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术后镇痛.ppt.ppt
《第十五章术后镇痛.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术后镇痛.ppt.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术后镇痛,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高元丽,手术后急性疼痛定义,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它表现 为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不愉快的经历。,目的:消除不良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病人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术后疼痛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在PubMed数据库中以主题词途径检索有关术后问题的文章共有59025篇,其中有22.76%讨论术后疼痛问题,有5.57%讨论术后镇痛的问题,术后疼痛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在全部讨论术后疼痛和术后镇痛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最近10年发表的,心血管系统,生理的影响,分类,心理影响,第一节 手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呼吸系统,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凝
2、血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其他影响,一、术后疼痛对生理的影响(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和皮质醇,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术后疼痛引起内源性物质释放,儿茶酚胺 醛固酮和皮质醇 抗利尿激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II 水钠潴留 心率加快 全身血管收缩 心肌耗氧增加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外周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至心肌缺血,(二)呼吸系统的影响,钠水潴留 血管外肺水 通气/血流比例失常 缺氧疼痛 肌张力 总肺顺应性 通气功能 CO2蓄积 术后疼痛 功能残气量,共同导致呼吸功能衰竭,三)术后疼痛对胃肠和泌尿系
3、统的影响,兴奋,交感神经,疼痛,胃肠道,抑制,临床表现:术后胃肠绞痛 恶心 呕吐 肠梗阻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尿潴留,增加相应并发症。,(四)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疼痛,对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或已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不利,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引起术后血栓形成及心脏或脑血管意外,血管手术部位血管床的血栓形成,*资料来源:,(五)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分解代谢的激素水平升高(ACTH、GH、高血糖素),合成代谢的激素水平降低(雄性激素、胰岛素)-水钠潴留,血糖、乳酸、酮体等增加,导致氧耗增加,高分解代谢和负氮平衡。手术应激和疼痛引起细胞因子、补体等增加,氧自由基激活-发热
4、、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等。儿茶酚胺释放使外周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加重疼痛引起-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恶性循环,(六)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内源性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术后抵抗力术后感染,网状内皮系统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淋巴细胞白细胞,(七)其他影响 疼痛使手术部位肌张力增加,不利于手术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可能影响机体恢复,同时疼痛使患者心理因素增加,加重疼痛的不利影响。,术后疼痛的演变:恶性循环,手术,急性疼痛,慢性疼痛,行为变化,神经学改变Neuronal changes,脊髓兴奋性增高Spinal cord hyperexcitability,上扬,二、术后镇痛的意义,减轻患者
5、手术后的痛苦,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硬膜外镇痛能够提高大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出院率。术后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术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尚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量。疼痛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自主呼吸的做功,减少了术后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在经心血管手术的患者,术后镇痛可避免高凝状态,减少术后身静脉栓塞。,第二节 术后镇痛的方法,镇痛药物,应根据病人、手术类型、疼痛程度及环境因素,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术后疼痛的全程用药治疗,按钟点给药,术后疼痛,时间,全程用药,持续性疼痛,一、阿片类药物常用给药方法,阿片类药物是治疗急性疼痛的最常
6、用、最有效法。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是指一种阿片类药物产生镇痛作用时的最小有效浓度,该浓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同病人MEAC值可相差25倍。,经皮肤给药,经口腔或鼻腔粘膜给药,阿片类药物的药理特性,1,2,3,4,阿片类药物最常用、最有效,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的镇痛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有镇静、抗焦虑作用,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一种阿片类药物产生镇痛作用时的最小有效浓度,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镇静,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组胺释放,瞳孔收缩,应监测呼吸频率、深度、模式和脉搏氧饱和度,必要时采用纳洛酮进行对抗,(一)肌内注射 是经典方法,按病人的体重计算给药剂量,由护士按医嘱进行肌肉内
7、注射,注射部位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局部的血流,但个体差异大、效果不确切。,(二)静脉镇痛 单次静脉注射后,起效迅速,是有效镇痛的最快捷径,但作用时间短,需反复给药。静脉连续滴朱可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可发生呼吸抑制,不常规用。,(三)病人自控镇痛 使用静脉或皮下PCA,镇痛效果满意且稳定,深受病人喜爱,但需要输注泵和专业培训,注意事项与静脉使用阿片类药物相同。,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10th World Congress on Pain,Aug.17-22,2002,San Diego,USA,PCA术后镇痛用药新动向,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减少副作用;扑热息痛&
8、NSAIDs,氯胺酮 1 mg+吗啡 1 mg for PCA or 氯胺酮 at 1-2 ug/kg/min,氯胺酮与吗啡合用;减轻痛觉过敏;hyperalgesia/allodynia,扑热息痛 1 g/4-6 h;双氯芬酸 50 mg/8 h;酮洛酸 10-30 mg/8 h布洛芬 400 mg/8h.,(四)经胃肠道给药 1.口服 口服阿片类药物适用于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和术后可以口服药物的病人。但抑制肠蠕动,效果差,中-重度疼痛病人不宜采用。,2.直肠给药 用于禁食期间镇痛,可避免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吸收好。,(六)经皮肤给药 芬太尼脂溶性高、镇痛效力强,不在皮肤内代谢的特点,适于皮
9、服贴剂。但可控性差。,(六)经口腔或鼻腔粘膜给药 吸收好可直接入血循环。避免胃肠道的降解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经口腔粘膜吸收的芬太尼制剂病人含服平均15分钟到镇痛所需MEAC.用于鼻腔给药的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是布托菲诺,主用于中至重度疼痛。芬太尼、咪唑达伦等也可。(七)其他 舌下含服阿片类药物。,二、椎管内镇痛,硬膜外镇痛对手术后疼痛是否有效?该技术是否安全?,椎管内注入麻醉性镇痛药,所需剂量小,可控性好,效果更确切,持续时间长,下床早,胃肠功能恢复快。常用方法:单次给药、连续输注、PCA,(一)阿片类药物,无论鞘内还是硬膜外腔注射阿片类药物,其作用机制都是通过弥散进入
10、蛛网膜下腔与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相结合发挥镇痛作用。,硬膜外腔:三种方式(1)脑脊液-脊髓以上大脑内阿片受体(2)全身吸收入血-脊髓以上大脑内阿片受体(3)弥散-脊髓背角罗氏胶质区,药物进入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后角区域的阿片受体,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结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激发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提高机体 痛阈,阿片类药物完成这些步骤的速度和弥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硬膜外腔脂肪或血液吸收)主要决定于它们的生化特性。可以说,阿片类药物的生化特性决定其在脊髓背角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其是否适合用于椎管内。,随着药物脂溶性的增加,其在椎管内的止痛起效速度加快,作用时间缩
11、短,同时其在脊髓局部作用减弱,血管吸收重新分布到脑的作用增强。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可激发内源性阿片肽释放;还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提高机体痛阈。,1.亲水性(吗啡):脊髓机制 椎管内应用吗啡是通过椎管机制产生镇痛效应,无论是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间隙给药均产生满意的镇痛效果,被称为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的“金标准”(TheGold-Standard)。容易弥散至脊髓背角,脊髓生物利用度高,易向头侧扩散(镇静、呼吸抑制),鞘内注射的镇痛强度及时间优于硬膜外腔,但并发症多,故硬膜外腔用药为多。椎管内应用吗啡可分单次和连续两种方法。单次硬膜外间隙给吗啡1-2mg 可产生1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五 术后 镇痛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