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专题三:主体论.ppt
《民法总论专题三:主体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总论专题三:主体论.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专题三:民事主体论,2,专题概述,主体:一元、二元与多元一、自然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前者讨论开始和终止,后者讨论界定和样态)二、法人的能力(讨论法人地位、权利能力限制和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设计)三、非法人团体(讨论法律地位),3,一、自然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1、权利能力开始始于出生:全部露出、独立呼吸户籍登记:与取得民事主体资格无关无须考虑出生后之时间长短问题出生与年龄无关 结婚、劳动能力均有年龄限制 权利能力 VS 行为能力之限制区别于具体权利的取得,4,胎儿法律地位及其保护范围案例,甲妇怀孕七月。某日,其夫乙开车送甲去医院作定期检查。途中,因丙驾车违
2、规变道致两车相撞。乙不治身亡,甲受伤,医生检查确定胎儿脑部受损须经特别治疗。甲之父(外祖父)知道后,基于同情,表示愿将其租房所获租金赠予该胎儿直到其成年。另乙有遗产百万。问:1)该胎儿可主张何种权利,为什么?2)若该胎儿出生是死体,应如何处理?,5,(1)胎儿法律地位分析,绝对主义:不承认胎儿主体地位,仅保护其继承权利(中国)。概括主义:凡涉及胎儿利益时,均给予其主体地位(瑞士、我国台湾地区)。列举主义:法律列举范围给予主体地位并加以保护(法、德、日)。,6,主体地位肯定与否定之争,绝对主义为否定说即不给予胎儿主体地位。理由:给予胎儿主体地位,有悖立法逻辑,违背社会公平理念,不利于对胎儿保护。
3、概括和列举主义为肯定说均承认胎儿主体地位。不同的是,列举主义是在法律明定时才给胎儿地位。理由:拟制说将胎儿拟制为主体以满足保护的实际需要。条件说是在条件成就时将胎儿作为主体保护,有当然享有附解除条件和溯及享有附停止条件两种。前者指胎儿当然具有主体地位但若出生是死体则解除。后者指即出生前没有主体地位;若出生时是活体则溯及享有。,7,拟制说与条件说利与弊,拟制说利与弊。利:符合自然法则使权利能力始于胚胎形成,并保证法律逻辑完整及时将利益归属于胎儿。弊:欠缺拟制依据,且始于受胎将难以精确权利能力开始时间。另法律不分出生死活直接拟制有欠科学。条件说利与弊。利:适度维持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现有规定,并针对
4、胎儿出生不同情况而定保护与否更具有操作性。弊:有违自然法则割裂了生命的延续过程。两种条件说利与弊。当然享有说对胎儿保护更直接有力,但易现循环诉讼。溯及享有说不存在不当得利的返还,但有对胎儿保护不力之嫌。,8,(2)胎儿利益保护范围的界定,胎儿须保护的利益主要有四种:继承杀害抚养义务人的损害赔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赠与,9,分析:关于继承,不论否定与肯定胎儿主体地位者,均认为胎儿继承利益应保护,只是提法和做法不同。理由:能有效平衡家庭职能与社会职能。,10,关于杀害抚养义务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常见情形是父或母被杀害(德民844条)理由:胎儿出生丧父或母,必然欠缺物质方面的照顾,故应予以保护。可讨论是
5、否应对精神损害赔偿?,11,关于损害赔偿请求权,日民721条有规定,且具有特殊性。德国对此有争议。支持者:与主体的权利能力无关,仅是损害的认定问题。认定时间延后至活着出生,另生命有延续性,且按常态无特殊情况胎儿出生应无损害。因此,有损害发生就应有救济。反对者:侵权对象应可外观认知,在欠缺外观性前提下,要求他人承担法定义务不合理。就个案讨论,以判例确定较妥。,12,关于赠与,赠与是合同,需有两个主体的合意。即一方赠与和另一方接受的意思表示一致。(法民906条)而胎儿无签约的行为能力。争议焦点:可否将限制行为能力人有纯获法律利益的能力作扩张解释?,13,2、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终止,1)死亡的判断标准
6、问题2)对同时死亡的认定问题3)死亡后能否为权利主体问题,14,(1)死亡的判断标准问题,案例:一女生吴某(18岁)因车祸受伤被送到某市医院抢救,医院抢救12天后,虽该女仍有心跳,但如依一些国家的脑死亡标准可认定其死亡。据此吴某父母依女儿意愿提出捐赠所有器官。但医院限于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不敢移植。待吴某心脏停止后(六小时内)能移植的仅存角膜。,15,争论:,脑死亡可否为死亡判断标准?支持者的理由:一是利于社会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二是让患者死得尊严;三是能为社会更多的谋利(脑死亡时为器官移植效果等同于活体移植)反对者的理由: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具有强识别能力,尤其是是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二
