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ppt
《核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1,大气颗粒物(PM10)中核素的gama谱,2,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南华大学空气污染来源反轨迹图,3,地球上空的大气简介:人为产生的气载污染物一般都排入边界层中。污染物质释入大气后将随风的运动向下风向输运,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形成的浓度梯度导致其在水平和铅直方向上扩散,空气流场的切变则导致污染物的弥散。,4,输运过程中放射性核素将逐渐衰变,其子体逐渐积累。雨雪的清洗湿沉积;粒径较大(20m)的固体颗粒沉降;气溶胶与地面附着物碰撞干沉积;风的作用沉积物悬浮二次污染。,5,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对人直接造成外照射;人吸入污染的空气内照射;沉积
2、到地面上的污染物 沉积造成的地面污染 外照射;沉积导致的农作物污染经食物链内照射。,6,4.1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7,(一)大气的恒定组分 大气的恒定组分是指大气中的O2、N2和稀有气体。在近地层大气中这些气体组分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的,它们约占大气总量的99.97%。(二)大气的可变组分 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2%-0.04%。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4.1.1 大气的化学组成,(三)大气的不定组分 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是大气
3、中的不定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8,9,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水 汽,固体杂质,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干洁空气,O3,N2,O2,CO2,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10,大气圈结构,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环境空气的成分。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14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
4、层、中间层、暖层和逸散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11,4.1.2 大气中的一般化学过程 在一些射线的作用下,大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化学反应。各层的化学反应不近一致。这些射线是太阳辐射、宇宙射线、X射线及闪电引起的放电效应。平流层:热层的主要光反应:,12,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N2和 O2,它们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而引起光致离解,产生氮原子和氧原子,这些原子非常活跃,在不同的气流层中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等可引起大气组分电离,这主要发生在60km以上的大气层,生成一些自由基。这些离子也可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大气层中另一类重要化学反应是由大气中的污染物
5、质造成的,如酸雨、氮氧化物和烃类等。,13,中间层主要的光化学反应有:平流层主要反应有:对流层有:,14,4.1.3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可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光化学反应和同位素交换反应;气溶胶的形成和吸附现象;云雾、雨滴对放射性物质的溶解、吸收等。,15,放射性气溶胶的形成:液态或固态放射性核素大部分被大气溶胶捕集形成气溶胶。大气气溶胶主要包括微尘、有机碳化物微粒和液态的雾。核爆炸放射性核素进入对流层顶部温度降低放射性气溶胶 环境污染。氡溢出衰变子体(钋、铅、铋等)大气气溶胶环境污染。核设施、核事故放出的铷、碘、铯、钼、氚、碳等它们中的放射性核素形成气
6、溶胶对环境污染。,16,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迁移、扩散过程中,因其化学活性或大气中其它物质的化学活性而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其中与O2和CO2的反应是大气中最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如Sr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以生成SrCO3,T2可以氧化成T2O等。,17,此外,大气中发生的化学过程与大气吸收太阳能辐射引起的大气光化学过程有密切关系。大气中的某些放射性气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也可直接发生光化学反应。主要是因为自由基的生成。同位素交换反应:,18,4.2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运和弥散4.2.1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和风场1、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1)干绝热递减率 不含水分的干空气团随机运动而绝热上升
7、时,其膨胀、位置升高其内能降低、温度下 降;反之,温度升高。干空气团每绝热升降100m而导致其身温度变化率的负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rd表示,其理论值为:0.98K/100m1.0K/100m。未饱和湿空气上升时,其温度下降率将小于1.0K/100m。,19,2)大气的气温层结 大气边界层气温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称为气温层结,其特征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一般取单位高差(100m)上气温变化速率为负值。因此,当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时,r0,反之,则小于0,表示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20,大气边界层中气温层结有四种典型情况: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递减,且其递减率大于干绝热递减率r rd时,为正常分
8、布层结或超绝热递减层结;r rd时,为中性层结;r0时,为逆温层结;r=0时,等温层结。由不同的气温层结而产生不同的烟羽形状。,21,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22,逆 温,逆温不利于扩散,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包括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等。,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产生逆温现象;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逆温消失。,下午,日落前1小时,黎明,日出后,上午10点左右,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23,3)气温的垂直变化与大气稳定度性的关系,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发生变化,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与大气
9、稳定性关系密切,同时影响受污染的空气被较洁净的空气混合而冲释其污染浓度的作用。,24,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波浪型(不稳)锥型(中性or弱稳)扇型(逆温)爬升型(下稳,上不稳)漫烟型(上逆、下不稳),25,大气稳定度和烟羽行为,26,逆温对扩散的影响,27,2、大气边界层的风场1)作用于大气的水平力 大气水平方向存在着气压差,就存在水平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导致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球的转动使之与大气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而造成旋转效应,产生地球的偏转力(科里奥利力),其存在与风伴生,其方向与实际风向垂直;近地层空气运动还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作曲线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其
10、方向与实际风方向垂直。2)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 在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忽略,但在大气边界层中,气压梯度力G,科氏力D及摩擦力F三者处于同一数量级,三者的合力构成风场。,28,4.2.2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扩散的要素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湍流是导致烟羽扩散的主要原因:扩散速率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湍流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湍流?)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有点象分子的热运动)或者说湍流是大气的无规则运动。(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风速的脉动和风向的摆动)起因与两种形式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
11、匀及地面粗糙度,29,湍流扩散理论简介,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1.梯度输送理论 德国科学家菲克,在185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扩散”的著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提出了梯度扩散理论。他把这个理论表述为:“假定食盐在其溶剂中的扩散定律与在导体中发生的热扩散相同,是十分自然的。”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然而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
12、情况修正。,30,湍流扩散理论简介,2.湍流统计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假定:流体中的微粒与连续流体一样,呈连续运动,微粒在进行传输和扩散时,不发生化学和生物学反应;微粒的大小和质量不计,并将微粒运动看作是相对于一定空间发生的。如图表示从污染源释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的情况。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稳定的。从原点释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如果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31,由湍流引起的扩散,32,3.相似扩散理论,湍流扩散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湍流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湍涡所构成,大湍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环境监测 评价 放射性 物质 大气 中的 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