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青铜器.ppt.ppt
《第四讲青铜器.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青铜器.ppt.ppt(2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铜器,1 青铜及其及其青铜时代2 青铜器的类别3 青铜器纹饰4 青铜器赏析 a.夏朝时期的青铜器 b.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c.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d.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在很长时期冶铜技术发展很慢,日常生活中仍以石器、陶器为主。青铜是和红铜相比较而言的。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青铜是铜、锡合金(也有加铅的),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青铜熔点降低(仅为800左右)、硬度增强、质地细腻延伸性极好可以拉成很细的丝(仅次于金、银)。吕氏春秋别类篇说:“金柔,锡柔。和两柔则刚。“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
2、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著特征。,青铜及其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尽管它的成长与发展缓慢,但其鼎(dng)盛时期是其他古老民族所没有的。如果说西方奴隶社会文明可以在希腊大理石雕刻上体现出来的话,那么,东方奴隶社会的文明则集中在青铜器上。“青铜时代“这一概念是丹麦学者汤姆森首次提出的,指以青铜为武器的时代。中国的青铜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源头。中国的青铜艺术向前可推至7000年以前的半坡时期(在临潼发现有原始铜片)至夏代(公元前21世纪)青铜容器出现,战国以后青铜时代基本结束。李约瑟博士说:“没有一个欧洲人能
3、铸造出象中国古代青铜器这样的东西。“青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代青铜器种类很多,宋代的考古图大概以器为类聚,以用途为标准,把器物分成若干大类,然后在大类内再分细目。博古图开始注意器物在器形上的区别。,青铜器的类别,目前对青铜器的一般分类法是按照铜器的用途来划分的,基本上可划分成以下几大类: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与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以上分类是参考中外各家的分类法,其中有所改定,如铜镜在铜器种的数量很大,时代延续得也非常长,故单列成一类。不易归类的器物统归杂器。,青铜食器:主要器种有鼎(dng)、鬲(l力)、甗(yn)、簋(gu)、簠(f
4、u甫)、盨(xu须)、敦、豆、匕。1鼎(dng):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一)青铜食器,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为柱足方鼎和为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点头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
5、种器物。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2鬲(l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g)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休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yu断足)刑奴隶守门的形象。,西周 师趛鬲(l力),春秋 召伯鬲,3甗(音yn演):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
6、甑,置食物;下部为鬲(l力),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铜甗(yn)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l力)铸成一件,圆形,侈口(口沿向外撇),有两直耳(或称立耳,耳直立口沿之上)。春秋战国的甗、甑(zng)、鬲(l力)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可同时蒸两种食物。,春秋早期 四蛇饰甗(yn),商 青铜甗(yn),西周 青铜甗(yn),4簋(音gul鬼):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具。相当于当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梁等。铜簋,最早见于商代。西周时,簋和鼎(
7、dng)配合使用,成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簋多以偶数出现,并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制度。据文献记载: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琱(“雕”的异体字)生簋(gu)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存美国。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此簋(gu)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铭文记载的情况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所以琱生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
8、要的史料价值。,簋(gu)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商周社会,簋与鼎等器物一样,都有标志奴隶主身分高低的作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常以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西周 攸簋(gu),5簠(fu甫):古代食器,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文献说:“方曰簠,圆曰簋(gu),盛黍、稷、稻、粱器“(周礼舍人郑玄注)。,用来盛黍(sh)、稷、稻、梁等。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
