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可研报告.doc
《云南省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可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可研报告.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项目摘要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云南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云南省*县植保植检站单位地址:云南省红河州*县临安镇园艺巷2号联系电话:*单位法人:*建设地点:*县植保植检站(*县临安镇翰林街92号)1.2建设方案1.2.1建设规模改造实验室500,包括色谱仪室、标准溶液配制室、天平室、消化制样室等,建20立方米污水处理池一个及其供水供电配套设施。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56台套。1.2.2建设目标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使*县农产品和农业环境的检测手段得到完善和提高,掌握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检测站成
2、立后以现场快速检测、指导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为目的,重点承担所辖区域范围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检测工作,对农药、兽药等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快速检测、移动检测及对部分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的定量分析测定,为食品安全的生产、评价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帮助或指导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和承担地方标准的制定;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项目建成后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将从现在的年检1000项次左右提高到20000项次,基本满足我县及辐射线周边县份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求;年培训人员从不足10人次提高到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监测范围从现在的
3、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扩展到畜禽产品、水产品、投入品以及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监测。1.2.3主要建设内容土建工程:改造实验室500,包括色谱仪室、标准溶液配制室、天平室、消化制样室等,建20立方米污水处理池一个及其供水供电配套设施。仪器设备购置: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56台套。人员培训。1.2.4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2008年12月-2009年12月)2008年12月2009年2月,项目前期论证和报批、施工图设计工作2009年3月2009年8月,土建安装工程施工2009年7月2009年11月,设备采购及安装调试2009年12月,项目竣工验收1.
4、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共需投资400万元,拟申请中央财政投资320万元,地方配套80万元。资金使用安排为:土建安装工程66.39万元,仪器设备303.40万元,技术培训费6.00万元,工程其他费用9.00万元,预备费15.21万元。1.4组织管理与运行1.4.1组织管理项目由省州植保站及*县监察局,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及招投标制。建设单位按照技术标准、工程规模、质量和工期要求等组织施工。同时加强项目工程文件、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技术成果和经验,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一切
5、以高质量、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为准则。1.4.2项目建成后的运行项目建成后,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检测站进行管理,检测站在省、州植保植检站、*县农业局的领导和指导下,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非营利性的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单位后续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开支;县政府每年划拨财政预算资金12万元作为检测、实验用品、水电费用、仪器维修等运行经费。1.5效益分析1.5.1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增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生态环境等从“土地到市场”进行全过程监控检测的能力。促进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有利于各级
6、领导、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认识农产品品质竞争和品牌竞争的重要性,增强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的紧迫感;有利于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开展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有利于行政执法的准确和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与调控;从而推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生产安全农产品的主动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确保主要粮油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量和污染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合格率和优等品率,增强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云南创建“绿色经济强省”和早日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
7、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1.5.2经济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促进蔬菜、水果及畜产品等名、特、优农产品持续发展,增强品牌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达到20000项次的检测能力,增加了检测范围及检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为社会有效控制有害农产品的市场流入,降低了农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做有力保障。1.5.3生态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可以促进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全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等农用化学物质,降低
8、使用次数和数量,提高使用效能和安全性,减少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确保农产品生产的水体、耕地条件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需要;做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使我县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和谐发展。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2、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4、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5、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农市发
9、200617号)6、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意见(农市发200617号)7、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本条件(农业部农质字1991第7号)8、云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9、云南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见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自然概况*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东经10233181031142,北纬231242241032,面积3789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515米,最低230米,主要农耕区海拔1300-140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8.7,无霜期324天,降雨量80
10、0毫米,日照时数2301.8小时,土壤肥沃,是农作物的多宜区,多数温带、亚热带的作物品种都可以种植。2.1.2社会经济概况*县是云南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大县,2004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云南省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全县辖8镇6乡、141个村委会、1066个村民小组,140257户。居住有汉、彝、哈尼、傣、苗、回等16个民族,人口总数49.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6.1%,农业从业人员22.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人均有粮372公斤,耕地上报面积48.1万亩(土地详查面积103万亩,其中:
11、水田23万亩,旱地80万亩)。*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5.75万亩。云南省18个优势农产品中*有12个,是云南省主要优质稻、烤烟、蔬菜、水果、薯类生产基地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4万亩,总产16.15万吨,其中:水稻17.2万亩,总产8.8万吨,小麦9.03万亩,总产1.26万吨;玉米10.02万亩,总产3.35万吨,薯类7.23万亩,总产1.92万吨;杂粮豆类5.92万亩,总产1.29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97万亩,总产39.78万吨,其中:油料3.07万亩,总产0.41万吨,甘蔗5.5万亩,总产22万吨,烤烟9.1万亩,总产1.37万吨,蔬菜、瓜类14.3万亩,总产16万吨。水果种植
12、面积24.38万亩,总产18.16万吨,其中:柑橘16.2万亩, 总产13万吨; 优质酸石榴6.2万亩,总产5.25万吨;其它水果3.18万亩,产量1.96万吨。*县交通便利,公路网四通八达,红河州内两条高速公路过境*,距省会昆明基本上是高速公路,3小时车程。随着泛亚铁路的建成通车,*的农产品的外销将直接面向东南亚市场,市场前景广阔。2.1.3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出台了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渔业法等与农畜产品质量相关的专业法律,制定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十七届三中全会还把“加强农业
