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306611074.doc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30661107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306611074.doc(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第一章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概述第一节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展情况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汽车技术、建筑技术与环境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三大标志。80年代以来,提高汽车性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主要取决于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概况如图411所示,主要用于汽车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通讯信息控制。随着机电一体化汽车和电子化汽车的诞生,汽车汽车电子学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新科学、新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图411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概况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汽车控制技术是伴随着汽车法规(油耗法规、排放法规、安全法规)要求的提高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
2、展而逐步发展到当今控制水平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机械控制、电子电路控制、模拟计算机控制和数字计算机控制等过程。(一)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借鉴飞机发动机汽油喷射技术而诞生,并伴随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汽车油耗法规、排放法规要求的逐步提高而发展到当今水平的。其发展经历大致如下。1934年,德国采用怀特(Wright)兄弟发明的向发动机进气管内连续喷射汽油来配制混合气的技术,研制成功第一架采用燃油喷射式发动机的军用战斗机。1952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研制成功第一台机械控制汽油喷射式发动机,汽油直接喷入气缸内,空燃比利用气动式混合气调节器调节,配装在戴姆勒奔驰(D
3、aimler-Benz)300L型赛车上。1958年,博世公司研制成功向进气管内喷射汽油的机械控制汽油喷射式发动机,空燃比采用机械式油量分配器进行调节,配装在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220S型轿车上。1967年,博世公司研制成功K-Jetronic机械控制式汽油喷射系统,电动燃油泵提供的360kPa低压燃油,由燃油分配器分配到各缸进气管上的机械式喷油器,汽油连续喷向进气口,空燃比由挡流板式空气流量计操纵油量分配器中的计量槽进行调节。1982年,在K-Jetronic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压差调节器、部分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改进研制成功了KE-Jetronic机电结合式
4、汽油连续喷射系统。1993年以前出厂的奔驰轿车和奥迪轿车,大多数采用了KE-Jetronic系统。最早研制汽车电子燃油喷射装置的是美国苯迪克斯(Bendix)公司。该公司于1957年开始试用真空管电子控制系统,根据进气压力、由设在各个节气门前的喷油器与进气行程同步喷油。遗憾的是该专利技术并未付诸实用。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根据美国苯迪克斯公司的专利技术,开始批量生产利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信号和模拟式计算机来控制发动机空燃比A/F的D型燃油喷射系统(DJetronic),装备在德国大众(Volkswagen)汽车公司生产的VW1600型和奔驰280SE型轿车上。率先达到了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排
5、放法规要求,开创了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的新时代。D型燃油喷射系统是用电子电路控制喷油器阀门的开启时刻与开启时间。1973年,随着排放法规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进一步完善控制功能。博世Bosch公司便在D型燃油喷射系统(DJetronic)的基础上,改进发展成为L型燃油喷射系统(LJetronic)。L型喷射系统利用了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进气管内进入发动机的空气的体积流量,与利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来间接测量进气量的D型喷射系统相比,检测精度和控制精度大大提高。1973年,美国通用General汽车公司在生产的汽车上,将分立元件式电子点控制器开始改用集成电路IC式
