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doc
《自动变速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变速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总厂自动变速箱基础知识讲 义编著:2002年9月1 绪 论1概述一、 AT类型二、 液力传动的发展历史三、 HMTAT基本构造发展历史四、 AT控制技术的发展五、 HMTAAT发展历程2AT和MT的分析比较一、 AT的优点二、 AT存在的问题和进行的改进方向三、 汽车传动系技术发展趋势3AMT技术发展动向一、 概述二、 AMT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三、 AMT和HMT分析比较4CVT技术发展动向一、 概述二、 CVT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分析三、 CVT和HMT的比较5其他第一章 绪论1 概述一、自动变速箱(AT automatic transmission)的类型AT有以下
2、几种形式:(一)液力机械AT-AMT(Hydrodynam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广泛应用于轿车、公共汽车、重型车辆和商用车上,它是目前AT的主流。(二)机械式AT-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在机械式变速箱基础上加上微机控制电液伺服操纵换档机构,目前仅在局部卡车上运用。(三)无级式AT-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又有三种形式:1、机械式:有不少形式。目前所谓的CVT是指推块金属V型带式电子控制AT,在轿车上已开始批量试用。2、静压式:(Hydrostatic Tr
3、ansmission HST)在工程车辆和农业机械上已应用,但存在效率、噪声、重量和速度限制等问题,在汽车上没有应用。3、电力式:用于电动汽车(EV Electric Vehicle)。二、液力传动的发展历史Fottinger,三元件一级单相,失速扭矩比为5PRRTTTrilok,三元件一级两相,失速扭矩比为3.7RPTLysholm-Smith,六元件三级单相,失速扭矩比为4.7PRTTGeneral Motors Hydromatic,液力偶合器,扭矩比为1PTGeneral-Motors Torquematic,四元件一级三相相,失速扭矩比为3.6PRRTBuick two-stage
4、Dynaflow,五元件两级多相,失速扭矩比为3.2(3.5)RPRTT1.Z.F.Hydromedia, 2.General Motors,3.Chrysler Torque-flite,4.Ford Fordmatic, 5.Renault Trans-fluide, 6.Broukhouse, 7.Borgwamer,对称型三元件一级两相,失速扭矩比为2.13.6RTP图1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于1905年由德国Dr.Fottinger盖尔曼费丁格创造,作为蒸汽发动机减速器。1928年英国人Sinclair和Vickers一起成功地创造了液力偶合器并实用化。1
5、930年British Daimlar Car Corp公司将由辛普森式行星齿轮和液力偶合器组成的自动变速器用于汽车上。1940年导轮装在自由轮上的综合式变矩器用于汽车自动变速器并批量生产。图1列出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液力变矩器(包括液力偶合器)。从液力变矩器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液力变矩器的发展有两大特点。第一,逐步从结构较复杂的多元件多级向结构简单的对称型三元件单级两相型式发展,目前小汽车上已绝大多数采用这种型式。第二,目前液力变矩器失速变矩比K0在1.62.7之间,一般K0在2左右,对于档位多的自动变速箱(五档)K0小于2,为了通用,变矩器的变型产品K0可能大于2。变
6、矩器这样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一开始人们认为变矩器可以自动无级变速,汽车传动系的变矩任务主要应该由变矩器来完成,而机械式变速箱只起辅助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尽量提高其变矩比,开发了不少结构复杂的多元件多级变矩器,K0最高时曾达78。但是不久人们发现,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最主要的问题是变矩器效率低、费油,多元件多级变矩器效率尤其低,采用变矩器必须解决效率低的问题。在提高变矩器效率的过程中,发现要提高其效率只能简化结构和降低变矩比,将K0降低到2左右,才能使变矩器效率接近90%左右。人们开始认识到,变矩器主要是在起步和加速时起作用,汽车传动系的变矩任务主要应由机械式变速箱来完成。液
