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工业催化剂的制备设计.ppt
《第5章工业催化剂的制备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工业催化剂的制备设计.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催化剂工程导论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工业催化剂设计概述,催化剂设计:是指为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创制最佳催化剂的战略性策划催化剂设计的目的:a)借助催化剂的功能以控制化学反应;b)避免催化剂开发盲目性,提高筛选速度.发展历史:1968年 D.A.Dowden 首次提出催化剂设计的构想 1968年 米田幸夫(Yukio Yuneda)提出数值的触媒学 1980年 D.L.Trimm,Design of Industrial Catalysts,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专著出版 1984年 金性勇等译,工业催化剂的
2、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7年 Hegedus 论述了催化剂设计的进展与前景 1991年 黄仲涛等,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1994年 E.R.Becker 编著催化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论文集,工业催化剂设计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关联,表面科学:吸附、脱附、表面分析、晶面结构模型 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学:载体、助催化剂 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均相络合催化剂、金属离子配位原理、催化循环、簇状物化学 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表面现象物化分析 分析测试化学:催化剂物化性能表征技术、原料和产品分析技术 工业催化化学:传质、传热、反应器设计、过程经济评价、工程放大技术,催化剂设计的科学方法,力争从科学理论
3、入手,用科学知识设计催化剂的模型 对指定的反应,或者需要制造的某种产品,应对如何选用催化剂的实际知识进行逻辑分析;这种设计出来的催化剂应具备较佳的催化性能和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催化剂设计本身不需要引用新的催化概念和新的催化理论,所需要的只是对已有的概念和有效实验数据进行新的思考,需要收集和研究已有的文献,需要对催化剂各组分的功能和作用的模型认识。,催化剂设计的科学方法,总体性考虑 热力学分析 反应的可行性、最大平衡 产率、最佳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参数 温度、压力、原料配比等 副反应 包括目的产物的分解等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设备材质、爆炸范围 腐蚀问题等 经济性考虑 催化剂的经济性 催化反应的经
4、济性,二、催化剂设计的一般程序,英国科学家D.A.Dowden:首次提出催化剂设计的构想后,日本学者米田幸夫教授将非均相催化剂的化学特性数值(酸碱性、氧化能力的强度分布),反应基质的分子物性(热力学数据、量子化学的反应性指数等)进行线性关联;又把催化剂的变量挑选出结构上的钝性、敏感性与反应速度、选择性数值进行关联,以预测催化剂的制造与筛选。,催化剂设计的框图程序,图1 催化剂设计框图(Dowden提出)图2 Trimm的催化剂总体设计程序 图3 催化剂主要成分的设计(米田幸夫建议),图 1.,经 济 技 术 评 价,写出反应过程,定出催化剂类别从可能的表面相互作用描绘出反应过程,从化学观点出发
5、选择主要组分:A:活性模型 B:吸附热 C:化学吸附络合物 D:几何构型 E:结晶理论,选 择 次 要 组 分,经 验 法,机 械 模 仿 法,最 佳 结 构 选 择,载 体,催 化 剂 组 分,物 理 性 能,各种要求是否矛盾?最 优 化,反 应 器 选 择,设 想 1:从廉价原料出发制成所需产品 2:明确政府的环保规定 3:能否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TRIMM 提出的催化剂总体设计程序,图 2.,图 3.,三、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与催化剂设计,定义:反应机理,主要是指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活性中心或集团作用而后生成产物分子的真实历程和步骤,特别是在接近实际操作条件下的催化反应的真实步骤,包括其细节