6、点火控制器。1974年,美国通用General汽车公司开始加大火花塞的电极间隙,并采用高能点火装置,并将点火线圈和集成电路式点火控制器安放在分电器壳体内。1976年,美国克莱斯勒Chrysler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开始研制并在同年装备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取名为“电子式稀混合气燃烧系统ELBS”。该系统采用模拟式计算机,根据大气温度、进气温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发动机负荷与转速等信号计算出最佳点火时刻,控制200多个参数。1977年,美国通用General汽车公司开始采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取名为MISAR系统。该控制系统由CPU、RAM、ROM、A/D等组成,装备在奥迪斯莫比尔Oldsmobile牌
7、“特罗纳德”轿车上。1977年,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与日本东之TOSHIBA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同时控制点火时刻、废气再循环、二次空气的发动机电子控制EEC系统,并于同年装备在林肯Lincoln牌“凡尔赛”轿车上。1978年,福特公司在EEC微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空燃比反馈控制和怠速转速控制等控制内容,控制系统取名为EEC系统。1979年又进一步完善控制功能,发展成为EEC系统,80年代又改进发展成为EEC系统。1978年,美国通用General汽车公也研制成功了同时控制点火时刻、空燃比、废气再循环和怠速转速的微机控制系统,取名为C4系统。该系统还具有自诊断功能和备用电路。1979年,德
8、国博世Bosch公司在L型燃油喷射系统的基础上,将点火控制与燃油喷射控制组合在一起,并采用数字式计算机进行控制,从而构成当今广泛采用的Motronic控制系统。1979年,日本日产Nissan汽车公司也开发研制成功了能综合控制点火时刻、空燃比、废气再循环和怠速转速的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ECCS,该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装备在公子Cedric牌和光荣Gloria牌轿车上。1980年,丰田TOYOTA汽车公司开发成功了能综合控制点火时刻、爆震、空燃比、怠速转速,且具有自诊断功能的丰田计算机控制系统TCCS。三菱MITSUBISHI汽车公司也在1980年研制成功了采用卡尔曼旋涡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电子控制
9、喷射ECI系统。1981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又在L型燃油喷射系统LJetronic的基础上,用新颖的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进气管内进入发动机的空气的质量流量,从而取代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该系统取名为LH型燃油喷射系统LHJetronic。(二)变速器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自动变速器是在机械式变速器、液力变矩器等液力传动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液力传动技术于19世纪初发明于欧洲,最早于1912年将液力变矩器应用在船舶上。由于液力变矩器不仅具有防止发动机过载的作用,而且还能无级地改变转速比和扭矩比,因此迅速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主要用于公共汽车。1930年,英国研制生产了
10、一种三级变矩器应用于公共汽车,1932年,美国通用General也在公共汽车上采用了这种变矩器,1937年又用于内燃机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液力变矩器又用于军用汽车和专用汽车。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自行研制液力传动技术。最早生产自动变速器的是美国通用公司,于1938年推出了将行星齿轮变速器与液力偶合器组合而成液力自动变速器,采用液压控制自动变速,是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的雏形。1942年,研制成功一种两挡液力机械变速器,其变速器采用了“阿里逊”型双导轮、可闭锁的综合式变矩器。1947年,该公司将液力传动装置用于批量生产的小客车上,并在第二年作为小客车用的标准部件,并逐步应用到该公司生产的其他车型上。
11、1948年,在别克Buick轿车上装备了著名的NYNAFLOW型变速器,这种变速器由单级多相五元件变矩器(一个泵轮、一个涡轮、三个导轮)和具有两个前进挡、一个倒挡的行星齿轮变速器组成,采用液压控制,在结构上已接近现代汽车用液力自动变速器。带锁止离合器的锁止式液力变矩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1978年投放市场的A-413等型自动变速驱动桥中,就装备有锁止式液力变矩器。早期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均为液压控制。1969年雷诺16AT型汽车装备了液力自动变速器,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控制自动变速,从而成为电子控制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先驱。目前,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变速齿轮机构已由
