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doc
《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 内 容 提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顾客满意成为了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我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可替代性越来越强、服务模式也日趋同一化,顾客的消费行为亦由感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在这样一个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激烈竞争中,单纯的产品策略、服务策略等营销手段无疑已经无法被顾客识别,而以“顾客为中心”,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顾客忠诚度、培养独特的品牌已经成为了轿车企业突围的唯一出路。 本文将对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回顾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轿车市场的特点和竞
2、争态势,阐述了顾客满意度的一般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其次,本文重点对中国轿车市场的客户满意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分析测评模型,定性研究了关于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和顾客认可度之间的关系,并以一汽-大众某品牌作为案例,定量分析了顾客满意度对于企业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适合一汽-大众该品牌的联系服务与销售的战略模型。结果显示,就经验分析来讲,我们可以肯定,顾客认可度、顾客忠诚度与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之间有正相关性。并且,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对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显著的影响。 在对我国轿车市场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假定顾客成本一定的前提下,
3、顾客认可度决定于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了顾客忠诚度,而顾客忠诚度是汽车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指标。因而,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汽车市场顾客满意度的提升策略。关键词:顾客满意度 顾客认可度 顾客忠诚度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1.1 中国轿车市场的发展.1 1.1.2 顾客满意度研究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3 1.2.1顾客满意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3 1.2.2国内外研究现状5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7 1.4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7 第二章 中国轿车市场和顾客满意度.9 2.1 中国轿车市场的特点9 2.2 顾客满意度的一般理论10 2.2.1顾客满意度的概念10 2
4、.2.2顾客满意度的常见模型.12 第三章 中国轿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分析测评模型18 3.1.分析测评模型.18 3.1.1 指标的选取18 3.1.2 构建模型.19 3.2 调研过程介绍.21 3.2.1 问卷调查样本数据21 3.2.2 调研结果分析.26 3.3 模型结果分析.30 3.3.1顾客认可度分析.30 3.3.2顾客满意度与企业指标关系分析30 第四章 汽车市场的顾客满意度提升策略.36 参考文献.39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致 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1.1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轿车市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思想意识的影响,认为小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
5、方式的产物,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展轿车工业。中国小轿车真正起步是八十年代。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1958年 5月,国产第一辆轿车,东风牌轿车试制成功(红旗轿车前身);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1983年2月,一汽生产汽车累计达到一百万辆;1984年1月15日,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 440多万辆,其中轿车产量突破 200万辆; 1958 年新中国研制出了第一辆轿车,但当时的轿车都是给国家领导人使用,从没想过轿车要进入寻常百姓家。直到改革开放敞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当丰田、日产、奔驰等各种进口汽车,在
6、公路上行驶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人才觉醒:在世界4000万辆汽车中,10亿之众大国的汽车产量只为世界的1%。而我们的汽车工业仍然只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章。小平同志提出拿来主义,就是改革开放,把外国的好的东西,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是中汽公司引进美国汽车公司技术,合资成立的,美国汽车公司是一个不大的公司,后来被克莱斯勒公司兼并。 1987年到1993年,人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能圆轿车梦,为此引发了高等学者之间的一次大辩论,发展家用轿车是有利还是有弊,是弊大
7、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次辩论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次解放,轿车再不是领导人的专利,老百姓开始想拥有自己的车了,但是当时的汽车工业处于一1个艰难时期,一个是刚刚起步,存在资金、技术、材料等各种困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时候老百姓的购买力还很低,与当时的车价不相配。当时最便宜的夏利车也要 10万多元,捷达也要十七、八万元,富康出厂价就十七、八万,与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差距太大,所以这个市场没有启动起来。桑塔纳、富康和捷达被称为中国轿车市场的“老三样”,市场上车型选择有限,这三款车一度垄断中国轿车市场达十年以上。 94年以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际大品牌,如丰田、本田、大众、雪铁龙、菲亚特?纷纷登陆中国,与
8、中国企业合资办厂,但是这个时期引进的车型、技术基本上都是国外淘汰或是即将淘汰的车型和技术,中国的轿车工业默默无闻。 进入 21世纪,国内汽车市场迅猛发展,新车推出频率之快、种类之多,令消费者眼花缭乱。汽车市场的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车型实现了国内与国际的同步上市。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二手车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说明我国的汽车市场日趋完善、成熟。今天的中国轿车市场业已规范,再不会出现1993年桑塔纳卖到27万那样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中国的轿车市场正吸引着全世界汽车人的目光,中国的轿车业正在踏上国际舞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轿车市场上分得一席之地。 1.1.2 顾客满意度研究 顾客满意度研
