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康路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1.doc
《富康路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康路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1.doc(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富康路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交通位置富康路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950方向,直距约10km。行政区划属昭阳区太平办事处黄竹林社区。 煤矿有简易公路与昭通市相连,距213国道昭通站公路里程约13km,距内(内江)昆(昆明)铁路昭通站公路里程约5km,铁路线从矿权东南边界外通过,交通条件较好,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1.2 地形富康路煤矿位于云南省东部乌蒙山脉东段,地势为北西低、南东高,属低中山区。矿区范围最低点为位于矿区西部冲沟中,标高1996.9m,最高点位于矿区南东部山头,标高2077.2m。最大相对高差80.3m。地形相对平缓,自然地
2、形坡度一般1022,属构造抬升剥蚀、溶蚀低中山缓坡地形。1.1.3 水系矿区位于牛栏江上游补给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属长江水系。1.1.4 气候据凉风台气象站观测资料,区内年最大降雨量1380mm,最小降雨量776mm,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40mm,雨季月最大降雨量212mm,旱季月最小降雨量12mm;每年510月份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90,11月次年3月为干旱霜冻期。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3.7。主导风向为北风,最大风速24.0m/s。 1.1.5 自然地震根据历史资料,据昭通地震办资料,发生的较大地震有: 1974年5月11日永善、
3、大关一带发生过7.1级大地震;1989年11月10日4.9级;2003年11月15日鲁甸、昭阳区发生5.1级地震;当年11月26日再次发生5级余震;2004年8月10日,该区又发生5.6级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该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区域稳定性一般。1.1.6 电源矿井现为单回路供电,主电源取自小龙洞变电站,送电线路规格为LGJ-50,供电距离1.8km。柴油发电机(容量为600kW)作为备用电源,通过升压变压器将电压由380V升至10kV,再接至地面变电所10kV母线,使地面变电所形成单母线分段接线方
4、式。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构造总体构造特征:本矿区位于箐门背斜的西南端尾部南翼,箐门断层上盘。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地层出露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变新,地层倾角一般在1525之间。区内断层不发育,在F2断层上下盘约200m范围内,受F2断层的影响,其两侧均较密集地发育有落差为0.5-3m左右的小型伴生断层,对断层两盘的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超出200m外围,小型伴生断层则基本未见发育;未发现侵入岩分布;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地层:1) 石炭系下统(C1)(1)金子沟组(C1j)为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间夹燧石灰岩、白云岩,含有腕足类
5、动物化石。一般厚5055m, 平均厚52m。(2)万寿山组(C1w)地层厚120160m,一般厚145m。根据本段岩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两段,即:C1W1、C1W2。万寿山组一段(C1W1):下至煤系地层底界,上至M4煤层底板,岩性为深灰色褐灰色薄中厚层状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煤组成,含较多炭化植物碎屑。含煤46层,其中:M7煤层厚0.300.85m,一般厚0.50m,位于C1W1地层底部,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煤线,底部810m为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较多炭化植物碎屑,地层厚4055m,一般厚50m。万寿山组二段(C1W2):岩性为深灰色、褐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
6、,夹灰黄色、灰褐色中厚层状粉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局部含较多植物碎屑化石。含煤45层,其中含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M1 、M4煤层。M1煤一般厚1.451.73m,平均厚1.59m,位于C1w1 地层的中上部。M4煤一般厚1.651.85m,平均厚1.75m。其余为薄煤层,属不可采煤层,地层厚80105m,一般厚95m。(3)旧司组(C1js)为浅海相沉积,岩性由深灰色、灰色薄中厚层状隐晶或细晶质灰岩,夹灰黑色薄层泥岩、燧石灰岩。燧石呈条带状及团块状产出,中上部含有较多的腕足类、瓣鳃等动物化石及炭化植物碎屑。地层一般厚5190m,平均厚62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4)上司组(C1sh)为灰深灰色,
7、薄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夹多层灰黑色泥岩薄层及少量燧石灰岩条带、燧石团块。上部偶见腕足类、珊瑚、筳等动物化石。中部夹一层1218m厚的砾状灰岩。底部为1417m的浅灰色至灰黑色泥岩,含较多星点状黄铁矿,含植物碎屑化石。地层厚度119147m, 一般厚138m。与下伏旧司组地层整合接触。(5)摆佐组(C1b) 为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泥质灰岩,间夹薄层绿、黄绿色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白色白云岩、燧石灰岩薄层;中下部含较多的腕足类、珊瑚等动物化石。地层出露不全,地层一般厚89107m,平均厚92m。与下伏上司组地层呈整合接触。2) 第四系(Q)由残积、坡积、冲积层组成,岩性为粘
