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史官文化.ppt
《《》与史官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史官文化.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春秋与史官文化,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因掌管天文术数而成为中国文化学术之宗;在春秋末年王道衰微之际,孔子从史学角度作春秋明王道,从而使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战国史官参与了战国士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士林价值观。我国最早书籍,以史官文化作为产生的土壤;又随着史官文化在西周繁荣而走向繁荣。由史官文化产生的官书制度,铸就了先秦书籍的全部特征,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特征。可以说,没有史官文化,就没有最早书籍;不了解史官文化,就不能完全了解先秦书籍。,史官文化概念提出,由范文澜先生提出,他在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关于学分南北的观点影响下,分别以史和巫概括南北文化的特征。中国通史简编:“黄炎族
2、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黄炎族与一部分苗黎族混合成华族,巫史两种文化并存,互相影响也互相斗争。”又说:“史重人事,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楚辞是巫官文化的最高表现。其特点在于想象力非常丰富,为史官文化的诗三百篇所不能及。战国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可见范先生所说的史官文化实际上指北方文化,这可以说是一种泛史官文化观。这种泛史官文化以崇尚实际,重视人事为其基本特征。本文所说的史官文化并非从北方文化特征角度来认识史官文化,而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阐释史官文化。,史官文化,所谓史官文化是指从上古三代到秦汉时期以史官阶层为主体创造出来的文化,也指借助于史学
3、阐发的思想文化观念。史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中国人写史、读史、重史的传统。为君王者重视一个朝代在历史中的地位,君王希望自己是一个贤明的圣主,有追求的个人则把青史留名作为最高追求,史于是有了终极裁判的意味。于是在君王死后的谥号上往往一个字就盖棺论定了。对于国家于民族有大功的臣子也赐号追封,以示褒奖。,中国史官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官修,史官都是政府的重要官员,“这一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面貌为中国古代史学所独有。最早的古希腊史事的编写者为民间诗人,古埃及文献的记录者是祭司。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从一发始便在史学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冯天瑜、周积明著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第
4、324页。)由此可证: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政治文化。,史官的起源,史通外篇史官建置:“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又云:“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刘知几认为史官初建于黄帝,虽于史无证,但从周代体制之发达、史官文化之丰富来看,史官起源甚早,而且周代以前必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由于史料的缺乏,完整地描述史官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是不可能的。,“史”字构形,“史”字的构形问题,是研究史官起源的重要方面。然而迄今为止尚无定说。许慎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将“史”字解释为“记事者”,这
5、一点是符合汉代实际的。例如,司马迁所著史记,最早就被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后来简称为史记,也就是史官所记的意思。,但是,许慎解释“史”字构形中的那个“中”字,认为意指公正,则颇有问题。因为公正体现的是一种观念,不可能用手去握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中正,无形之物,德,非可手持。”中华书局,1959年,第263页。,“中”为薄书,自清至现代,不断有学者对许慎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江永。他认为,这个“史”字所从之“中”,应是指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故诸言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薄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持中。又者
6、右手,以手持薄书也。”江永周礼疑义举要秋官,“中”为简册,清末学者吴大徵则认为“中”是指史官记事时所用的简册:“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吴大徵说文古籀补)罗振玉根据甲骨文字形的特征进一步论证“中”是简册:“中象册形,史事等字从之,非中正字。”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第423页。,此外,马叙伦、谢彦华等人则认为“史”字所从之“中”是笔的象形。参见胡厚宜殷代的史为武官说引,载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2月。沈刚伯说“史”认为,“史”字所从之“中”为笔与简册两物的合写:“以手持中之中乃象笔与简之形”,“史为载笔执简之人,换句话说就是写字的人”。载杜
7、维运、黄进兴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一册。,“中”为器皿,清以来,除将“中”释为书写工具以来,还有学者将“中”释为用以盛装物品的器皿。如阮元,他认为,史所持之“中”应是在射礼中用来盛“算”(古代用以计算的一种条行筹策)的一种桶形器具:“中,射礼所用以实算者,以手执之,奉中之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5,射礼,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
8、唱娱宾,宴毕而后射。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中”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皮树中”(皮树是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如驴)和虎中。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王国维在阮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中”不仅盛装射礼中用以“舍获”的筹算,而且也盛装用语书写的“简册”及各种薄书,因此“中”也就成了简册与薄书的代名词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59年,第266267页。,以上释“史”,其出发点都是以“史”为说文所说的“记事者”。虽然不
