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人生礼仪民俗.ppt
《第七讲 人生礼仪民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人生礼仪民俗.ppt(2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又简称个人生活礼仪。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民俗。即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诞生习俗(诞生、成年礼仪)、婚姻习俗、寿庆习俗、丧葬习俗人生仪礼的全过程是按人年龄的增长过程显示的,通常以“岁”为单位计算,几乎每岁都有一定的仪礼。,主讲内容,一、诞生习俗(成年礼仪)二、婚嫁习俗三、寿庆习俗四、丧葬习俗,一、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
2、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一)求子,已婚妇女未孕前,民间有种种期盼怀孕的字的习俗最普遍的是向神灵求子。民间主管生育的神灵包括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泰山上的碧霞元君祠里就有送子娘娘的塑像。在民间比较普遍。,蓬莱阁,子孙殿,送子娘娘,麒麟送子,民间相信麒麟主司送子,不育妇女多拜之,挂其图,祈求吉祥、多子,南京在正月初八这一天,送麒麟送子灯到女婿家。男方把灯烧了,并以烧后留下的灰烬形状来预测妇女生子的性别,“尖者生男,团者生女,是其兆也”。,女名祈男,通过为女儿起名,如“招弟”、“来弟”等。女名祈男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符号魔力的信仰。,(二)孕期习俗,1.孕妇有种种
3、禁忌,例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其中有些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孕妇吃了可能会有害,有些则是无稽之谈。吃螃蟹会导致胎横难产,妇人良方“食螃蟹,令子横生”吃兔肉会导致孩子三瓣嘴,博物志:“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忌吃生姜,生儿六指。张仲景:“妊妇食姜,令子余指。”忌吃驴肉、马肉。“食驴马肉,令子延月”。禁止吃干鲤鱼。千金方“妊娠食干鲤鱼,令子多疮。”,2.孕期馈赠,各地有很多催生习俗,在产期将近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因催生礼品需用单挑去,有的地方叫做“催生担”。杭州旧时送催生礼时要携带一具笙,吹着进门,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有的还要加筷子十双
4、,取快生快养之吉兆。,孕妇避忌,民间视孕妇为不吉之人,称其为“双身人”、“四眼人”。要求人们对其回避。也要求孕妇本人避忌一些事物和场所。比如忌孕妇参加红白喜事,忌随便去别人家串门,忌参加一些工艺性较强的生产劳动。侗族孕妇不能站在砍柴人面前,俗信那样会产下破相的婴儿。,(三)庆贺生子,在封建社会由于家族制度,所以重男轻女的观念很深。诗经小雅中记道:“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璋,是美玉,代表富贵尊荣,这是对男孩的祝愿;生了女孩,“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婴儿的包被),载弄之瓦”,瓦,是纺锤,代表心灵手巧,这是对女孩的希望。,又如礼记载生了男孩,“设弧于门左”,左为“天道所尊”;“弧”是木弓
5、,用以象征男子之阳刚;生了女孩,“设帨(shu,佩巾)于门右”,右为“地道所尊”,以此作为男女出生标记。“帨”是佩巾,是女子日常用的物件,用它标志女子的阴柔。,洗三,洗三。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给出生三天的婴儿洗浴,谓之“洗三”。洗三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洗三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边洗边祝辞,以驱灾避瘟。添盆(金银锞子、硬币、喜果)边添边唱,边洗边唱,有套固定的祝词。添清水“长流水,聪明灵俐”;添枣儿、桂
6、元、栗子之类的喜果“早儿立子(“枣”、“栗”的谐音),连生贵子(“桂”谐音);桂元,桂元,连中三元。”“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罢,把孩子捆好,用一棵大葱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灵俐。”后把葱扔在房顶上(聪明绝顶之意)洗三有两种意义:一是清除秽气,二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前途光明。,满月,满月这天要为婴儿举行有众多亲友参加的庆贺仪式,仪式比较郑重。往往亲戚前来送礼,礼物多是小儿所用之物,陕西民谣“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旧时北京则讲究“姨家的布,姑家的活”,即小孩姨家出布料,小孩姑家负责缝制。,
7、去胎发,满月时,要庄重的为小孩第一次剃头,俗称去胎发,要由舅舅主持。旧时,认为胎发“受之于父母”,是吉祥之物,所以剃下的头发不能随便处置。有的人家将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小孩的枕头上,有的搓成圆形,并缠以彩线,挂在床头,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户外走动和起乳名,满月时,还要抱孩子出户外走动走动,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外界事物,开眼界,长见识。旧俗还要为婴儿起乳名。通常取吉字做名,如贵儿、小龙、祥儿等,但在民间更多的取贱名,如小狗子、小牛、锁柱、狗剩等。,百岁,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
8、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zu)。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一百日后,名为百禄,请客与满月时同。”,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周岁“抓周”,周岁可以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在周
9、岁这一天,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抓周仪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古代称之为“晬”(zu)盘。又称试儿、试晬、拈(nin)周、期场、试周。亲戚朋友前来道贺,给孩子送些衣帽,其中较具文化特质的礼物是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小孩穿了虎头鞋可以避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舆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云”。,唐宋,这种习俗更为盛行,叫“试晬”。直到清代乃至近代,才有了抓周、试周之称。抓周主要是来测试孩子的前途,如抓到书就是读书的,找到算盘就