6、。,非匀相化学反应的机理,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改组的化学过程之外,还包含了相关的物理吸附、吸附分子与催化剂集团作用形成活化分子吸附、活化吸附分子间的作用、中间产物的形成和转化、产物分子的脱附、再吸附或进一步转化等过程。,若能充分了解反应机理以及它和外界条件的关系,尤其是反应的控制步骤,就能比较容易的找到与真实反应通道相适应的催化剂成分和结构;其中有许多的规律性可供借鉴.,考察反应机理可以通过反应动力学特点分析、吸附脱附实验数据进行推断,也可以借助现代物理方法,如原位红外光谱、原位核磁共振仪器,以及原位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探究.,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基本原则:基于化学键合理论基于催化反应的
7、经验规律基于活化模式1.键合理论与主组分设计的考虑 实例1:N2O的催化分解(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优选),实例1:N2O的催化分解,反应式:2 N2O 2 N2+O2表面反应:N2O+e-(自催化剂)N2+O-(ads)O-(ads)+N2O N2+O2+e-(去催化剂)如控制步骤为(1):容易提供电子 n-型半导体;如控制步骤为(2):容易接受电子 p-型半导体 对于氧参加的反应(N2O的催化分解、CO催化氧化、烃的选择性催化氧化)来说,活性最高的半导体催化剂,常是易与反应物交换晶格氧的催化剂。450 ZnO,Cr2O3 n-半导体,控制步骤改变。,实例2:乙烷的催化氢解,(金属催化剂的优选)
8、d-轨道状态、或能带理论的带填充分数、Pauling d-%。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与其金属-金属键的d-%特征对应。下图是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氢解乙烷相对活性与金属键的d-%特征的关系。最基本的关联参数应是反应物与产物分子形成化学键的强度或活性。,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2.基于催化反应的经验规则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强度,必须位于一适宜的范围。实例:甲酸催化分解 HCOOH H2+CO2 甲酸在金属表面吸附中间物的生成,随后再分解为金属、CO和H2 过程不应该涉及到很大的活化能。图5 甲酸在金属催化剂上催化分解的反应途径,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图6 火山曲线(Volcano-s
9、haped curve)纵坐标:完成转化率50%时所需的反应温度;(活性越高、该温度越低)横坐标:金属甲酸盐的生成热 Ag,Au 吸附强度太低;Fe,Co,Ni吸附强度太高;Pt,Ir,Ru,Rh,Pd较好。Tanaka-Tamara 规则:每摩尔吸附氧与金属最高氧化物生成热相互照应。,四催化剂主要组分的设计原则,3.基于活化模式的考虑为了充分利用分子的活化模式,应尽量多地占有数据资料和广泛阅读查阅有关文献,是减少催化剂设计和制备人员时间的重要途径。,可入选的催化剂材料,根据反应类型评选:根据积累的催化反应知识选用合适的催化剂材料。加氢 贵金属(Pt,Pd)、低价金属氧化物(Cr2O3)氧化
10、贵金属(Pt,Ag)、高价金属氧化物、复合金属氧化物;选择性氧化反应 同时满足活性需要、选择性需要异构化、水合 固体酸(氢型分子筛、Al2O3、H3PO4/硅藻土)经过活化处理后,制备的催化剂材料可能组成、结构、化学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如部分还原、部分氧化、硫化等。,根据反应分子活化方式进行评选:根据H2,O2,N2 等小分子的活化规律选择;根据饱和烃分子、不饱和烃分子、芳烃分子的活化规律选择。H2分子:均匀解离活化、非均匀解离活化.金属催化剂上:-50-100,氢均匀解离,使不饱和烃加氢。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如Cr2O3,Co3O4,NiO,ZnO,400,真空干燥处理,表面羟基脱水,氢不均匀
