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利法学.doc
《[法学]专利法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专利法学.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介绍 第一讲 专利、专利权概述 一、 专利的涵义 二、 专利权的涵义、法律性质 三、 专利权的基本特征 四、 专利制度的起源、发展 五、 专利制度的理论根据或专利制度 六、 专利制度的作用 第二讲 专利权的主体 一、 发明人或设计人 二、 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三、 专利(申请)权的受让人 四、 专利(申请)权人的继承人 五、 相关外国人 六、 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 第三讲 专利权保护的客体 一、 发明 二、 实用新型 三、 外观设计 四、 不受专利权保护的客体 五、 专利权保护客体的发展 第四讲 专利权授权的实质性条件 一、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一) 新颖性 (二) 创造性 (三
2、) 实用性 二、 外观设计专利权授予的实质性条件 第五讲 专利申请与审查 一、 专利申请 二、 专利申请的审查 三、 专利权的授予及终止 四、 专利申请和审查中的费用 第六讲 专利权的内容 一、 排他使用权 二、 实施权 三、 许可权、转让权 四、 署名权、标识权 五、 共有权(专利权共有) 六、 专利权的限制 第七讲 专利权保护与专利侵权救济 一、 专利权保护的范围的界定及具体 二、 专利侵权的构成及种类三、 侵犯专利权的救济途径第一讲 专利、专利权概述学习重点:专利、专利权的涵义;专利制度的理论根据;专利制度的作用。学习难点:专利权的基本特征。当前讲授一、专利的涵义专利对应的英文为pate
3、nt,来源于拉丁文patents,其意思为“公开”或“公布”。14世纪英国国王常常以名为patent的证书形式(Letters Patent)授予引进新技术的外国技工一定期限垄断使用该技术的权利,而不受封建行会的干预,但要求对技术进行公开。在此意义下,专利含有“公开”和“垄断或独占”双重涵义,或者含有以“公开”换取“垄断或独占”之意。现代意义上的专利的含义:(1)指专利证书所授予的保护,即指专利权;(2)指专利证书所保护的客体,即发明创造;(3)指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申请而颁发,主要是用来保护发明的一种文件,也称专利证书。二、专利权的涵义、法律性质专利权是指国家或地区专利主管部门依法授予申请人对其
4、发明创造在一定时间内享有排他性的专有权或排他权(exclusive rights)。专利法第六十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在法律性质上,专利权属于民事权利,但主要体现为一种财产权利,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民事权利不同,专利权非自然(动)产生,须满足一定条件、经申请、主管部门审查确认授予等。三、专利权的基本特征1、非物质性,其客体主要是一种技术方案。2、排他性,也称独占性、专有性,是指专利权专属于权利人所有,非经权利人许可,其他人都不得利用;3、地域性,一国授予的专利权只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4、时间性,专利权保护期限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四、专利制度的
5、起源、发展1、起源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专利制度主要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这种特权,或由君主个人授予、或由封建国家授予、或由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授予,其最早表现形式为英国皇家的特许令。1236年英王亨利三世曾赐给波多尔的一个市民15年制作色布的垄断权;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曾授予一个工匠在缝纫与染织技术方面独专其利。这种钦赐特权制度便是专利制度的萌芽。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10年)专利法的鼻祖。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颁布了垄断法规(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 18世纪初,英国改善了
6、它的专利制度,加入了专利说明书,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最终形成。2、国际上的发展美国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法国在1791年颁布了专利法。此后俄国于1812年,荷兰于1817年,西班牙于1826年,德国于1877年,日本于1885年相继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1883年第一个有关工业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建立,确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工业产权法(包括专利法)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对于专利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社会建立了许多专利方面的国际条约。3、专利制度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中国第一个将西方专利制度介绍到中国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他在资
7、政新篇中提到,如有制作火轮、器械者,准许他们在一定的期间之内专有制造的权利。清朝末年修订法律,1898年制定了一个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对于有工艺方面的发明者不仅给予专有其利的期间,而且还规定可以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中华民国时期,不论是北京政府还是南京政府,都制定过奖励发明的法规。1944年,南京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专利法,1949年1月起实施。新中国成立后,1978年国家开始研究建立专利制度的必要性;1980年成立中国专利局,并开始着手起草中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历经数稿的专利法终于获得通过,于3月20日公布,1985年4月1日起实施。1992年9月4日,通过专利法第一次修订,于1993年
8、1月1日起实施。经过这次修改,中国专利制度已同发达国家专利制度保护水平相差无几。 2000年8月25日,通过专利法的第二次修订,于2001年7月1日起实施。2008年12月27日,通过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五、专利制度的理论根据或专利制度(权)的起因1、发展国家经济论(美国1790年专利法规定,为“促进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而授予专利权);2、激励论(产权激励机制);3、契约论(公开排他权);4、自然权利论。六、专利制度的作用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专利法第1条)1、鼓励和调动发明创造
