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26.ppt
《【精品】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2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26.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河北师范大学重点课程制作人唐国增授课人唐国增,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这部分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在这里,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分为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研究资本积累的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资本积累,既是资本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资本退出历史舞台积累历史动力的过程,资本积累的这种两重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本篇有五章: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
2、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这部分理论研究的主题: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关于资本本质和殖民地的理论,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1.研究资本积累的假定条件1.1.假定资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的。而资本的流通过程要到第二卷中去研究。(P651)1.2.假定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所有者和所有的剩余价值分赃者的总代表。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
3、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剩余价值的这些转化形式在第三卷里才能研究。(P651652),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1.3.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不去研究资本家怎样具体的实现商品的价值过程。(P652)2.简单再生产与资本积累2.1.再生产概念2.1.1.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的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
4、。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P653),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2.1.2.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具备生产条件就是具备再生产条件。要具备生产条件,就要补偿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大部分是不适合个人消费的。(P653)2.1.3.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某个人之所以扮演资本家的经济角色,只是因为他的货币不断地执行资本的
5、职能。(P653),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2.2.简单再生产概念剩余价值“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P654)2.3.研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虽然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这种单纯的重复或连续,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说,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P654)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孤立的过程的虚假特征有三个:可变资本是资本家自己提供的,因此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全部资本都是资本家提供的;工人的个人消费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经济无
6、关。但是,只要不是孤立考察生产过程,而是查考再生产过程,这些虚假的特征就会消失。,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2.3.1.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都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工人的劳动力向发挥作用,然后才得到支付。“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劳动力发挥了作用,把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以后,才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既生产了我们暂时只看作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即可变资本,而后者是在它以工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之前生产的,只有当他不断地再生产这种基金的时候,他才被雇用。”(P654)工人今天的劳动或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
7、的。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P654)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是指资本家支付货币工资给工人所造成的好像这个货币是资本家提供的这样的虚假感觉。,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劳动基金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始终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可变资本不过是工人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基金或劳动基金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表现形式;这种基金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始终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基金所以不断以工人劳动的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只是因为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以资本
8、的形式离开工人。但是劳动基金的这种表现形式丝毫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家把工人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头脑狭隘不能区别表现形式和它所表现的东西,他们无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今天,劳动基金在地球上也只是例外地表现为资本的形式。”(P655656),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2.3.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剩余价值量乘以一定数量的周期数。假定这里的周期数是年。那么就有下式:C=mn.马克思举例:“如果1 000镑资本周期地(例如每年)创造剩余价值200镑,而这些剩余价值每年又都被消费掉,那就很
9、清楚,同一过程重复5年以后,所消费的剩余价值量=5200,也就是等于原预付资本价值1 000镑。”(P657),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也能看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化身。“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上的化身。”(P657658)“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的单纯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
10、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P658),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工人生产剩余价值就是再生产同自己相异化的经济权利。“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他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P659)2.3.3.研究简单再生产可以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个人消费的社会性质工人的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果:工人的消费有两种类型和两种结果。“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本身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产品。这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
11、把购买他的劳动力而支付给他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可见,工人的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在前一种消费下,工人起资本动力的作用,属于资本家;在后一种消费下,他属于自己,在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前一种消费的结果是资本家的生存,后一种消费的结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P659),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孤立的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似乎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马克思指出:“在考察工作日等等时,有些场合已经表明: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个人消费变成生产过程的纯粹附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给自己添加生活资料,是为了维持自己劳动力的运转,正像给蒸汽机添煤加水
12、,给机轮上油一样。在这里,他的消费资料只是一种生产资料的消费资料,他的个人消费是直接生产的消费。但是,这表现为一种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无谓消耗。”(P659660),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如果不是孤立的看,而是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的本质是为资本家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只要我们考察的不是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不是孤立的商品生产过程,而是在社会范围内不断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情况就不同了。当资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时,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总资本。他一举两得。他不仅从他由工人那里取得的东西中,而且