10、是经商的,抓到印就是做官的。,红楼梦中贾宝玉抓了胭脂,于是贾政预测宝玉将来必是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不再像以前般疼爱。同治帝先抓了书,后有抓了弧矢(弓和箭),最后抓了笔,咸丰大喜认为同治将来必文治武功,成就大业。,抓周测验属于占卜一类,本不可靠,但作为一种仪式或娱乐方式反映出家长和长辈人望子成龙的心情。,成年礼,成年礼,又称“成人礼”、“成丁礼”。礼记中这样解释成年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礼,先秦时期男性到20岁时,要举行“冠礼”,标志他成为成年人,可以享有一定的权力例如择偶婚配,
11、有资格参与祭祀、充当家族的继承人等,也有服兵役、担任朝廷官职和承担家族的事务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f)头、衣衫、革带、鞋靴等。,加冠三次,冠礼中加冠要分三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戴上。第一次加的冠是用黑麻布做成,叫做“缁z布冠”,表示拥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第二次用的冠是几块白鹿皮拼接成的(军帽),叫做“皮弁bin”,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保疆卫国;第三次是用百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颜色红中带黑,称作“爵弁”(礼帽),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在加冠的同时,还必须穿上与之相配的
12、上衣、下裳包括腰带、蔽膝、鞋子和饰物。所以三次加冠后,都要更换不同的衣裳服饰。,命“字”,三加之后,受礼者需拜见母亲。然后要命“字”。此后,名用于自称,除了君主、父祖长辈,其他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其字,这即是所谓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明朝直到满清入关强令中国人移风易俗,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笄礼,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未许嫁则20行笄礼)。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后世,一般女子结婚时才为其举行笄礼。明代时,笄礼废弃,
13、但仍有影响。在民间,通常笄礼与婚礼相合并。,“上头”,女子出嫁时的上妆被称为“上头”。一般请年轻全福的妇女为其梳成年发髻,梳妆“上头”。,“开脸”,这种“上头”及与之相似的“开脸”,实际上都有标志女子成年的意思。,少数民族的成年礼,染齿是傣族是少女的成人礼。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染齿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再点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块或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齿,连染数日,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之色。,花腰傣,染黑齿的习俗还普遍的保留着。,“绣面”,黎族妇女的“绣面”。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
14、图案才能入殓。,村寨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兄妹两人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黎族文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划于面部两颊的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划于臂上的铜线纹图案称为“财富”图案等等。,纹身和绣脚,纹身和绣脚是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礼,指在身上、腿上刺纹。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男性以纹身为荣,身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很难得到女性爱慕,只能孤独终生。文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彝
15、族少女的“换裙礼”,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
16、有的地方是杀小猪,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圈,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辫,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二、婚嫁习俗,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一)婚姻制度:杂婚、血缘/(非血缘)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二)婚姻仪礼:三书六礼(三)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婚(四)婚姻观念(五)离婚,(一)婚姻制度,从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婚姻制度不断演化,从原始群的乱婚和血缘群婚,进化为氏族社会的非血缘群婚和对偶婚,又进而固定为文明社会
17、的一夫一妻制。,杂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婚姻制度。马克思曾评论说,“最古的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在这里只有母权能起某种作用。”这说明了杂婚的特征。,在人类社会初期,婚姻制度没有任何规范性,所谓的 婚姻 只是一种简单的两性结合,尚未形成家庭,两性关系极不稳定,互相之间也不具有较多的社会义务。,吕氏春秋曾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上也曾说:“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匹配之合,兽出群居,以力相征。”,在学术界内,有些学者就否认人类曾存在过杂婚制度;也有的学者认为,虽存在过杂婚,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使诸如
