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梅兰芳.ppt.ppt
《京剧大师梅兰芳.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大师梅兰芳.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剧大师梅兰芳,中国的古典歌舞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有其美学基础的,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失去了艺术的光彩梅兰芳,京剧大师梅兰芳,进入,学习航标:,一、京剧产生与发展的简史二、京剧基础知识三、感受体验京剧经典唱段四、梅兰芳大师,一、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一)孕育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鼎盛期,徽秦合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 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又有许多的戏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
2、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道
3、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 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同光十三绝,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
4、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京剧达到了它
5、的全盛时期。“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一起被推举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样 程砚秋唱尚小云棒 荀慧生浪,二、京剧基础知识,(一)京剧角色行当(二)京剧的音乐(三)京剧的艺术手段(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剧 大师 梅兰芳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6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