9、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2、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提高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3、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讲 专利权的主体学习重点:专利权主体的种类;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区别。学习难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问题。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专利权主体包括: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专利(申请)权的受让人;相关外国人。值得注意:发明人、设计人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关系。专利申请人是就一项发明创造向专利局申请专利的人。除职务发明外,一般情况下,发明人、设计人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为同一人。
10、但以下几种情况下除外:(1)发明人、设计人通过合同将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转让给他人,受让人取得申请权,成为专利申请人。(2)发明创造的继承人通过继承取得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3)法律直接将专利申请权赋予发明人、设计人以外的其他人。如职务发明创造的申请人为发明人、设计人所在的单位。一、发明人或设计人1、涵义与要求:发明人是指发明的完成人;设计人是指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的完成人。就一项具体的发明创造而言,其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仅指那些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而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的人,如试验员、描图员、机械加
11、工人员等,均不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集体或课题组。(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13条)2、种类: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包括非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和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两类。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既不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也没有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对于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专利法第6条)如果一项非职务发明创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明人、设计人共同完成的,则完成发明创造的人称之为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
12、位对于职务发明创造来说,专利权的主体一般是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所在单位。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据此,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1、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细则第12条,包括三种情况:(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2、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
13、明创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一般认为,如果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了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料以及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起着必不可少的决定性作用,就可以认定为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相反,如果仅仅是少量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且这种物质条件的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无关紧要,则不能因此认定是职务发明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归属作出约定的,按约定来处理。此时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就不一定属于单位。三、专利(申请)
14、权的受让人受让人是指通过合同而依法取得该专利(申请)权的单位或个人。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之后,如果获得了专利,那么受让人就是该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转让后,受让人成为该专利权的新主体。但此情形下,受让人并不因此而成为发明人、设计人,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也不因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转让而丧失其特定的人身权利。从专利实施权的角度讲,专利法还保护专利实施权的受让人,也就是指通过合同约定,获得专利实施权的法人或个人,这些受让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视为是专利权的主体。四、专利(申请)权人的继承人五、相关外国人六、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问题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
15、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专利法第16条)1、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可与发明人、设计人约定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2、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可在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3、没有约定或规定的,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一项发明专利不少于3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不少于1000元。(细则第76条)4、在没有约定或规定情况下,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若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每年应当从实施专利的营业利润
16、中提取不低于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或者0.2%(外观设计),作为报酬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者参照上述比例,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次性报酬;5、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如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收取的使用费中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细则第78条)讨论:职务发明创造被许可情况下,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报酬具体确定标准问题第三讲 专利权保护的客体当前讲授学习重点:发明的涵义、特征和种类;实用新型的涵义、特征和要素;外观设计的涵义、特征和要素。学习难点:不受专利权保护的客体的种类;专利权保护客体的发展问题。专利权保护的客体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可以取得专利权保护