18、父辈与女儿辈、母辈与子辈之间的性行为得到限制。所以,杂婚作为一种婚姻制度,在民俗学上更多的是一种推断。,血缘群婚,血缘婚,是原始社会中同一群体内同辈男女之间的婚姻。这种婚姻关系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不同辈分的男女杂婚关系,无论从伦理还从生理的角度看,都是人类婚姻制度的一个进步。,这种婚姻的典型特点是:兄弟与其姐妹之间互为共夫或共妻;子女集体共有;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具有母系社会的传统,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时期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兄妹婚姻的神话与传说。唐代李冗独异志中记载了伏羲与女娲兄妹婚配的神话;纳西族创世纪中也有类似婚姻的记载(纳西英雄 从忍利恩)。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天神宙斯
19、与赫拉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伏羲与女娲汉代,这些兄妹婚姻的神话,在文献及众多民族中的流传,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兄弟姐妹的血缘婚配是相当普遍的历史现象。,族外群婚,族外群婚是继血缘群婚之后,较为进步的一种婚姻制度。族外群婚排斥了兄弟姐妹之间相互通婚的血缘婚姻,使婚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集团间进行。,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这一婚姻制度进行了探讨。他在研究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时,发现共妻的兄弟之间或共夫的姐妹之间,互称为“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因此,族外群婚又通称为“普那路亚婚”。,春秋的左传曾经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fn,不繁,不育
20、;不健康、先天不足)。周代礼制也强调同姓婚姻有导致“灭姓”的危险。可见,古人也较早的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害处。正是基于这些观念,血缘婚姻才逐渐向族外婚发展过渡。,族外群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一步,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人类的生身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偶婚,对偶婚是在族外群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婚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每一个男子或女子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或者是主要的配偶。,但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牢固的结合。一个男子除去主要配偶外,还与其他非血亲的女性保持性关系;同样,一个女子除去主要配偶外,还与其他非血亲的男性保持性关系。因此,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子女还不能确定其父,世系只能按照母系计
21、算。,“阿注”婚,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就属于对偶婚的一种。(又称阿夏婚,“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沪沽湖摩梭人(属于蒙古族)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阿注”是朋友的意思,是男女在同居之后的相互称呼。通常,女子在家招夫,男子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阿注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的男阿注已成为女性较为长期的丈夫。男女双方成为“阿注”关系后,并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只保持同居的关系。,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又称“个体婚制“,它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结成稳定夫妻关系的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发展而来,是在父权及父权观念产生之后形成的。它是
22、在总结了人类以往婚姻制度所作的选择,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二)婚姻仪礼,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三书”“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六礼,“六礼”形成于周代。根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当时的婚礼需经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成为古代婚礼的模式,
23、甚至对当前婚俗仪式也有影响。,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zh),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问名,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
24、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吉凶,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纳吉(又称过文定),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
25、键。,纳征,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征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币所指的财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后来才逐渐发展成聘金。,请期,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乞日”的。仪礼士昏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古俗用雁,现代多用红笺写迎娶日期时辰,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此阶段在现代礼仪从简,往往早在送聘礼时便把请期手续办完,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亲迎(或迎亲),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讲 人生礼仪民俗 第七 人生 礼仪 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