7、力变矩器的优点主要是:1.自动变矩,起步时外界扭矩自动增大,提高起步性能,行驶时能适应外界阻力的变化。扭矩和牵引力随油门踏板变化很容易操纵调节,特别是低速起步和爬坡时,使得驾驶容易方便。2.减少起步和换档时冲击,降低传动系动载荷,延长传动系寿命。3.隔离发动机扭矩不均匀性引起的振动,降低噪音,给人以驾驶平稳的高级感觉,提高乘坐舒适性。4.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车辆在软路面(如泥泞地、沙地、雪地等)上起步和加速时,车轮下陷量较机械传动约小25%,滑转小,附着储备大23倍,能以稳定牵引力和任意低的车速行驶。5.防止发动机因过载而突然熄火。液力变矩器的主要缺点是传动效率低,增加油耗。为此采用闭锁离合器来
8、克服此缺点。1978年美国克莱斯勒公司首先在AT上采用闭锁离合器。最初采用闭锁离合器其闭锁区域仅限于高档、高车速和低油门开度很狭窄的区域。在抵挡时,由于发动机不稳定,变矩器不闭锁,这样的闭锁控制对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提高作用不大。为此,变矩器的闭锁进一步向低速小油门开度领域扩张。闭锁离合器闭锁后,变矩器失去作用,成为直接机械传动,作为振源的发动机所发出的振动和噪声就无法隔绝。因此,就存在着燃油经济性和平稳性之间的矛盾,采用闭锁离合器打滑控制,使得变矩器在抵挡时采用分流传动,部分动力经液力传动,部分动力经闭锁离合器机械传动。采用闭锁离合器微小打滑方式,使得油耗增加不多,但驾驶平稳性大大提高,使得闭锁
9、区域扩大至全档位。打滑控制是由改变闭锁离合器摩擦片上压紧油压来实现的,通过控制闭锁离合器摩擦片的压紧力大小可以控制闭锁离合器的打滑程度。为了精确地控制闭锁离合器的结合油压,采用了电子控制。有两种方式:通过微机发出信号给电液比例阀或高速电磁阀来控制结合油压,以实现目标打滑率。打滑控制需要确定合适的闭锁强度目标打滑率,目标打滑率与行驶工况和驾驶情况(车速、油门开度、党委和加减速等)有关。目标打滑率通过实际试验和理论分析来确定,各种情况下的目标打滑率存储在微机内存中,通过传感器检出泵轮和涡轮转速,输给控制器,算出实际打滑率,和目标打滑率比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最初采用PID反馈控制。但由于情况复杂,控
10、制过程要求迅速稳定,现采用模糊控制、学习控制和鲁棒控制等。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90年代世界各著名汽车公司AT几乎都采用了闭锁离合器打滑控制。新的闭锁离合器控制系统在以下方面也做了改进。1、缩短闭锁结合的时间提高闭锁结合油压的控制精度:过去为避免变矩器闭锁时产生冲击,必须使控制闭锁离合器的油压从低压缓慢上升,以保证结合平缓,但结合的时间长。为了既保证结合的平缓,又实现快速结合,控制系统必须快速确定闭锁所需要的油压,并进行精确控制。提高压紧活塞的响应:从结构上保证闭锁时作用在压紧活塞上的压力按要求分布,使结合平滑,动作响应快。2、确保低速时闭锁的油压通常在低速时,油泵的流量会下降,闭锁离合器结
11、合的油压也随之下降。为此,在变矩器控制油路中增加了闭锁压力调节阀,使得低速时进入冷却器的流量减少,从而保证闭锁所需要的油压。3、噪声控制图2 变距器特性分析发动机作为加振源,其扭矩波动机械地传至传动系引起传动系的扭矩振动,进而发出嗡嗡的噪声;另外,发动机振动的反作用力经车架传至车身,产生嘎哒嘎哒的噪声。新的闭锁离合器控制系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消除或减少这些噪声。近年来,变矩器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1、匹配的优化 改进了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匹配,使变矩器在高效区工作; 2、变矩器特性曲线的改进为进一步提高变矩器的效率,对变矩器的特性曲线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虚线是原来的变矩器的特性曲线,实线是改进
12、后的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曲线:力矩系数的设计更合理,失速时力矩系数要小,否则输入力矩大,油耗高;但过小,起动驱动力小,使低速区域操纵性差;因此失速时力矩系数值要合理选取。在高速比范围力矩系数特性要与车辆的动力性相匹配。尽量提高变矩器区域的最高效率。3、设计方法的提高采用三维叶栅理论,合理确定循环圆的形状,对泵轮、涡轮的叶片角度和定子叶片形状最优化设计,使得结构紧凑,效率高。同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正确预测性能。三、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基本构造的发展历史(b)复杂变矩器加两档行星变速箱(a)偶合器加多档行星变速箱(d)在三档AT基础上加一行星排实现四档(c)三元件两相变矩器加三档行