9、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簠(fu甫)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ch),器变深。,6盨(xu须):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西周白敢畀盨,西周 应伯盨,7敦(音du对):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 人形足敦,战国 镶嵌几何纹敦敦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
10、,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8豆(dou 音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春秋时期 青铜方豆,春秋时期 豆,春秋晚期 镶嵌狩猎纹豆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
11、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9匕(b):古代捐取食物的匙。,战国 银镂空匕,战国早期云纹金盏和漏匕,(二)青铜酒器,青铜酒器:主要包括爵、角、斝(ji)、觯(zh)、兕(s)觥(gng)、尊、鸟兽尊、卣(yu)、盉(h)、方彝(y)、勺、罍(li)、酒樽、壶。,1爵(音ju决):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
12、柱离流折较远。,西周中期 鸟纹爵,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鸟纹爵是西周中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径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宽流,帽形长柱,圆鋬,中腰微收,下承三宽形刀状足。流、腹均饰凤纹,高冠长尾,造型舒展不拘。以鸟纹作为装饰的爵遗存较少。,在商周时代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中,青铜爵造型坚挺稳健,立柱朝天,刀足插地,前流后尾,伸展飞翘,以其独特的风格傲立同侪,可算是青铜器群体中最具动态美的杰作。爵是青铜器中的大类,为斟酒器,其形状通常是有一个深腹,前有倾注酒的槽形流
13、,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流和爵相连处有一对立柱,腹侧有可执,下有锥形足。商周时代用爵数量的消长,与时人饮酒风气密切相关。史载商人好群饮,尤以晚商为烈。到了西周,青铜爵急剧减少,这应与周人以殷为鉴,实行酒禁有关。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10世纪青铜爵自身发展的800年漫长岁月中,不管是用来祭神还是醉人,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嗜酒成风的社会现象。,爵的各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不同的演化:(商代早中期)盛行扁体分段平底爵,底部的三锥足无法使器物产 生稳定感,形状不够成熟。(商代晚期)除少量扁体的平底爵外,开始盛行杯形体的圜底或折底 爵,也有杯形的平底爵,杯体有直筒形和上小下宽的,杯 体
14、的长短也有不同规格。此时的青铜爵一变早期质薄轻简 的风格,形制厚重,花纹华丽,体圆流宽,且长度缩短,流与器口相连处的柱由钉状的雏形变为立柱,而且有后移 的倾向,尾部则较前加长。三足呈较粗的锥形,支撑方式 多呈不同程度的斜角。此时还出现了少量的单柱爵,所谓 单柱,是两柱接合成一柱跨立于流槽之上。此外,还出现 了方爵。整个商代晚期,青铜爵始终是非常盛行的。(西周早期)青铜爵基本延续晚商遗制,但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出现了退 化的迹象,其特点是杯体趋向缩小,孔仅能容一指,有的甚 至连一指都通不过,失去了的实用意义。流更缩短,但流口 反而增高,造型设计显得不甚和谐。双柱的位置再向后移,有的呈斜立状,三足为
15、宽刀形,作垂直式支撑,刀足的前端 外翘。(西周中期以后)三足的青铜爵大体上退出了礼器的行列。,有关青铜爵的问题:青铜爵上那一对形若蘑菇或伞形的立柱究竟作什么作用?从来未见文献记载,因此各种臆测甚多。近年来据专家考证,青铜爵的立柱其实很简单,因古代的酒是用粮食酿造,酒中必然伴留有不少酒渣;另外,祭祀祖先须用酒(香酒),所谓酒,就是在酒中掺和郁金捣碎的香汁,香汁有捣烂的渣滓,必须用网状或丝囊形物把酒澄滤干净,方能“用献用酌”。主柱就是为了系缚缩酒囊袋使其固定而设的。甲骨文中爵字的形态就是酒杯中有装郁金过滤物的形象。2.青铜爵的用途是什么?过去一般习惯地认为爵是饮酒器,事实上爵是斟注酒的酒具,因为爵
16、的容量小,古代又都是低度酒,照现代人饮酒的习俗,爵不过一二口的容量,显然不宜于连续饮用;再说青铜爵的槽形流既狭且高,并有一些浅的弧度,也不宜于饮用,故流的作用看来只能用于倾注酒浆。,2角(jiao 音角)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zh),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g),三升曰觯(zh),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g)、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
17、g)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商后期 青铜角,晨肇宁角是西周早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8厘米,1986年8月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县浉河港乡浉河滩,现藏于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棱锥足,兽首鋬,两翼有扉棱。盖顶有半环钮和扉棱。盖、腹饰雷纹衬底的兽面纹,鋬饰兽面纹,足外饰蕉叶蝉纹。该角构思巧妙,美观庄重,无论在造型上或是纹饰上,与同时期同类器物相比,都堪称佼佼者。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西周早期 晨肇宁角,3斝(音ji甲)