7、是给予此类人更多的生的期望;三是支持的理由是伦理难以接受的。,16,分析:,采脑死亡说还可缓冲对安乐死的争论,为处理一些新问题提供合理解释。判断标准:1、先决条件,排除各种可逆性昏迷原因。2、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消失、无自主呼吸;3、确认试验如脑电图平直;4、观察时间,首次确诊12小时无变化。(卫生部所拟标准)采脑死亡说不是对心肺停止说的否定。,17,(2)对同时死亡的认定问题案例,甲乙为夫妻,均投保人身险,女儿丙为受益人。某日,因煤气中毒全家死亡。经查:甲乙都有第一顺序继承人,丙无(只有第二顺序继承人),甲和乙可得保险理赔分别为10万和14万。问:本案应如何处理?甲乙是恋人。甲买一份
8、人身保险,受益人为乙。2007年一日甲乘乙所驾车发生车祸,两人当场死亡,无法确定死亡先后。保险公司认为受益人须晚于被保险人死亡才能获益,现该条件未满足只能将保险理赔款7万按继承法规定处理给甲的父母。乙父母不服诉至法院。法院以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同时死亡,应推定受益人先死亡为由,驳回原告诉请。问:法院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18,如何适用推定规则?,两案的焦点:多人死于同一事件,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应如何推定?2009年之前不能适用继承法推定规则,但若将推定规则纳入权利能力范畴则可。我国2009年10月1日施行的保险法42条规定,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
9、死亡在先。但如何处理更为合理仍有探讨余地。,19,推定规则应如何规定?,基本理念:尽量使家庭财产个人继承,不成为无主财产,但这样仅仅解决了继承问题。法国:原考虑因素众多,各种具体情况、区分年龄段、性别;理念:尊重自然规律,适者生存;目的:家庭财产不外流。现同德国等。德国等:化繁为简,推定为同时死亡,注重操作的便利性。,20,不同事件中可否适用同时死亡推定?,如夫妻均出差坐不同班机,但却同时遇难,或一人因地震、海啸等死亡,另一人因飞机失事死亡,时间无法确定先后。说明:不应仅以同一事件为要件,不同事件中,也会发生同时死亡的推定问题。,21,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同时死亡的协调,如夫妻共乘大巴外出,发生
10、车祸。车辆翻落至山下河边。现场仅发现丈夫尸体,而不见妻子尸体。问:本案应如何处理?,22,(3)人死后可否有权利能力,海灯法师死亡后,有媒体报道海灯法师功夫有假。为此,其徒弟范应莲起诉该媒体和作者。1990年最高法院回复四川省高院指出“海灯死亡后,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作为海灯法师的养子范应莲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天津的“荷花女案”中,最高院也认为,人死后仍有名誉权应予保护。2003年司法解释仅强调:“人死亡后仍有名誉,需要保护”,而不再讲是种权利。两种提法反映的问题是,人死亡后可否有权利能力?,23,理论界主要观点介绍,权利保护说:即人死后仍有权利能力可享有名誉权等权利。近亲属利益保护
11、说:即人死亡后实质上是保护近亲属利益。家庭利益保护说:即家庭是将亲属间的关系联结起来的纽带,对死者的侵害,实为侵害整个家庭利益。法益保护说:即人死亡后,实质保护的是法益而非权利,权利能力已因死亡而终止。延伸保护说:立足点是法益保护说,但认为对人身权的完整保护,应包括胎儿、生存期间和死亡后三段。,24,分析,直接与间接保护相结合。死者利益可涉及公和私的利益。公的利益由公法直接干预。私的利益(法益)则由私法间接保护。间接保护路径:一是通过保护近亲属利益,达到间接保护死者利益的目的,但应限于一定范围;二是将人身利益转化为财产利益加以保护,如源自美国司法实践的形象权(指将姓名、肖像等用于商业使用而产生
12、的权利);另德国认为人格利益中包括精神和财产两方面利益,值得借鉴。,25,(二)自然人行为能力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界定,案例:某禁治产人用电脑与他人换了一辆自行车,在骑车途中将他人撞伤。试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应如何处理?学界主要观点:广义行为能力和狭义行为能力。(梁慧星曾提出:主体依合法行为取得权利履行义务的资格的概念)不同理解涉及行为能力的范围不同。,26,(1)广义与狭义的行为能力,德民在规定权利能力(Rechtsfhigkeit)、法律行为能力(Geschftsfhigkeit)和不法或侵权行为能力(Deliketsfhigkeit)的同时,理论承认上广义行为能力(Handlungsfh