13、星变速箱(f)五档AT(e)双排四档AT图3 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基本构造的发展历史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从1939年诞生到现在已快60年了,通过各方面的开发和创新,产品经历着不断的改良、进化和演变,各项技术从诞生、成长到成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新技术诞生初期往往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各厂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最终趋向于技术上最合理的方案。(一)历史上曾采用过的典型方案(如图3所示)1、偶合器加多档位行星变速机构图3(a)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变速箱Hydromatic的传动简图。该变速箱除一档外,均采用功率分流,仅部分功率通过液力偶合器传递。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偶合器无变矩功能,车辆起步加速性能差
14、,而且换档冲击大。2、多元件多级多相变矩器加简单行星变速箱图3(b)为复杂变矩器加两档行星变速箱方案。此方案的特点是变矩器变矩范围宽广,机械变速部分档位数少,结构简单,但复杂的变矩器传动效率很低。3、三元件两相变矩器加三档行星变速箱图3(c)为三元件两相变矩器加三档行星变速箱方案。由于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的主要缺点是变矩器效率低,为了提高变矩器效率,大家都采用结构简单、效率高的三元件变矩器,后加行星变速机构。此方案成为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箱主流结构。(二)多档位化为了提高AT车的动力性和降低油耗,同时随着汽车高速化,都要求增加速比范围,头档速比大,起步性能好;最高档速比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油耗
15、低,噪声小。减小速比的间隔,使换档平稳响应快,使发动机的转速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行驶宁静。因此AT增加档位数是技术上的发展趋势。最初AT有两档的,但在50至60年代主要是三档自动变速箱,到了70年代发展到四档AT。最初四档AT往往是在三档AT基础上加一行星排来实现的,结构不紧凑,零件较多(图3(d))。该AT增加了一个超速档(OD),速比在0.7左右,当不需要高驱动力且要求车辆稳速行驶时,采用超速档可使发动机在低转速下运行,以减少发动机的摩擦损失,降低油耗和噪声。到了80年代(初),各主要厂家都开发了专为四档变速箱设计的四档双排行星变速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图3(e))。到了80年代末,档位
16、进一步增加至五档。(图3(f))。日产公司于1989年开发了世界上首台液力机械式五档AT,接着丰田、三菱、宝马以及奔驰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五档AT。日产公司还专门研究了档位数对汽车的起步加速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档位数和速比范围对起步加速性能的影响如图4(a)所示。通常4档变速箱最小速比(超速档时)为0.7,最大速比的增加可提高汽车的加速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档位数大于6或1档的速比大于4时对加速性能的提高作用已不明显。2、档位数和速比范围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如图4(b)。通常4档变速箱的最大速比(1档时)取3.0,增加速比可提高燃油经济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档位数大于6或最小速比低
17、于0.7,对燃油经济性提高影响很小。从上面分析可知,从轿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来看,轿车的档位数最多可以用六档,超过六档就没有意义了。从结构角度来看,档位的增加,AT的结构必然复杂,从4档增加至5档,变速箱的行星排数必须从双排增至3排,使制造成本增加,降低了性能价格比。因此目前五档变速箱宜用于高级轿车,而中低档轿车仍然以4档为主。图4b 燃油经济性图4a 起步加速性能(三)手动模式(手动和自动换档一体化)装有AT的汽车驾驶容易、行驶平稳,给人以高级舒适的感觉,已为广大用户接受;装有MT的汽车虽然驾驶困难、动作迟滞、不连续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司机可以自由地选择档位,能充分体会驾驶的乐趣。为了同时满