9、失为一种途径,但其中显然有较大的缺陷。因为使用简册或刀笔一类的书写工具进行记事的活动,是比较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一定就是初造“史”字时史职人员的主要职事。事实上,从先秦文献及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来看,先秦时期史官的职责十分广泛,远非只是记事一职。除记事以为,举其大者,则有观象授时、卜筮占梦,典礼作相、策命布令,甚至领兵作战、会盟合约等。因此,如果要从史官的执掌来探索“史”的造字本义,仅仅从记事一职出发,显然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史官的职责,史官职守,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10、”在我国,最迟自商代开始,已有了“史官”的设置,甲骨文中所见之“贞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史官在王的左右,掌管祭祀和记事等。西周、东周亦皆置史官,“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周代的史官制度已经较为完备。周代史官的职守包括文职、馆职、礼职、“天”职、史职。,文职包括:文秘:策命(书写、宣布册命文书)、会盟(将其过程及重要内容记录在案)、律法(登录狱辞文书、宣读刑书)、聘使(书写聘使文书、宣读聘使礼单、在出使过程中负责向使团宣布、申明誓命文书、记录朝聘过程和礼品交换);参谋咨询:周代史官负有为周王、诸侯、群臣提供咨询服务的职责;文字管理:对文字进行统一。,馆职包括档案管理(档案分类、保存)、文献
11、典藏(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户籍管理(保存原始户籍档案、保管国家户籍总簿的副本、选择族嗣、管理氏姓)。礼职:周代史官所掌礼仪,计有祭、丧、觐、射、军、燕、冠、籍等多种。“天”职:从事多种与早期宗教及巫术相关工作,包括巫术、占筮、祭祷、制历颁朔。,史职:包括监察和史记两个方面。所谓监察,即周代史官负有监察君王、群臣及百姓之职,其主要内容就是记事编史。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周代史官行使监察的手段与方式有秉笔记录、献古今善败(史官掌文献典藏,遂得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总结出各种教训,并得以监督、约束君王及大臣的行为)、叙百官职事监察群臣
12、(监察百官的政绩、管理官员的编制)、以礼监察(史官既掌礼,遂也负担了根据礼制的规定监察普通人言行的职守)史官行使监察之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史官记事监察,甚至不受最高统治者的约束,而是“君举必书”。顺则书其顺,逆则书其逆。在他们秉笔记录,行使监察之权的时候,无论谁都不得不接受其如椽大笔的最终审判。因为“天子无戏言”,成王便不能不封叔虞于唐;因为“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身为正卿的赵盾便不能不以弑君之名存于春秋之中。在权臣肆虐、危机四伏的春秋时代,史官仍能以血肉之躯维护着其监察权力的独立与完整。,史记:周代史官行使监察之职,主要通过其记事编史来完成。史官们记录君臣的言行、王朝及诸侯国发生的重大
13、事件、历史上的成败经验及教训。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为太子开列的各种教材中,有春秋、世、语及故志等。其中有“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劝戒其心”,又有“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史官记事编史的原则是秉笔直书,形式则包括记言与记事两种。至迟到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记事,已经形成了相互赴告的惯例。因此重大事件往往各国史官都有记录。但诸侯不告则不书。鲁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入主晋国,春秋经文不书此事,左传解释云:“不书,不告入也。”杨伯峻注:“晋文不告入,故鲁史不书。”,春秋与“春秋笔法”,上古三代时期文化与政治合而为一,帝王不仅是政治而且也是学术的领袖,由此而实现政治统一、道术统一、教化统一
14、。早期史官文化即是这种王道政治的产物,它代表了当时官学的学术成就。西周以后王道文化传统衰微,春秋霸主相继执盟坛牛耳,他们的着眼点在政治而不在文化。孔子在春秋末年的出现是中国史官文化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按照战国秦汉人的说法,孔子在王道衰微的历史条件下作春秋明王道,划然与当时的霸主统治分道扬镳。“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从表面上看,孔子的春秋与晋国的乘以及楚国的梼杌没有什么区别,都讲的是齐桓、晋文一类的春秋历史事件,都是以史书形式出现。实际上,春秋与乘
15、、梼杌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孔子所“窃取”的“义”。按照儒家后学的说法,孔子在春秋中寄寓了许多微言大义。由于害怕受到政治迫害,所以这些微言大义没有写出来,而是由孔子口头传授给弟子,再由弟子口口相传。后人将这些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概括为“春秋笔法”。,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方法。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是最早言及“春秋笔法”的文字,也道出了“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李洲良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16、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微而显,“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凌之类是也。”疏曰:“辞微而义显”。春秋成公十四年:“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叔孙氏是氏族名,因侨如奉君命出使,为了尊重君命,故侨如前冠以“叔孙”称谓,即叔孙侨如(奉君命)前往齐国迎亲。下文称侨如,而不称叔孙侨如,是因为侨如迎接夫人归来,为了尊重夫人,所以只称侨如。称谓不同,尊重的对象就不一样。,春秋僖公十九年:“梁亡。以自亡为文,非取者之罪,所以恶梁”。不说秦国灭掉梁国,而是指责梁君虐待百姓,民不堪命,四散而逃,实梁军自取灭亡。左传僖公十九年:“梁亡。不
17、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宫沟,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春秋僖公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杞国受到他国威胁,齐桓公不能救,率领诸侯在缘陵筑城,把杞国迁到缘陵。桓公不能率诸侯救杞,是缺点,所以不记修城之人。以上三例意在说明春秋“微而显”,即用词不多而含义明显的书例。,志而晦,“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疏曰:“志,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春秋桓公二年:“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传例曰“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其意言会必有主,二人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官 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