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概说.ppt
《教育见习概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见习概说.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见习专题,见习动员大会,教育见习,一、什么是教育见习?二、为什么要教育见习?三、怎么样进行教育见习?,一、什么是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途径,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见习主要是通过教学观摩进行“自我教育”,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教学特点、课堂师生间互动、教师角色等方面设置一系列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思问题。,二、为什么要教育见习?通过见习,使师范生进一步认识基础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教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深入理解并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在思想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
2、面都得到全面锻炼,为毕业教育实习打下良好基础。见习以体验式、调研式方法为主,以参与式方法为辅,到中小学见习一周多。逐步熟悉小学教育,有目的深入观察中小学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师范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要求,使学生对开设的教学法(教学论)课程的意义深刻的认识。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有机会亲临教学现场,亲历教学过程。,沐浴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之中,师范生可亲眼目睹师生的交流方式,切身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实地吸收教学营养,积累感性知识,从而掌握常规教学程序,了解教学改革情况及教师的素质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程序、班级管理的内容及
3、班主任的能力要求,了解相关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该校的教学改革任务和进展情况,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调查研究的能力,为后续的教材教法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奠定基础。,三、怎么样进行教育见习?见习的具体要求:(一)教学见习 1见习期间听课不少于20节(在小学见习的不限本专业的课)。听课要遵守纪律,留心听讲,认真记录。要对所听的每一节课作出评价意见,听课记录见习结束要交教育学老师,作为该学科作业成绩。教育学老师评定成绩后把听课记录送回各系。(附:听课记录写作技巧、高州师范学院见实习听课记录表),附:听课记录写作技巧,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1.教学实录包括:
4、(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4)学生活动情况。(5)教学效果。教学实录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种记实。2.教学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3)课堂结构设计;,(4)教学方法的选择;(5)教学手段的运用;(6)教学基本功;(7)教学思想;(8)其他。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的形式:一种是间评,把师
5、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种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二、进入听课现场,记录听课重点 三、课堂听课评价 课堂听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述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依据,要体现这节课的“质”,为了突出重点,一
6、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选择比较有意义的、典型性的方面作点评。评价还要从建议的角度,指出可供选择的改进做法。写好听课记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记时间分配 在听课过程中,对各部分的教学步骤分别占用多长时间要做好记录,因为通过时间记录可以判定该课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二、记语言评价 讲解语言是否规范、条理、生动、形象,有无明显的口误,课堂即时评价是否及时到位,能否调动学习、练习积极性,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三、记师生活动 教师如何参与教学活动,有效解决课堂偶发事件,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能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发挥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见习 概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