11、解离。,O2分子:分子式解离活化、原子式解离活化,有多种可能形式。O2(gas)O2(physisorption 2O-(dissociated ads.)e e 2e O2-(associated ads.)2 O=(dissociated ads.)e 2e O2=(associated ads.)2 O=(lattice)O2=(ads)O=(ads.)O-(ads)O2-(ads)O=(lattice)强(氧化能力)弱 亲核 亲核 亲电 亲电 深度氧化 部分氧化乙烯环氧化:Ag O2-(ads),环氧乙烷;其他金属 O=(ads.),O-(ads);CO2+H2O,CO分子:在过渡金属
12、Rh,Pd,Pt上形成 s-p键合M=C=O活化;Mo,W,Fe 上解离吸附活化。饱和烃分子:金属或酸性金属氧化物均可,但机理不同。在金属催化剂上解离吸附后脱出氢,生成烯烃;在超强酸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脱出H-离子,生成正碳离子得到活化。不饱和烃分子:酸性催化剂上与H+离子结合生成正碳离子,发生裂解、异构化、叠合反应。金属催化剂上发生催化加氢;碱催化剂上生成烯丙基活化,使烷基芳烃侧链烷基化。,五.助催化剂和载体的选择和设计,助催化剂和载体(Promoter and Carrier)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寿命(抗烧结、积炭、中毒、流失)、耐热性、机械强度、耐磨损性等性能,功能有很
13、多相似之处,但是有以下几点区别。,助催化剂和载体的比较,载体:用量大、且对用量不敏感;稳定性好;表面积大、孔径、孔体积确定,分别制备;与活性组分之间有时有相互作用;有时可以使用载体,也可以不使用。助剂:用量较小、对用量敏感;经常使用多种助剂;常与主体催化剂结合,形成固溶体、化合物,不单独制备;在催化剂中总是存在、以调变催化剂性能;单独使用助剂时无催化活性。,助催化剂选择和设计,设计方法:方法一:运用现有科学知识,结合已经掌握的科学理论,并结合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存在的具体问题。方法二:通过对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催化剂作相应的调整。比较费力、费时,有一定的应用范围。,举例,甲烷化催化剂的调变性助
14、催化剂,Ru or Ni水会降低活性中心总量,贫电子金属氧化物,排列顺序,助催化剂的功能和分类,结构性助催化剂(Textural Promoter):通过物理作用改变几何因素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增大表面积、起分散、隔离、稳定作用,防止烧结,不改变催化反应的总活化能。举例:合成氨催化剂中Al2O3是结构性助催化剂 调变性助催化剂(Structural Promoter):通过改变主要催化活性组分的化学组成、电子结构(化合状态)、表面性质、晶体结构等方法,达到提高活性、选择性的目的,可以降低催化反应的活化能;加入助剂后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加入调变助剂后的可能作用机理,电子助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K2
15、O 电子给予体,F铁的d轨道接受电子、提高电子密度、降低逸出功,加速氮在铁上的吸附活化,提高活性。晶格缺陷助催化剂:可能的原因是:离子的晶格取代,造成电荷分布不均匀;化合价的不平衡造成的缺位;原子间隙的填充;改变氧化还原性、酸碱性、逸出功、磁化率等性能。,增界助催化剂:增加活性界面数目;选择性助催化剂:中和酸中心、防止积炭;扩散助催化剂:加入造孔剂(矿物油、石墨、木粉、淀粉、糊精、纤维素)相变助催化剂:帮助或阻止物相、氧化态发转变.双重作用助催化剂:加速催化剂的预处理过程:加入Cu提高Co,Fe催化剂 还原速度.,助剂举例,过渡金属型助剂:加入另一种过渡金属到主催化剂中形成合金、固态溶液;如P
16、t-Rh,Pt-Sn,Pd-Ag,Pd-Au,Ni-Fe,Ni-Cu等;提高活性为主,也影响选择性、抗积炭、抗烧结、抗毒性。过渡金属氧化物助催化剂:可加入另一种TMO,TMS;织构性助剂常形成稳定化合物,如尖晶石结构FeAl2O4,ZnCr2O4.调变性助剂可以是碱性氧化物(K2O,Na2O,MgO)酸性氧化物(SO3,P2O5)可变价TMO,加入后形成复合氧化物BiMoO4,FeSbO4,ZnFeO4等,不是机械混合。,调变性助催化剂选择举例,以氧的离解吸附为控制步骤的反应,可选用电负性较大元素作为助催化剂.,用银加快乙烯环氧化的过程,用氧化铜催化丙烯氧化制丙烯醛过程,结构性助催化剂选择举例