8、土、亚粘土夹砾石,厚010m,平均厚约4m。断层:井田内主要有F1、F2正断层。断层特征见表1-1。表1-1 断层特征及控制程度表序号断层名称性质落差/m断 层 产 状走向长度/m控制程度走 向倾 向倾角1F1断层正030N12WS125W60550查明2F1断层正3060N20EW 115S68200查明1)含隔水层矿区石炭系含、隔水层相间出露,第四系碎石土孔隙含水层,直接覆盖于各地层之上。现就对煤层开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含、隔水层特征叙述如下: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由残积、坡积、冲积物及耕植土组成,多在地形低洼,沟谷及两侧缓坡地带堆积,分布不均,厚010m,平均厚约4m。含季节性孔隙潜
9、水,雨季有泉水流出,旱季干枯,由于其厚度小,分布范围有限,对矿井充水基本无影响。2.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碳酸盐岩岩溶、裂隙较强含水层岩性为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泥质灰岩,间夹薄层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白云岩、燧石灰岩薄层。厚89107m,一般厚92m;于矿区范围东部及外围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由于剥蚀及溶蚀作用构成山顶平台,广泛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地面调查,摆佐组岩溶发育较差,地表溶斗、洼地、溶洞、岩溶裂隙少见发育,未见泉点出露,因其底部无明显隔水层,与下伏上司组(C1sh)地层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但由于下伏上司组底部隔水层的相对隔水作用,对矿坑充水一般无影响。3.石炭系下统上司组(
10、C1sh)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含隔水层相间的弱裂隙、溶隙不均匀含水层岩性为薄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夹多层泥岩薄层及少量燧石灰岩条带、燧石团块,厚119147m,一般厚138m;于矿区范围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宽条带状分布,占矿区面积的70以上,广泛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区内未见泉点出露,底部有1418m厚的泥岩,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由于此隔水层的相对隔水作用,正常状态下与下伏旧司组(C1js)地层无水力联系,对矿坑充水一般无影响。4.石炭系下统旧司组(C1js)岩溶裂隙中等-弱裂隙、溶隙不均匀含水层岩性为薄中厚层状隐晶或细晶质灰岩,夹薄层泥岩、燧石灰岩。厚5190m,一般厚62m;于矿区北部外围呈北东-
11、南西向窄条带状分布,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条件较好。区内未见泉点出露。本含水层因其自身岩性组合影响,岩溶裂隙不甚发育,其含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差。经对矿区内主采的M1、M4煤层最大导水裂隙带计算结果,两煤层开采后,其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57.58m,而本含水层至万寿山组最上部的主采煤层M1的最小层间距为27.41m,在开采过程中尚未发现此层的导水现象。但在以后回采可能导致本含水层地下水直接充入矿井。5.石炭系下统万寿山组(C1w)裂隙弱含水层万寿山组二段(C1W2):岩性为深灰色、褐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黄色、灰褐色中厚层状粉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局部含较多植物碎屑化石。含煤45层,其中含可采煤
12、层2层(M1、M4),M1煤层厚1.451.73m,平均厚1.59m;M4煤层厚1.651.85m,平均厚1.75m。其余为薄煤层,属不可采煤层,地层厚80105m,一般厚95m。万寿山组一段(C1W1):下至煤系地层底界,上至M4煤层底板,岩性为深灰色褐灰色薄中厚层状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煤组成,含较多炭化植物碎屑。含煤46层,其中:M7煤层厚0.300.85m,一般厚0.50m,属局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煤线,底部810m为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较多炭化植物碎屑,地层厚4055m,一般厚50m。在矿区北部外围呈北东-南西向较宽条带状分布,矿区内未见泉点出露, 接受大气降水补
13、给条件较好。由于本含水层发育有较多的泥岩层,故而正常情况下,其富水性及导水性均弱,属裂隙弱含水层。本含水层是矿区的含煤地层,矿山巷道开拓、回采必将导致本含水层地下水直接充入矿井,故而本含水层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6.石炭系下统金子沟组(C1j)岩溶裂隙中等含水层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地层厚5055m,一般厚52m。呈北东-南西窄条带状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外围,未见泉点出露,岩溶裂隙不发育,地表偶见溶蚀现象,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条件较好。据区域资料,其富水性及导水性中等。据生产矿井、老窑调查访问,尚未发现底板涌水。本含水层与矿区主采煤层最近距离为50m,其间有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相隔,在矿井最低
14、开采水平以内,预测该含水层地下水对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7.泥盆系上统(D3)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强-中等溶隙、裂隙含水层组广泛出露于矿区北部外围,厚度不详,矿区内及外围未见有泉点出露,由于其相距矿区主采煤层较远,对本区矿坑充水无影响。2)矿井涌水量矿井充水来源主要有万寿山组(C1w)砂泥岩裂隙弱含水层地下水由巷道揭露点和采空区导水冒裂带直接充入矿井;旧司组(C1js)岩溶裂隙中等-弱裂隙、溶隙含水层地下水通过采空区导水冒裂带直接充入矿井;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沿矿井采空导水冒裂带直接充入矿井,或沿小窑开采冒裂带充入小窑采空区形成小窑积水,矿井掘通老窑巷道时,老窑积水将突入生产坑道形成老窑突水;地表箐