13、从他给工人的东西中获取利益。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资本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这种消费是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即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P660),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工人个人消费的生产属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资本家及其思想家即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为了使工人阶级永久化而必需的,也就是为了使资本消费劳动力而实际必需消费的那部分工人个人消费,才是生产消费。除此以外,工人为
14、了自己享受而消费的一切都是非生产消费。如果资本积累引起工资的提高,从而引起工人消费资料的增加,但资本并没有消费更多的劳动力,那么追加资本就会非生产地消费掉。实际上,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这种消费仅仅是再生产贫困的个人;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他人财富的力量。”工人的个人消费仅仅是再生产贫困的个人,因此,也就是仅仅生产出来供资本家剥削的人身材料。正因为这样,所以满足资本剥削需要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才是资本家和他们的经济学认为是生产性的个人消费,否则就不是。,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2.3.4.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财富的再
15、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再生产。资本家用一根看不见的绳索让工人隶属资本。“从社会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甚至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一定限度内,也不过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不过,这个过程关心的是,它不让这些有自我意识的生产工具在它不断使他们的劳动产品从他们这一极移到资本那一极时跑掉。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的独立性这种假象是由雇主的经常更换以及契约的法律拟制来保持的。”(P661662
16、)“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P666),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财富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P666667)在这里,马克思有一个注释20。这个注释告诉我们,他这里的观点在1847年就提出来了:“资本以雇佣劳动
17、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一个棉纺织厂的工人是不是只生产棉织品呢?不是,他生产资本。他生产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通过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载于(新莱茵报)1849年4月7日第266号)用这个标题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是1847年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406就这个题目发表的演说的一部分;文章的登载由于二月革命而中断。”(参见P667),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3.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资本积累3.1.资本积累的概念:“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8、叫作资本积累。”(P668)“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P670)3.2.资本积累的本质:积累就是资本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再生产。(这句话在1975年版中第637页上是:“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我认为原版的表述更好的表述了资本积累的本质。唐国增)简单再生产的循环改变了,按照西斯蒙第的说法,变成螺旋形了。(P671)就是用资本生产资本,(P672)用剩余价值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3.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3.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
19、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P674)在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是自己商品的所有权人,平等协商,等价交换。此时,商品所有权规律支配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3.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通过资本所有权对剩余价值占有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建立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基础上的。“每一次交易始终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甚至可以假定这种交易是按劳动力的实际价值进行的”(P673)“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像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地,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P674)“交换规律只要求彼此出让
20、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这一规律甚至从来就要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并且同它们的消费毫无关系,因为消费只是在买卖结束和完成以后才开始的。”(P675),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商品所有权规律发展成自己的对立物,劳动力的所有权丧失了对自己劳动成果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表现为最初活动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因为,第一,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21、;第二,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额。这样一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只是使它神秘化的形式。”(P673)剩余价值随着产品属于资本家而属于资本家了。“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是完完全全符合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的。尽管这样,这种转化仍然有以下的结果:1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2这一产品的价值除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外,还包含剩余价值,后者要工人耗费劳动,而不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但它却成为资本家的合法财产;3工人保持了自己的劳动力,只要找到买者就可以重新出卖。”(P6
22、75),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从这时起,商品生产才普遍化,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只有从这时起每一个产品才一开始就是为卖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说雇佣劳动的介入使商品生产变得不纯,那就等于说,商品生产要保持纯粹性,它就不该发展。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
23、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P677678),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3.4.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3.4.1.马克思对亚.斯密等人关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劳动力价值的观点的批判。3.4.1.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劳动力的价值亚.斯密认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转化为工人的消费基金。“古典经济学强调指出,积累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而不由非生产工人消费,这一点是对的;但它的错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亚.斯密使人们形成一种流行的看法,把积累仅仅
24、看成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或者说,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仅仅看成剩余价值转变为劳动力。”(P680)李嘉图重复亚.斯密的关于资本全部由生产工人消费的观点。他说:“必须懂得,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都是要消费掉的,但究竟由再生产另一个价值的人消费,还是由不再生产另一个价值的人消费,这中间有难以想象的区别。我们说收入节约下来加入资本,我们的意思是,加入资本的那部分收入,是由生产工人消费的,而不是由非生产工人消费的。”(转引自P680)李嘉图和一切以后的经济学家追随亚斯密。他们一再重复地说:“加入资本的那部分收入,是由生产工人消费的”(P680),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
25、,3.4.1.2马克思批判亚.斯密等人关于积累的剩余价值都由生产工人消费的观点。指出错误:指出他们的观点“大错特错了”。(P680)这是因为:“根据这种看法,所有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都要成为可变资本了。其实,剩余价值和原预付价值一样,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被资本家消费了。它通过自己的职能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同时,购买劳动力所付出的货币,转化为不是由生产劳动而是由生产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P681),第四部分: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理论关于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分析原因:亚.斯密在论证逻辑上的存在错误。“亚.斯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第四 部分 资本积累 资本 扩张 理论 2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