18、:斝(ji)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l力);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商代 方斝,青铜方斝,商代晚期 凤柱斝(ji),凤柱斝(ji)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ji)是其中最为精美的。该斝侈(ch)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
19、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这种分段式的斝(ji),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ji)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4觯(音zh):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
20、、圈足觯,形状像觚(g),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zh)。,5兕觥(音s gng 四公):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七月:“称彼兕觥”。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有的觥人附有酌酒用的勺。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gng)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龙纹觥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后端宽阔平
21、齐。龙首双目凸起,两角上指,张口露齿,形象狰狞。龙首后的脊部有盖,盖正中有菌状钮,龙的躯体置于器盖上,左右蜿蜒,尾部卷曲,与器浑然一体。下设长方形矮圈足,纵向两侧各一缺口。腹两侧镂雕爬行的鼍和举首、吐舌、扬尾的龙,其间点缀鱼状动物和虺(hu)。此器造型奇异,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鼍纹似扬子鳄,在青铜器纹饰中也极为罕见。,商代晚期 青铜觥(gng)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gng)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6尊(zun 音尊)尊或作共名
22、,或作专名。铜器铭文常将“尊”、“彝(y)”二字联用,这时尊是礼器的共名。了有将此种器形称为樽的,用来盛酒或温酒。宋朝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尊。尊形似觚(g)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7鸟兽尊: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似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主要有鸟尊、象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们是另一种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商 象尊,西周 驹形尊,象尊,西周 鸭形尊,齐国 牺尊,8卣(you 音有)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uchang音巨唱)一卣(yu)”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yu)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
23、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 鸱鸮(chi xiao 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文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早期。盛酒器。高27.5厘米,口径10.7厘米。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七号墓出土,现藏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扁圆体、斜肩、高提梁,主纹高浮雕,上饰夔纹,折角立雕两牛首,两端立雕磊羊首,盖钮小兽相背,盖面饰卷角饕餮纹,盖绷和颈部饰顾首夔纹,中加小兽首。整体呈示卓越的铸造技术,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精品。,西周早期 伯各卣(yu),西周神面卣(yu
24、),商 古父己卣(yu),古父己卣(yu)高332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53厘米。器和盖各铸铭文“亚古作父己彝(y)“六字,是贵族古氏为其父己所铸祭器。人们面对这件古父己卣(yu)时,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那一前一后两对突出体外的水牛尖角,动挺飞翘,强悍有力。这个浮雕的大牛头双耳耸起,眼珠及鼻子进行了艺术夸张,巨睛凝视,张口露齿,面相肃穆威严,富有神秘感,具有超乎浮雕而趋向立体雕塑的艺术效果。这件青铜卣(yu)有插入式盖(与一般器盖纳入颈内的不同),盖上也饰一前一后两个高浮雕牛头。一般饰大牛角的兽面纹,体躯都较简单,有的甚至有首无身,成了没有体躯的怪物,目的是为了突出兽面。这种简略的突出器表
25、的高浮雕装饰,正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特有的纹饰。古父己卣(yu)器腹两边配置有可活动的提梁,提梁饰龙纹,两端是兽头,颈及圈足各饰分体龙纹,通体纹饰极为精湛,与整体造型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古父己卣(yu)造型厚重庄严,纹饰瑰丽雄奇,是周初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以酒器为大宗,周初承袭殷制,酒器亦不在少数,且品类十分繁多,用来盛放香酒的容器卣(yu)即是其中之一。卣的形式主要有扁圆体和圆体二种,筒形体卣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古父己卣就属于后者,存世不多。卣(yu)这类形式的器没有自铭,其器名是宋人所定,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经传中常见有君王颁赐功臣“一卣“的记载,“是一种用黑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讲 青铜器.ppt 第四 青铜器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