15、门水库灌溉渠水通过基岩裂隙补充给旧司组岩溶裂隙含水层,而后由采空导水冒裂带充入矿坑;矿井掘通断裂带时,断裂带有可能导通煤系上覆及下伏岩溶含水层形成断裂突水。矿井总涌水量在开采初期随开采面积扩大和水平延深而增加,但达到最大值时则涌水量趋于稳定或减少,除存在季节性变化外,具有消耗储存量之特征。经与临近矿井黄竹林煤矿系统地质条件资料相比,预计开采M4煤层时,矿井平均正常涌水量为124 m3/h,最大涌水量为253 m3/h。1.3 煤质特征1.3.1 煤层矿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万寿山组(C1w),该地层总厚约138.88m。共含煤710层,编号煤层7层,由上而下分别编号为M1、M2、M3、M4、
16、M5、M6、M7煤层。煤层总厚为4.52m,含煤系数为3.25%。其中M1、M4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59m、1.75m,可采含煤系数为2.40%。含局部可采煤层1层,为M7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井田主要可采煤层2层,倾角1525,平均20。各主要煤层分述如下:1)M1煤层:M1煤层:煤层厚1.451.73m,平均厚1.59m,结构单一,为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状结构,显平行层理。底部含植物碎屑化石。在地表风化后为浅紫灰色。底板为深灰色、黑灰色泥岩,薄至中厚层状,显水平层理,裂隙较发育。含植物根茎化石。上距煤系顶界(C1j
17、s)地层45.2155.36m,平均约51.00m。2)M2煤层:M4煤层:煤层厚1.651.85m,平均厚1.75m,结构单一,为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灰色、浅褐灰色细砂岩,夹有薄层泥质粉砂岩,其层位稳定,产植物碎屑化石。老顶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灰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上距M1煤层29.9340.39m,一般约36.29m;下距M7煤层约45m。各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各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性质见表1-3。表1-2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煤层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夹矸层数)容重/tm-3稳定程度顶底板特性顶板底板M111.40稳定粉砂岩泥岩36.29M411.42稳定细砂岩
18、及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45.0表1-3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性质层位岩石名称自然状态下抗压强度/Mpa普氏硬度系数比重容重/tm-3一般变异范围M1煤顶板粉砂岩63.242.05105.856.42.642.62泥岩37.633.542.54.92.482.39M4号煤顶板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48.323.45121.8572.752.63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48.340.05107.656.02.652.59M1、M4煤底版泥岩粉砂质泥岩29.828.7-30.85.82.482.391.3.2 煤质本区主要煤层煤质稳定,煤类较单一,为WY。M1煤层为低灰分、特低挥发分、高固定炭、高热值、
19、中硫、特低磷、二级含砷、中等软化温度灰、易磨无烟煤;M4煤层为特低灰分、低挥发分、中高固定炭、高热值、中硫、特低磷、一级含砷、中等软化温度灰、易磨无烟煤。各煤层煤质特征表见表1-4。表1-4 各煤层煤质特征表煤层Mad/%Ad/%Vdaf/%St,d/%Pd/%Qb,d/MJ-1原煤原煤精煤原煤原煤原煤原煤M10.41-0.903.86-9.07.0-9.21.30-1.490.003-0.00532.21-33.820.646.168.231.600.00433.24(33.45)M40.46-0.923.31-5.709.46-10.991.39-2.730.001-0.00432.21-
20、33.820.734.7010.131.990.00233.24(33.48)1.3.3 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全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4.46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0.28m3/min,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日产一吨煤瓦斯涌出量在10 m3以下的矿井为低瓦斯矿井,本矿为低瓦斯矿井。本次设计按低瓦斯矿井进行设计。1.3.4 煤层自然按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分类表,本矿各可采煤层自燃等级为:自燃倾向二类,本次设计按自燃煤层进行设计。1.3.5 煤尘爆炸通过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明,火焰长度在0,岩粉量为0,因此本矿各可采煤层均无爆炸危险性。1.3.5 地温、冲击地压类比全区及相邻矿井和大丫口施工钻孔,未
21、发现地温异常。推断本矿区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地段。富康路煤矿属地温正常区,亦无冲击地压现象。2 井田境界和储量2.1 井田境界2.1.1 井田范围富康路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矿区北与猫儿沟煤矿相连,南与富康路煤矿为邻;西侧为昭通褐煤盆地,东南为鲍家地煤矿区。据查,富康路煤矿矿权清楚,与周边其他煤矿均无矿权重叠现象(见图2-1)。图2-1 昭阳区富康路煤矿相邻矿界关系示意图2.1.2 开采界限矿井许可开采标高为+2010+1840m。2.1.3 井田尺寸富康路矿井井田走向平均长度为1.45 km,倾斜平均宽度为0.45 km。2.2 矿井工业储量(ZC)根据2009年09月云南省一九八煤田地质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富康 煤矿 毕业设计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6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