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教案.ppt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教案.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民,族,民,俗,“唱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提到壮族,人们自然被壮族歌仙刘三姐那优美动人的歌声所陶醉。,壮族民俗,八桂春暖山歌飞:壮族,1.人口: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18万人)。2.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1.人口: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18万人)。2.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3.语言文字: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
2、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牛魂节”:“四月八”,以祭祀牛神为主要内容。,“四月糍粑节暨牛魂节”壮族民谚有“四月八,吃腊萨”之说,四月初八那天人们都要到山上去采各种野树叶和糯米一起磨成米粉后做成糍粑,据说吃后能防治百病。四月初八也是“牛魂节”,“牛魂节”是“牛王”的生日,“牛魂节”一到就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还要用自酿的甜酒和五色糯米饭喂牛。牛儿沐浴
3、时还要敲鼓以助兴,到午间还要举行敬牛仪式。在酒桌边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唱敬牛歌,喂五色饭,最后全家还要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按习俗这天绝对不能打牛,如果打了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不利。,壮族民俗,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牛魂节”:“四月八”,以祭祀牛神为主要内容。“蚂拐节”:祭祀蛙神。,壮族图腾神-蛙神(雷神的儿子),壮族民俗,“蚂拐节”:祭祀蛙神。,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牛魂节”:“四月八”,以祭祀牛神为主要内容。“蚂拐节”:祭祀蛙神。“稻魂节”:
4、祈求水稻丰收。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神位。“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十五”祭祀祖先故人和天公地母。,壮族民俗,布洛陀一壮族创世神、始祖神,“七月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是壮族传统的民间节日。那天家家户户要祭祀祖先,有的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先酹酒三巡,等祭罢祖先后才能合家团坐共进节日晚餐。天黑以后人们还要携带炮竹、香烛和纸钱等出外找块僻静的平地用石灰撒一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放些鞭炮,恭送祖先上回转“阴曹地府”,现在这种祭奠形式已作为一种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壮族民俗,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5、。(1)宗教:(2)民族文化:左江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代文化艺术精华。,壮族民俗,左江花山崖壁画,壮族古代崖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左江两岸,及附近的高山峭壁上,已发现183处,绵延200多公里,颜色多为灰黄色,画面大部分朝南或基本上朝南。著名的宁明县花山崖壁画一处画面长达200多米,高40余米,规模最大,人像最多,大约有1300人。人像大的高3米多,小的约有30厘米,都是赤身裸体,姿态生动,有双手上举,两脚叉开做欢呼状的男人,也有翩翩起舞的妇女;有铜鼓铜锣,也有兽类。整个画面构思严谨,线条粗犷,形象朴素。绘制年代较古,对研究壮族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壮族民俗,壮族文化左
6、江岩壁画,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2)民族文化:左江花山崖壁画;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鱼纹铜鼓,铜鼓 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壮族民俗,
7、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2)民族文化:左江花山崖壁画;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圩”节,在壮族久负盛名。,壮族民俗,“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农历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三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
8、组起码有歌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2人以上,多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无歌师,歌手亦编亦唱,身兼二职。各地对歌的程序大同小异,常见的有游歌、相见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盘答歌、离别歌。,壮族民俗,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歌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三月三对歌,壮族民俗,“三月三歌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
9、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竹杆舞、打扁担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壮族民俗,抛绣球是壮族青年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一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象征生长、生育、
10、兴旺、平安。绣球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绣球是壮族男女的定情信物,抛绣球的方法也各有特色。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将绣球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再抛回来。绣球撞开了双方的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创造了条件,是一件十分有效的传情工具。,三月三竹杆舞,三月三打扁担,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2)民族文化:左江花山崖壁画;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三月三歌节”;壮锦享有盛誉: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 绚丽和结实耐用著称。,传
11、说壮锦是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的。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传统的图案有几何图案、水波纹、云纹、花草纹及动物图象。壮族人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此,十件壮锦九件凤,壮锦上的凤各个鲜活生动,别具特色。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壮锦与湘绣、蜀锦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壮族民俗,壮锦,桌旗,壁挂,桌旗,壁挂,壮族民俗,一、壮族简介,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宗教:(2)民族文化:左江花山崖壁画;素有“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民族 民俗 壮族 文化 简介 教学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