17、,工业轻油水蒸气制氢 使用Ni/Al2O3/MgO两氧化物形成接近固溶体的高分散状态如果这两组分烧结后形成镁铝尖晶石的载体.,注意如下原则:1)要有较高熔点,在使用条件下稳定,最好不容易被还原成金属;2)对于催化反应是惰性的,否则就可能改变催化剂的活性或选择性;3)结构型猪催化剂不予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变化,例如合金,否则结构性中毒.,两种助剂作用的区分,有时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如NH3 NO(Pt-Rh),提高强度(物理因素)、提高活性、降低反应温度(化学因素)。动力学实验是区分两种作用的简单方法:k=k0 exp-Ea/RT(Arrehnius方程)加入助剂后:k0 相同,Ea下降 调变助剂作用
18、k0不同,Ea相同,结构助剂作用,钾助剂的作用,本身作为活性组分;如合成气制造、煤气化过程中加入K2CO3 产生碱中心;如合成氨Fe催化剂中KOH可以促进NH3从表面解吸。中和酸中心、防止积炭;如乙烯氧化催化剂中加入碱可抑制环氧乙烷深度氧化分解;水蒸气重整催化剂中加K中和部分酸中心,抑制积炭。改进抗毒性;可以通过K除掉H2S,HCl 等杂质,保护催化剂。降低熔点、提高活性;如萘、SO2氧化V2O5+K2SO4/SiO2催化剂,降低熔点、改善传质。,钾助剂的作用,减少活性组分的挥发;如CuCl2挥发性大,加入KCl后形成K2CuCl4;水蒸气重整催化剂为减少K流失,使用硅酸钾铝(钾霞石),水解时
19、游离K防积炭。防止活性组分的相变;如异丁烷氧化脱氢g-Cr2O3-Al2O3催化剂加入碱后可提高活性相Cr3+的比例,阻止a-Cr2O3的生成,保持活性。改善催化剂结构;如费-托合成帖催化剂中加入K2CO3改善多孔性、有适宜密度、表面积。改善催化剂选择性。如合成甲醇催化剂浸渍K2O后可提高高级醇的选择性。,通常载体有较大共性,应赐选择设计时范围较小,选择难度也稍微低。,载体的选择和设计,重要的催化剂载体,载体的选择和设计,载体的作用,1)降低催化剂成本,2)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使催化剂有最适宜的几何构型。对某些活性组分而言,只有把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之后,才能使催化剂得到足够的强度和几何构型,
20、才能适合各种反应器的要求。,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载体是活性组分微粒化,可增加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还使晶格缺陷增加,生成新的活性中心,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如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有些载体可以提供某种活性中心,如酸性中心和碱性中心。如在加氢反应中需要选择非酸性载体,而在加氢裂化中需要选择酸性载体。载体的酸碱性也可以影响反应方向。如CO和H2的反应,Pd负载在酸性载体上作催化剂,产品为甲醇;Pd负载在碱性载体上作催化剂,产品为甲烷。,2)提高耐毒性:使活性组分高分散;载体可以吸附部分毒物,甚至可以分解部分毒物。,3)提高传热系数:可以防止催化剂床层的过热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4)催化剂活性组
21、分的稳定化:降低某些易升华活性组分如MoO3、Re2O7、P2O5、Te的损失,延长催化剂的寿命。,4)延长催化剂寿命,a)提高耐热性:一般用耐火材料作为载体。烧结:一定温度下活性组分颗粒接触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会发生作用,使粒子增大。烧结开始的温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在结晶表面由原子开始移动的温度TH 0.3 Tm(金属熔点);晶格开始松动的温度TT 0.5 Tm(金属熔点)。金属在载体上的分散提高了金属烧结的温度。,载体的分类,1.按比表面大小分类,(1)低比表面积载体:如SiC、金刚石、沸石等,比表面 20 m2/g。这类载体对所负载的活性组分没有太大影响。,1)无孔低比表面载体:如石英粉、S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催化剂 制备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7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