12、单行星排发展到多行星排,使变速器的挡位数量由两个前进挡增加到三个或四个前进挡。由于液力自动变速器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装车率1982年分别为通用公司:91.7%、福特公司:71.5%、克莱斯勒公司:83.%;1983年分别为通用公司:93.9%、福特公司:74.4%、克莱斯勒公司:86.4%。美国轿车1992年装车率为80%(其中城市轿车为100%)。日本生产轿车上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装车率1982年为26%、1986年为41%、1992年为60%、1993年为75%。(三)防抱死制动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最早应用ABS技术的交通工具是铁路机车。
13、早在20世纪初,由于铁路机车制动时车轮抱死在铁轨上滑行使车轮外圆磨损出一些小平面,因此车轮不能平稳旋转而产生振动和噪声。为了减小振动和噪声,1908年,J.E.Francis设计了一种装置,安装在机车上之后,意外地发现制动距离也缩短了,这就是ABS的雏形。1920年,英国人霍纳摩尔研制成功了ABS技术,并于1932年申请了第一个防滑专利U.K382241。1936年,德国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公司获得了ABS专利权。该专利技术由安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车轮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制动液压力的电磁阀组成。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机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摩耗,飞机制
14、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汽车上最早采用ABS的是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1954年,该公司率先把法国生产的民航飞机用ABS应用在林肯Lincoln牌轿车上。1958年,杜尔Dunlop公司利用飞机用ABS原理,开发成功了目前称为四轮两通道低选控制式Maxa-ret ABS,安装在载货汽车上。该ABS的前轮速度传感器采用机械式,后轮速度传感器采用电磁式。1960年,哈理福格森雷斯Harry Ferguson Reserch公司将Maxa-ret ABS改造成四通道控制式ABS,并装车试验。1965年该公司向英国杰森Jensen公司提供四通道四轮控制式ABS样机。19
15、66年,该公司将其四轮控制ABS安装于野马V-8型汽车上,并在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举行了试车仪式,试坐人员无不为其制动性能良好而惊叹。1960年至1970年间,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与由德律丰根Telefunken公司和苯迪克斯Bendix公司合并而成的德律克斯Teldix公司联合开发四轮控制式ABS。1970年,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公司购买了苯迪克斯Bendix公司在德律克斯Teldix公司的股份,并继续开发ABS。1978年,Mercedes-Benz公司生产的450SEL型轿车开始批量选装Robert Bosch公司生产的四轮控制式ABS。与此同时,宝
16、马BMW公司生产的BMW7系列轿车也开始批量选装Robert Bosch公司生产的四轮控制式ABS。Bosch公司一直在进行ABS技术的研制工作,并获得多项专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ABS生产公司。该公司不仅给本国的奔驰Benz、宝马BMW、奥迪Audi轿车配套安装ABS,而且还为国外30多个汽车厂的50余种汽车提供ABS,到1995年底,安装Bosch ABS的汽车已达300多万辆。德国生产ABS的公司还有瓦布克WABCO公司(该公司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向我国推广ABS)、戴维斯Teves公司(目前国产桑塔纳2000GSi型轿车采用的MK20型ABS就是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引进
17、戴维斯公司技术合资生产的)。日本在ABS技术方面不甘落后。1971年,日本化油器机械公司开发研制成功后轮控制式ABS,称为电子滑移控制系统ESC(Electronic Skid Controlled System),装备在丰田TOYOTA公司1971款皇冠Crown、科罗纳Corona、马克Mark型轿车和日产Nissan公司1971年款总统President、光荣Gloria、地平线Skyline轿车上。1976年,日本三菱Mitsubishi公司与日本纳布克NABCO公司联合开发成功后轮控制式ABS,安装在三菱公司生产的快乐Debonair牌轿车上。1983年,日本本田公司开发成功两通道四
18、轮控制式ABS,安装在本田序曲Prelude牌轿车上。1984年,日本纳布克NABCO公司获得德国Robert Bosch公司四轮控制式ABS的生产许可证,生产的ABS安装在1984年款华丽Galant、马自达RX-7和贵夫人Fairlady牌轿车上。1984年后,Robert Bosch公司和阿尔福雷德Alfred公司开始开发将电子控制器、液压调节器以及制动总泵组合成一体的ABS。1985年Robert Bosch公司正式生产这种综合系统,其突出优点是缩小了占用空间。美国生产ABS的公司主要有德尔科Delco公司、本迪克斯Bendix公司。Delco公司1991年后研制的Delco Mora