13、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写进了报告。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直接指导和促进了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也非常重视,在全县财力、物力和人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力支持县植保植检站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监管和监督。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产业发展的需要*县是一个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农业县。农业的发展兴旺,直接关系到全县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长期以来我县的农产品生产管理体
14、系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了部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从科研、技术推广、执法监督、检验检测等方面的现有体系已不适应我县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县大多农产品仍处于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农产品中存在有害物质、残留等质量安全隐患,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检测设备,不能及时发现和进行处理,因农产品中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残留超标而被退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必要的检测手段和能力,严重阻碍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降低了我县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的必要手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5、,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安全、营养、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将成为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不少城市纷纷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实行检测,对超标的农产品坚决取缔,不得入市交易。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今天,重金属、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已成为各贸易国之间重要的技术壁垒。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是适应国际贸易绿色技术壁垒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区位和气候优势,适应新形势、新挑战,整合有限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16、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剧烈的国际竞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优质优价成为农产品生产单位提高效益的必然途径。近年来发达国家以质量安全为由纷纷设置技术性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我县虽然有优越的区位和气候优势、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条件,农产品的生产虽具备一定的规模,且有明显的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潜力,但是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技术性壁垒的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往我县农产品量多价低的市场制胜法宝已失灵,影响了我县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
17、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农产品在参与全球化的市场贸易中必须以质取胜,才能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切实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对增强我县的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县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2市场监管的需要在当今农业生产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为了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业污染十分严重,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严峻现实。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检测分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对农产品和农业环境的检测,才能掌握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情况
18、,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检测分析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手段,食品的生产、评价、认证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检测技术和检验结果之上的。只有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完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才能实现对农产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推动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切实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当今一些不法商贩掺假造假的水平日新月异,2008年9月发生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掺假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精密的检测仪器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将很难发现一些掺假造假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
19、测站的建立,可有效地打击掺假造假的不法分子,规范和约束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2.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控制污染*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全县除城镇近郊及工矿企业附近外的大部分地区安全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受污染的土地面积较少,程度较轻。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求加大对城镇近郊及工矿企业附近安全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必需高度重视对目前具备安全农产品生产自然条件的地区的环境保护,避免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发生。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能够较好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进行监测和掌握,为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和调控提供准确的依据,才能制定出切实
20、可行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宣传及培训等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的开展,达到增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目的,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我县环境质量及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控制污染、治理污染、避免污染的必要手段,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支持。2.2.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经济的
21、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及应用,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市场、经济指标等以外,生产者的意识和素质也是主导因素,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明确规定:农药、兽药、重金属、致病性寄生虫及微生物、生物毒素等超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的将禁止进入市场销售。加上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增强,决定了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必然会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转变观念,增强学习应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适者生存是进化的必然结果,广大的农
22、产品生产者的目的就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章 供求分析及预测3.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现状我县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严格按照NY/T 448-2001标准和方法,采用RP-410型全自动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对残留在蔬菜中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检测,每月按照上级要求检测100个蔬菜样品,涉及叶菜类、果菜类、豆类、瓜类、根菜类约60多个蔬菜品种;目前我县这种检验检测手段同国内外同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相比较,在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有极大的差距。首先表现在仪器设备的种类上,目前国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多组分同时测定,如农药残留检测,美国FDA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种以
23、上农药,德国DFG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荷兰卫生部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00种农药。采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是气质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重金属的检测,多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或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其次表现在仪器的数量上,国内外检测机构同一种仪器有许多台件,能同时完成大量的检测工作,具有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能满足市场和进出口检测数量大、时间短的要求。第三表现在仪器设备的配置上,前处理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2供求分析*县目前年产水稻8.8万吨、小麦1.26万吨、玉米3.35万吨、薯类1.92万吨、杂粮豆类1.29万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农产品 质量 安全 检测 站可研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8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