17、的发明创造。国际上对专利权保护客体的规定有三种情况:(1)多数国家仅把发明作为专利权保护的客体,专利是用来保护发明的,专利一般就是指发明专利;1883年巴黎公约列举八种工业产权保护的客体:1)专利 2)实用新型 3)工业品外观设计 (2)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均用专利权保护,但专利法仅仅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由专门的立法给予保护;(3)以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作为专利权保护的客体,由同一的专利法给予保护。专利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据此,我国专利法上专利权客体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属于技术类型的发明创造;外
18、观设计属于装饰类型的发明创造。一、发明(invention)1、发明的涵义(1)美国专利法第101条:可以获得专利的发明是指新颖而有用途的制法、机器、制造品、物质的组合,或任何新颖而有用途的改进。(2)日本专利法第2条: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作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创造。专利法第二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新的”是指该发明不属于现有技术;也不属于抵触申请所包含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指(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利用自然规律的技术特征的集合。2、发明的特征专利法意义上发明在本质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其特征主要有:(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个技术问题,它有一定
19、的技术内容,由若干技术特征所组成。所谓技术特征是指构成发明的一切具体技术内容。例如产品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元器件、部件、材料以及器具、设备、产品的形状、结构、尺寸和产品的成分、元素、含量等;方法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以及所涉的时间、温度、压力、流量、熔点、折光率等技术参数。(2)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必须与产业相关联。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方案)”是特指那些在工业产权方面得到承认、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方法或技术手段且能够在产业上进行应用的技术方案。如冰箱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何让食品保存更长的时间这样一个技术问题。拉链的发明最初是为了解决士兵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尽快穿好衣服这样一个具体技术问题。这些
20、技术(方案)都可以在产业上进行应用。(3)专利法所说的发明(技术方案)仅指利用自然规律、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方法或技术措施的技术解决方案。相反,那些没有利用自然规律,纯粹由人的智力而导出的法则、推理,如科学理论、数学方法、经济学的法则、智力活动的规则或方法(演奏、射击技术等)等,都非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技术方案)。3、发明的种类发明可分为两类: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1)产品发明:指以有形形式出现的、经过人工制造的各种新制品。包括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物品以及固体、液体、气体之类的物质。如机器、仪器、设备、装置、用具和各种物质等。这种发明可以是一种独立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产品的一个部件或附件。可分为:物
21、品发明,指人工制造的各种制品或用(产)品;物质发明,指以任何方法所获得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元素的合成物。包括化学物质(化合物)、食品、药品等;材料发明,包括合金、陶瓷、水泥、玻璃等。(2)方法发明,指把一个对象或某一物质改变为另一种对象或物质所利用的手段过程;或指为解决某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实施步骤。可分为:制造产品方法的发明,如机械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制造产品的方法,可以是制造的全过程,也可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过程。其它方法的发明,如通信方法、测试与计量方法、操作方法等。(3)用途发明:是对已知物品、方法或物质新的利用。产品的新用途可以归入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方法的新用
22、途则归入方法发明。如除草剂的发明。(4)改进发明:是指对现有产品或方法的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本质上仍属于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二、实用新型(utility model)1、实用新型的涵义专利法第二条: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与发明一样,实用新型也是利用自然规律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的特征(1)实用新型只保护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一切有关方法的发明都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2)实用新型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形状、构造,或者是二者的结合。(3)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水平要低于发明。这是发
23、明与实用新型之间的本质区别,实用新型俗称“小发明”。如折叠伞、开瓶器、折叠剪刀、推土机、机床等。3、实用新型的要素(1)产品的形状产品的形状是指产品所具有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确定的空间形状。形状可以是立体的,如六角形粉笔;也可以是平面的,如云形制图规。实用新型产品的形状主要不是装饰的外表,而应是能使产品在使用中具有特定的技术功能或技术效果的确定的形状,因此,那些无确定形状的产品,如气态、液态、粉末状、颗粒状的物质或材料,其形状不能作为实用新型产品的形状特征。如果产品形状只是一种装饰性的产品的外观设计,没有解决技术问题的,也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2)产品的构造产品的构造是指产品的内部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 专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9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