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安全工程4.ppt
《燃烧与爆炸安全工程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与爆炸安全工程4.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6年12月 杨 迎,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可燃气燃烧可燃气+助燃气混合方式有:预先混合(预混气体):如 边扩散边混合:如,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1、物理模型,压力P,温度T,密度,速度u,燃烧波,图4-1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气体如何运动?速度有多快?,(2)瑞利方程,(1)雨果尼特方程,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2、描述预混气状态方程,(2)瑞利方程,(1)雨果尼特方程,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2、描述预混气状态方程,(3)瑞利方程变形式,(4)声速
2、,(5)整理式,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2、描述预混气状态方程,马赫数M物理意义:,雨果尼特曲线瑞利直线,爆轰区,正常火焰传播区,爆轰: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正常火焰传播:主要依靠导热作用将火焰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未燃气,使之升温并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气中传播的现象。,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雨果尼特曲线瑞利直线,爆轰区,正常火焰传播区,特点:(1)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增大(2)燃烧后气体的密度增大(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雨果尼特曲线瑞利直线,爆轰区,
3、正常火焰传播区,特点:(1)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增大(2)燃烧后气体的密度增大(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特点:(1)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减小或接近不变(2)燃烧后气体的密度减小(3)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 定义 特点,定义:使一层一层的新鲜混气依次着火,也就是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引燃的地方向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我们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一)火焰前沿概念,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一)火焰前沿,已
4、燃区,未燃区,十分之几毫米百分之几毫米,第一节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1、物理模型,压力,温度,密度,速度,燃烧波,图4-1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气体如何运动?速度有多快?,已燃区,未燃区,x,x,预热区,化学反应区,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一)火焰前沿概念(二)火焰前沿的特点,1、火焰前沿可分为: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2、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三)火焰传播机理,1、热理论2、扩散理论,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马兰特简化分析,已燃区,未燃区,x,预热区,化学反应区,1、简化模型2、反应区
5、的温度分布3、热平衡方程,4、火焰传播速度,4、火焰传播速度,结论:对于二级反应,火焰的传播速度与压力无关。,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三、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一)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二)可燃气分子结构的影响(三)初始压力的影响(四)混气初始温度的影响(五)火焰温度的影响(六)惰性气体的影响(七)混气性质的影响,最佳比值时,Sl最快。可燃气与空气比值化学当量比,(一)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2802402001601208040,12010080604020,氢气浓度对Sl的影响,CO浓度对Sl的影响,Sl(cm/s),(二)可燃气分子结构的影响,饱和与不饱
6、和烃类的Sl随C原子数目变化关系,43210,1 2 3 4 5 6,炔烃烯烃烷烃,Sl max/(70cm/s),饱和烃:Sl与分子中C原子数无关,70cm/s;不饱和烃:Sl随C原子数增加下降,nC4后,Sl下降缓慢。nC8后,Sl不再下降。,(三)初始压力的影响,压力对Sl的影响,0.30.20.10-0.1-0.2-0.3,20 100 1000,n(Sl Pn),n2时,P增大,Sl增大;Sl100cm/s。,Sl(cm/s),(四)混气初始温度的影响,10 30 50 70 90,120010008006004002000,氢气-温度对Sl的影响,混气初温增大,Sl增大;,430
7、oC310 oC190 oC20 oC,Sl(cm/s),(五)火焰温度的影响,28020016012080400,12 16 20 24 28100,火焰温度对Sl的影响,120010008006004002000,Sl(cm/s),(六)惰性气体的影响,0 20 40 60 80 100,800600400200,Sl(cm/s),添加N2对Sl的影响,H2,CO,CH4,惰性气体加入量增大,Sl减小;,(七)混气性质的影响,混气性质主要参数:K,CP灭火剂: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热容,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三、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一)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
8、二)可燃气分子结构的影响(三)初始压力的影响(四)混气初始温度的影响(五)火焰温度的影响(六)惰性气体的影响(七)混气性质的影响,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 火焰前沿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马兰特简化分析 Sl的推导三、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七个影响因素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1、理想火焰面:,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1、理想火焰面:,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1、理想火焰面:,图4-14火焰几何性质,第二
9、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1、理想火焰面:,图4-14火焰几何性质,2、火焰传播速度:是火焰沿火焰面垂直方面的运动速度,用Sl 表示。,火焰传播速度,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1、理想火焰面:,图4-14火焰几何性质,2、火焰传播速度:是火焰沿火焰面垂直方面的运动速度,用Sl 表示。3、火焰余弦定理,Sl,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Sl,A,V,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A,V,Sl火焰传播速度,cm/s;A火焰表面积cm2;V混气容积流速