9、究是八十年代国外企业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革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并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德、法及日本都建立了自己的顾客满意度体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入的相对较晚,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还不成熟,同时经济形势的发展又迫切需要我们对顾客满意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顾客满意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据统计,企业每年要流失 10%?30%的顾客,平均每年要流失一半的顾客。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
10、,培养长期的顾客忠诚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据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500强企业”的跟踪调查,企业的顾客满意度指数同“经济增值”和“市场增值”呈明显的正比关系;企业的顾客满意度指数若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则5年后该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将提高11.33%。对企业而言: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将取代追求质量合格或服务达标成为企业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等单位调研: 2100个满意顾客会带来25个新顾客; 每收到一个顾客投诉;就意味着有20个顾客不满意; 获得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个满意顾客的5倍。 另外,Boulding等自1983年以来先后多次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说明了顾
11、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密切关系。Richard 则指出了由于顾客忠诚度和利润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增加顾客忠诚度则意味着企业将能够获得更多的赢利。Eugene和Fornell通过瑞典顾客满意指数(SCSB: Swed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的实践数据分析了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市场份额以及利润水平之间的关系,指出高的顾客满意度意味着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并且,通过与行业内其他企业顾客满意水平的横向比较,企业可以认清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识别主要的竞争者以及市场中存在的机遇和倾向,对顾客满意的测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导致顾客不满意的关键因素
12、。 国外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透彻,但在国内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基于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强服务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顾客满意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1.2.1.1 企业管理观念重心的转移体现了顾客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性 顾客满意度研究是伴随着企业管理观念重心的转移而产生的。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经营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如图1所示,从产值中心论向顾客满意中心论逐步发展,正是由于顾客满意中心论的出现,产生了顾客满意研究。产值 销售 利润 顾
13、客 顾客满意 中心论 中心论 中心论 中心论 中心论 图 1 企业经营管理发展阶段产值中心论 在早期,企业管理的中心是产值,企业管理就是产值管理,企业运行的全部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确定的产值。产值管理的基本条3件是卖方市场,市场的总趋势是供小于求。 销售中心论 随着现代大生产的出现,由于大多数产品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因此产值中心论受到严重挑战,代之而起的是销售中心。根据销售中心论的观点,企业管理的中心是销售额,为了提高销售额,企业内部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外部强化推销观念。然而质量竞争的结果使得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但实现利润却没增加甚至不断下降,这就违背了企业经营的宗旨,在这种背景,使得新管理观念的出
14、现成为必要。 利润中心论 为了走出销售中心论的误区,许多企业把经营中心由销售额转向了利润,以追求利润绝对值的增长为目标。于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又由市场转向了车间,管理的目标放在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成本管理。通过控制成本增加利润在初期非常见效,但成本作为一种企业资源的组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优化后,就接近于一个常量,是不可能无限制下降。因此,当企业发现对利润的渴求无法再从成本的压缩中获得时,就不得不又把目光转向了市场,转向了顾客。 顾客中心论 在初期,企业提出的顾客中心论实质上是利润中心论的一种演化形式,企业管理层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削减顾客的需求价值来维持其利润。企业所宣扬的“顾客第一”、“顾客至上”、“
15、服务顾客”等众多口号更多的是一种促销手段,是一种提升企业形象或竞争优势的砝码。然而这种短期的“促销”行为由于其实质上具有一定的误导性,甚至欺骗性,因此将不为顾客所接受,从而最终被抛弃,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满意中心论应运而生。 顾客满意中心论 顾客满意中心论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顾客的需求构成市场,而市场是企业获利的根本,同时,满意是需求运动的最佳状态,因此顾客的满意就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激烈竞争的需要而诞生其它管理模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等的成效不大,也促使顾客满意
16、中心论的出现。因为它们运行当中最大的倾向正是由于过度着眼于企业内部制造或组织管理而没有把市场的主体?顾客纳入管理当中。1.2.1.2 顾客满意研究的发展历程 顾客满意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哲学阶段 (1950 ? 1986) 20世纪50年代,随着营销观念的引入,“顾客导向”已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思路,顾客满意也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之一。在这一阶段,顾客满意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经营思想,而不是经营技术,它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策略体系,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为大量经4营理念的提出。如:IBM公司提出了“为职工利润、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
