收缩与边缘制度
6、创新”5,核心制度的福利保障性质,具有“保护弱者”的道义经济原则,这与利用市场以筹措收入来源的市场化制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集体”的共占空间观念将“道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个整体的制度形态中,“集体”在此类村庄中是个整体的制度性实践,而“道德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外部观察者的“理想型”。道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都蕴涵了对社会秩序的内在要求,比如道义经济的保护弱者及精英支配原则和市场经济中契约的达成,都会有一个协商的机制。这些研究启发我们,产权的实践性界定过程本身就蕴涵了村民合作的行动机制,或者说,合作、协商机制构成产权制度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产权和治理
7、不是两个独立的实践领域,乡村治理不仅仅表现为村委会选举、纠纷解决机制等政治、法律事项。由于对治理的理解存在偏差,目前的乡村治理研究,在对所谓治理主体的认识上,把乡镇政府、村干部作为治理的主体,普通农民似乎失去了主体性,这是乡村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通病。为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治理”的概念,不能仅仅把治理等同于正式权力本身,在新政治经济学的公共资源管理中,基于地下水、农业灌溉、森林管理、草场管理、近海渔场资源管理等产权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其中的各种主体相互博弈,达成了一种协商机制。6这才符合治理的本意。法国学者让皮埃尔戈丹对治理做了较为准确的界定:“治理是一种联邦制度的辅从性和企业文
8、化的亲密结合,促进了机构、企业和协会之间的谈判式合作的多样化。治理是与新的软权力配合使用的一种新政治鸡尾酒,这包括:日益采用协商方式的国家、偏爱显露公民属性的企业,以及新型地区经济共同体。”7我们在借用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到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但可以在产权制度实践的协作机制上来进行解释。本文将农村土地产权作为一项制度实践,揭示其整体动态机制。在此,我们必须重申道格拉斯C.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整体视角。诺思意义上的制度变迁,包含了政治、法律、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渗透,互为镶嵌,构成一个整体。8我们区分产权制度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因素,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实际
9、上,我们要认识到,产权制度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整体性的。产权制度实践的主体,包括政府、村委会、民间组织和农民。我们也只有对产权制度实践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反思治理困境。沪郊农村的产权制度实践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的主要资源加速向非农用途转变,大量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对外出租、拆迁或被征用。城市化的变迁使得农村的集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此而产生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所调查的沪郊村庄主要选择了不同的三条道路:第一种情况是通过政府的拆迁征地项目,实现了村集体所有资产向村民兑现,这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实现方式。南汇地区的胜利村即为此类
10、。通过这一途径,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被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农民身份转为城市居民,同时还产生了原村民集体所有制度的撤销。这种源自于外来政策干预的产权实践方式,确实使得被拆迁的农民获得了相当多的利益兑现,包括得到配套安置住房、被纳入城镇保障体制,并分到少量的“撤队(村)费”。但是这种产权兑现方式将历史上生产队所积累的集体财富(包括土地权益)分给农民后,村民个人和村集体的社会关系就此终结,村集体内部的财产权利关系也不复存在,村集体经济从此没有了发展的基础。第二种情况是通过村级农业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实现农村集体用地和资产的规模化流转。如嘉定的金村,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权属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
11、常是农业合作社)实现农业土地的规模化流转,然后由其实现直接经营。农业合作社模式的产权安排虽然无法克服农村集体产权的内在缺陷,即一方面村集体产权的份额和边界的模糊性未得到彻底根治,另一方面其封闭性的产权导致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本投入不稳定且向外融资困难。但是总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保证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因此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关系、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系等前提下,比较适合当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第三种情况是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即将集体资产以股权形式量化到人,并按股进行收益分配。这种产权改革案例多见于上海的近郊村庄,或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影响较大的地区。闵行
12、的星火村即为其中之一。由于上海城市化过程伴随了许多村庄中农业生产的萎缩和消亡,很多原有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股份合作形式的“实业公司”。但是这种股份制改革是以“不撤村”作为根本前提的,因为“不撤村”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存续的合法性,并且能保证土地集体所有的属性不变。转制过程中,原集体经济组织例如村或生产队等的集体资产,以股权方式量化给村民,村民成为了股东。“村民”与“股民”身份的统一,可以解除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化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克服农民通常遭遇的“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不足”的尴尬局面。以上三种不同的农村集体产权实践类型,实际上和村庄的地理区位、传统产业、周边发展和政策规划等一系列外部条件密切
13、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使得很多中年和老年的农民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种地上面,但是他们一世辛劳耕种换回来的收益,远远少于二、三产业的副业收益。很难说,农村的年轻一代还想要继续这种传统的农村生活,或是愿意继承他们父辈的农民身份。与农业的低收益相反,上海的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巨大的利益。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对建设土地的大量需求,农村土地的非农化可以转化出巨大的级差收益。沪郊很多村落通过自建市场和对外招商,获得了很好的二、三产业效益,每年为村民发放大量的股份分红和集体福利。此外,村民还因为具有“本村人”的优势,能够在村落市场从事服务型劳动和管理性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保障。很多
14、近郊农村已经发展为一个巨大的城中村,经济发展带来房价和房租的提升。沪郊农村的年青一代,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谓也是夹杂着爱恨交织的情感。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是曾经与农村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农民,然而他们却早已厌倦和疏远传统的农业耕作,并寻找一切机会进入工商业的社会大分工之中。但年轻人也深谙当国家征地和商业开发时,土地将会带来巨大的补偿,使得他们不愿舍弃这块鸡肋般的承包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投身城市化大分工,却同时造成了建立在家庭合作和乡邻互助基础上的农村经营模式面临挑战。农村家庭承包地普遍面临后继无人耕种的尴尬,那么上海的农村土地是不是就此没有人耕种了呢?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农村土地撂荒的局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产权 实践 基层 治理 困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