19、ine型低成本ABS,在通用公司的别克(Buick)、雪佛莱(Chevrolet)、旁蒂克(Pontiac)等车系上得到广泛应用。到1995年,美国汽车ABS的装车率已经达到90。在安全法规的推动下,ABS已成为汽车的标准装备。目前ABS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很快,型式与牌号也很多,比较流行的有博世2(Bosch2)型、戴维斯马克4(Teves MK)型和德尔科6(Delco Moraine)型,美国汽车大多采用戴维斯、德尔科以及本迪克斯ABS,欧洲和日本大多采用博世2型的改进型ABS。我国研究ABS始于80年代初,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也列入了ABS研究项目,目前仅有个别厂家投入小批量生产。装备
20、ABS的国产车型有一汽奥迪、捷达、上海别克、桑塔纳、广州本田和神龙富康等轿车。国内从事ABS研究与生产的单位有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重庆公路研究所、重庆宏安ABS有限公司、陕西兴平514厂、清华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和吉林工业大学等。(四)安全气囊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汽车安全气囊是美国机械工程师约翰赫缀克(John W.Hertrick)1953年发明的。约翰赫缀克在发明安全气囊的专利得到批准之后,曾分别致函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介绍自己的发明。在60年代,由于汽车行业认为所有被动安全装置都形同虚设、在任何车速下都不能起到保险作用,因此三大汽车公司对约翰赫缀
21、克的发明反应都不积极。与此同时,航空公司着眼于保证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碰撞事故中乘员的安全,对安全气囊技术较为重视,并进行了一些试验。其中,在DC-7型客机上的试验结果十分令人振奋,当以接近260km/h的速度进行碰撞试验时,试验结果表明:装备气囊的模拟人都完好无损,而未装气囊的模拟人都毁坏了。随后,日本本田、美国福特与通用等汽车公司开始组织力量,改进研制和完善安全气囊系统。1971年,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开始引进气囊技术进行开发研制和实车应用。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辆雪佛莱非洲羚羊(Impalas)牌轿车上安装了气囊,并以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优惠条件,将气囊系统作为1974年所有高
22、级轿车的选装件。到1977年的三年内,总共销售了10 321套。虽然因成本高、质量大、可靠性低和充气噪声大等原因而停止生产,但是,这一举措为安全气囊在汽车上推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84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在其1984年款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190型和S级轿车上安装了气囊系统。从此气囊系统逐步被汽车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制造商也尽力改进和发展气囊技术,用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年美国联邦车辆安全标准(FMVSS)208款规定:1987年开始逐步采用气囊系统。其实施时间和配装率1987年为10;1988年为25;1989年为40;1990年为100。1987年,日本本田汽
23、车公司经过16年艰苦努力,终于开发研制成功了当今普遍采用的价格低、质量小、可靠性高、充气噪声小的燃药式气囊系统。同年9月开始作为本田传奇(Legend)牌轿车的选装件。从此开辟了大量使用气囊系统的新局面。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1994年以后出厂的新车必须配装驾驶席气囊或安全带收紧系统。到1994年,美国拥有配装气囊的汽车约3 300万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FMVSS208款又修改规定,要求从1997年9月1日起,美国所有客车都必须装备保护驾驶员和前排乘员(副驾驶员)的双气囊系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一法规促使世界各国汽车公司出口美国的汽车必须将气囊系统作为汽车的标准装备
24、,从而大大促进了气囊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从70年代开始采用座椅安全带和驾驶员正面气囊以来,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据专家估计,汽车普及气囊技术以后,仅在美国每年就可挽救15 000人的生命;另据德国敏感法律研究中心CSRL(Center for Study of Responsive Law)1995年提供的资料表明,如果气囊系统与安全带一起装备德国所有汽车,那么每年能够挽救12 000人的生命。正面气囊只能避免或减轻来自前方的伤害,即只有在汽车遭受正面碰撞时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对侧面碰撞无能为力。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在美国1993年的车祸中,由于迎面碰撞而死亡和受伤的人数分别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电子 控制 技术 30661107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