17、的“三原则”和“尊重个人、竭诚服务、一流主义”的三信条。 战略阶段 (1986 ? 1997) “顾客满意”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并以CS表示,始于1986年一位美国心理消费者学家的创造,同时,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开始以 CS理论为指导,首次发表了顾客对汽车满意程度排行榜。1989年瑞典建立了部分行业全国性的 CSI之后,CS战略又为日本丰田、日产、日立等公司导入。1991年 5月,美国营销学会召开第一届CS会议,讨论如何以CS应付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场变化。1996年,美国提出了ACSI,并为许多国家所认同。 管理阶段 (1997 - )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对顾客满意系统的分析、评价,来指导企业顾客
18、满意度管理体系的构建、调整、改进和重组。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顾客满意度研究往往是针对企业而言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企业,因此可把顾客满意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顾客管理系统(顾客)和内部顾客满意管理系统(企业)。在外部顾客满意管理系统方面,它主要包括围绕顾客满意度的顾客价值需求、顾客价值期望、顾客价值感知和顾客价值行为等。在内部顾客满意系统方面,它主要包括从企业的绩效出发,研究顾客满意的组织系统,如:决策系统、信息系统、产品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和服务系统等。 1.2.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研究顾客满意度开始时间比较早,所以其研究的领域较为广泛,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顾客的研究,顾客满意度模型的
19、研究,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方法的研究和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研究等方面。 70 年代之前,营销学界对顾客满意度没有系统的新型研究,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很少。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研究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欧里佛(Oliver)、欧尔森(Olson)和德芙(Dove),他们提出期望未确认模型,认为顾客的期望是衡量顾客满意程度的标准。当实际的绩效等于顾客的期望时,顾客满意;当实际绩效大于顾客的期望时,顾客非常满意;反之,顾客不满意。 80年代至90年代,尔内斯特(Ernest)、罗伯特(Robert)、特斯(Tse)和威尔顿(Wildon)等人从心理学、
20、管理学角度对期望未确认模型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补充,认为这一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只注意期望对满意度的影响,而忽略了对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需求的研究。 1991年,PZB组合(A.Parasuraman,Zeithaml ,V. and L .Berry)5提出了Adequate Service和Desired Service概念,GAPS MODEL模型,SERVQAUL 标准问卷。对服务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容忍区域”概念及其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5年,完罗尼卡(Veronical)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研究中的比较标准,斯得维克(Strandvik)提出了感知服
21、务质量中的“容忍区域”1996年,理查(Richard)等人提出了综合性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他们为顾客满意度产生于他获得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与预期与愿望的综合比较,顾客满意度不仅与产品或服务有关,还和他事先获得的信息有关。 90 年代中期,斯普林(Spreng)、麦青齐(Mackenzie)和奥尔沙夫斯基(Olshavsky)针对前人研究的缺点,提出了顾客满意新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当顾客把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绩效的感知与欲望和期望相比较时,就能决定满意度是否会产生。它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导入了欲望因素,分析顾客需要的层次和水平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出一个信息满意因素,要求企业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
22、时精确地传递信息,否则也会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形成。 90 年代后期,索德兰( Soderlund) ,安德森和休里文(Anderson,Sullivan),佛内尔(Fornell)等人对员工满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和企业利润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于国内开展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较晚,差不多到 1994年才陆续开始研究,所以国内在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不是太深入,主要集中在顾客满意度调查、国外模型的分析研究、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计算、CCSI 的组建等。 1994 年之前,国内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较少,所以这段时间基本没有什么研究成果。 1994年李蔚的著作超越 CI的 CS战略认为 CS战略是
23、CI战略的一种补充,是在CI战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书提出了CS的内容:理念满意(MS)、行为满意(BS)和视觉满意(VS)。 1996年由243家顾客满意企业发起的“顾客满意工程”,掀起了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对CS理论研究的热潮。 1998年,杨益民提出了关键矛盾法在 CSE中的应用,该方法根据对综合CSM的贡献率,用关键矛盾法找出关键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顾客对CSI满意程度。 1999 年张大亮、邢以群提出了矩阵分析法、该方法是根据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该类产品和服务属性的重视度指标和反映顾客要求满足程度的顾客满意度指标来构造二维矩阵,通过对二维矩阵的不同组合提供相应的企业经营改进策略和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轿车市场 顾客 满意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8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