10、,cm3/s;,4、理想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Sl,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第二节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确定,Sli,5、实际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r=0.9R处Sli 接近真实的平均火焰传播速度,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者物质性质和成分发生根本变化)时,在瞬间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化学性爆炸:物质因为发生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物理性爆炸:物质因为状态或压力突变而引起的爆炸现象。核爆炸:物质因为原子核裂变或聚变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一、可燃气爆
11、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一)计算条件 1、爆炸过程等容、绝热;2、可燃气体符合化学计量比;3、爆炸燃烧完全;4、已知可燃气体的理化参数(二)计算公式,例题1:乙醚爆炸时的最高温度(1)燃烧反应方程式 C4H10O+6O2+22.6N2=4CO2+5H2O+22.6N2(2)乙醚的燃烧热2720855.2(kJ/kmol),水的汽化热43973.84(kJ/kmol)(3)燃烧产物升温热量 Q显=2720855.2-
12、4397.845=2500986(kJ)(4)燃烧产物中各组分升高1K所需热量 N2:22.6(20.08+0.00288t)=453.81+0.04249t H2O:5(16.74+0.00900t)=83.70+0.04500t CO2:4(37.66+0.00243t)=150.64+0.00972t 整理后得:(688.15+0.09721t)t,例题1:乙醚爆炸时的最高温度,(5)热量平衡(688.15+0.09721t)t=2500986(6)最高温度,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
13、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一)依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二)计算公式,例题2:乙醚爆炸时的最高压力,(1)燃烧反应方程式 C4H10O+6O2+22.6N2=4CO2+5H2O+22.6N2(2)计算 n1=29.6,n2=31.6,t1=0oC,t2=2645.6oC,11倍,书中表4-5,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一)平均升压速度 定义:
14、爆炸最大压力与初始压力之差除以所需时间。,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二)瞬时压力,例题3:某容器中装有甲烷和空气预混气,体积为9升,甲烷的体积浓度为9.5%,爆炸前初温T1=298K,初始压力P1=1atm,爆炸时温度T2=2300K,最大爆炸压力P2=8.0756105Pa,甲烷火焰传播速度为Sl=34.7cm/s,取热容比K=1.4,求甲烷爆炸时平均升压速度。,解:,(1)甲烷燃烧反应式为 CH4+2O2+7.5N2 CO2+2H2O+7.5N2(2)(3)(4),例题3:某容器中装有甲烷和空气预混气,体积为9升,甲烷的体积浓度为9.5%,爆炸前初温T1=298K,初始压力P1=1
15、atm,爆炸时温度T2=2300K,最大爆炸压力P2=8.0756105Pa,甲烷火焰传播速度为Sl=34.7cm/s,取热容比K=1.4,求甲烷爆炸时平均升压速度。,解:,其他可燃气的最大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见书117页 表4-7,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爆炸威力指数=,E=QvV,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
16、、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一)实验设备(二)测试参数 1、爆炸压力(Pm)2、爆炸最大压力(Pmax)3、升压速度 4、最大升压速度 5、爆炸指数Km 6、最大爆炸指数Kmax 7、扰动指数tv(点燃延迟)8、扰动指数Tu,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三、可燃气爆炸时升压速度的计算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六、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参数测定,第三节 可燃气体爆炸,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一、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概
17、念,爆炸极限定义: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爆炸下限定义:爆炸上限定义:,的最低浓度的最高浓度,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一、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概念二、爆炸极限的测定三、爆炸极限的计算四、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五、爆炸极限图六、爆炸极限的实用意义七、分解爆炸,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二、爆炸极限的测定,(一)通过1mol可燃气在燃烧反应中所需氧原子N计算(二)通过可燃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x0计算(三)通过燃烧热计算爆炸下限(四)多种可燃气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三、爆炸极限的计
18、算,单一可燃气,多组分可燃气,(一)通过1mol可燃气在燃烧反应中所需氧原子N计算,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三、爆炸极限的计算,计算步骤: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找出1mol可燃气对应的N值(氧原子数);3、代入公式计算。,(二)通过可燃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x0计算,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三、爆炸极限的计算,计算步骤: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计算x0,n是化学计量比中的氧分子数;3、代入公式计算(x0代百分号前面的数值)。,计算步骤:1、已知一种可燃气的爆炸极限;2、根据等式求另一种。,(三)通过燃烧热计算爆炸下限,三、爆炸极限的计算,(一)通过1mol可燃气在燃烧
19、反应中所需氧原子N计算(二)通过可燃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x0计算(三)通过燃烧热计算爆炸下限(四)多种可燃气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第四节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三、爆炸极限的计算,单一可燃气,多组分可燃气,(四)多种可燃气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莱-夏特尔公式,同理证x上,推导,(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莱-夏特尔公式,仍然用,惰气,惰气,惰气,爆炸极限不再是单一气体的爆炸极限,而是惰气与可燃气组合后对应的爆炸极限,查图4-2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燃烧 爆炸 安全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