13、igkeit),且强调其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广义行为能力是一种概括的、抽象性行为资格。实质是意思能力资格的反映。狭义行为能力是体系化产物,为辅助法律行为制度而设置。法律规定狭义行为能力并非对广义行为能力的否定,而仅是为了解决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27,(2)狭义行为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与权利能力,均是主体依法享有资格,不容自行抛弃。区别:1)性质不同。权利能力虽由法定,但与人的本质属性相符,与社会伦理一致。行为能力则是法技术化的产物。2)产生和终止依据不同。前者因出生享有,因死亡终止,后者以权利能力存在为前提,且以意思能力有无和程度而有差异。3)范围内容不同。前者人皆有且平等;后者非人人皆有
14、,且内容也未必相同。4)效用不同。有权利能力可承担积极效果,但可不承担消极效果。即责任能力与意思能力或行为能力有关。,28,与意思能力的关系,意思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有意思能力始有行为能力,无意思能力就无行为能力,但无行为能力未必无意思能力。意思能力不同行为能力,意思能力有无是事实问题,并无统一的基础,行为能力是法技术化的产物,其有无可依具体标准(年龄与智力)确定区分目的: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29,与责任能力的关系,责任能力即责任的归属能力。主体是否应承担责任取决于制裁对其能否发生。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原应属共生关系,但因狭义行为能力与法律行为挂钩而使二者分属不同能
15、力。区别: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行为人追求自身利益而设,后者是为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设;2)适用不同。前者是判断法律行为有效与否的依据,后者是决定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3)效果范围不同。前者有具体效力范围,后者难定具体法律后果范围。签约能力与行为能力关系密切;而侵权责任能力(债务不履行能力)则仅与意思能力相关,应就个案判断。,30,小结:,界定行为能力不仅为解决对事物的定义,更重要的是为了厘清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行为能力制度的设计模式选择及编制,对民法体系构建的影响主要体现行为能力制度设计模式的选择和行为能力与侵权民事责任的关系。以狭义设计作广义理解则会产生理论上悖论、立法上矛盾和实践中难以操作
16、。,31,2、自然人行为能力的种类,1)各国立法模式依年龄为标准 完全行为能力人复级制限制行为能力人 无行为能力人 未成年人单级制 成年人,32,2)样态分析完全行为能力,各国成年年龄不一,如丹麦25岁最高,不少国家是20或21岁,但现逐渐降低多是18岁。讨论:如何设定未成年人的缓冲机制?案例:高中生甲年满16周岁,未考取大学,申请开了书摊,收入不错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一年后,经自己努力考取大学,无法继续经营,遂将房屋出租、营业发包或转让给他人。问:甲的行为是否有效?,33,各国未成年缓冲机制的比较,法国:解除亲权制包括当然解除和依法解除或称自治产制度,但法律可限制。德国、瑞士等:结婚成年制或成
17、年宣告制。俄罗斯、我国台湾地区等:结婚有行为能力或行为能力宣告制。法律特许:即法律规定在某些领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有同一能力。我国的特别行为能力(法定行为能力):法律直接拟制民法通则(11条2款)。,34,分析,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例,均有外观标志,易于判断行为能力的有无,但行为能力宣告制更佳。我国从年龄、劳动等因素规定直接拟制难以分清公示效果。虽我国规定的婚龄晚于成年年龄,但国外当然解除亲权制度,对解决我国未成年人结婚问题仍有一定意义。(94年之前未达婚龄结婚的为事实婚姻现不提,但仍须考虑他们有无行为能力),35,具体做法,结婚后离婚的,因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未达法定婚龄且没被撤销的(我国规定是婚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 总论 专题 主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6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