18、足用户的这两种要求:既有AT容易驾驶的好处,又有MT自由选择档位的驾驶乐趣,在AT上设有手动模式(手动顺序换档)已成为90年代AT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图5 本田Smatic 带手动模式,AT换档操纵杆为满足客户的要求,日产公司提出了以下的指标来衡量变速器的性能:1、直接感:踩下油门踏板,立即产生加速感觉;2、发动机制动感:油门放松时,发动机制动起作用;3、换档响应:换档操作开始至换档终止的时间短;4、换档的平顺性:换档过程中冲击要小;5、换档选择性:按司机的愿望自由地选择档位的灵活性;图5 性能要求比较图6、最高转速:发动机能上升的最高转速。带手动模式AT、AT和MT以上性能指标的比较如图5所示
19、,虚线表示MT,点划线表示AT,实线表示带手动模式AT。MT的直接感、发动机制动感、最高转速以及档位选择性等指标比较好;AT的换档平顺性比较好。为了改善AT的性能,加上了手动模式,如图5中实线所示,加上手动模式后,AT的直接感、发动机制动感、最高转速、档位选择性以及换档响应都有很大提高,1、直接感及发动机制动感由于直接机械传动,MT对油门操作直接产生加减速反应。为此,手动模式在24档,变矩器闭锁;考虑到要使全部档位发动机制动均能起作用,为手动模式设计了专门的电液控制系统。为提高燃油经济性开发闭锁离合器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在广的范围内踩油门时变矩器不解锁,开发了手动模式专门的闭锁离合器控制油路
20、。因此变矩器平滑感感觉不到,踩油门直接感提高。手动模式的13档用于发动机制动的接合元件始终结合。放油门时,由于自由轮作用,发动机的转速不会降低。因此通过此接合元件结合和减速时闭锁离合器不解锁,使放油门时发动机制动感提高。2、换档响应和换档平顺性为了综合AT模式的平稳换档和手动模式换档的快速响应,采用两者结合的换档方式。手动模式根据司机愿望换档,要求对应的不同油门开度和车速按最佳油压变化换档。不采用换档过程中逐步修正油压的反馈控制,而采用快速处理确定调压值的换档控制,从而提高了换档响应。由于采用了手动模式专门的与换档条件和过程相适应的确定油压控制方法,使得在全领域内既实现快速的换档响应,又得到良
21、好的力矩特性,特别是在换档频率高的自动换档线附近,其换档性能不比AT差。为了获得良好换档性能,充分利用了电子控制的特点,同时为提高阀的响应,设计时尽量缩短油路,降低油路阻力。另外,为增加低转速下泵的流量采用了摆线泵,并对各接合元件的活塞和蓄能器尺寸进行最优化设计。3、换档选择性手动模式下,司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档位。能排除自动变速一些不必要的换档,需要快速降档操纵时,能一下就换到所希望的档位,能提高发动机制动效果。4、换档操纵性为了使手动换档操纵更方便,在换档杆和转向盘上都没手动换档开关,可以实现手不离开方向盘就能手动换档。方向盘转角大时,方向盘上开关使用不便,可使用换档杆,在手动模
22、式使用比率最高的山路行驶(方向盘转角大)和山路中高速公路行驶时(方向盘转角小)有这样两种操纵方式很合适。四、AT控制技术的发展(一)液压控制六七十年代以前的自动变速箱均采用全液压控制。全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由许多液压控制阀组成的阀体总成以及液压管路。它通过机械的手段,将车速和节气门开度这两个参数转变为液压控制信号;阀体中的各个控制阀根据这些液压控制信号的大小,按照设定的换档规律,控制换档执行机构的动作,实现自动换档。全液压控制系统的缺点是:控制精度低,难以进行精确的换档点控制,不能适应发动机工况、外界阻力和行驶情况的变化;无法按使用者愿望实现多种换档规律;无法实现精确的换档品质控制。进入80年代,
23、已被淘汰,目前AT基本上都是电子控制。(二)电子控制1969年法国雷诺R16TA轿车自动变速箱首先采用了换档点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的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微机、各种传感器、电磁阀及控制电路等。它将控制换档的参数(如车速、油门开度等)通过传感器变为电信号,经过微机的处理,将控制信号作用于换档电磁阀,通过电液操纵实现自动换档。第一代电子控制的特点是:1、在换档控制方面:为了满足各种驾驶员的兴趣、性格和愿望以及不同的行驶情况,设定了固定的换档控制程序供选择,例如,运动型(动力性最佳)适宜于喜好运动的年轻人;经济型(燃油经济性最佳)适宜于老年人和妇女;雪地型适宜在冬天下雪光滑的路面行驶等。2、在换档品质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变速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自动 变速箱 基础知识 大全 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