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BS电控单元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doc
《汽车ABS电控单元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ABS电控单元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汽车ABS电控单元设计摘要:介绍了汽车ABS的发展历史,对汽车ABS的功用及基本工作原理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对ABS的几种主要控制策略进行了阐述。 ABS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对其中的电子控制装置部分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电源电路及功率驱动电路进行了设计、仿真验证。关键词:汽车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 控制策略; 电子控制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BS, Then us make a de
2、railed explana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car ABS at last we expound several major strategies ABS control. ABS is consisted by three major components: sensors (including wheel speed sensors, speed sensors and the speed sensor), the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s, the brake pr
3、essure regulator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study for th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And the power circuit and power-driven circuit design, simulation and validate.Keyword: Car ABS;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control strategy; electron controlled引言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
4、stem简称ABS)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它的基本
5、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凋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据统计,应用了防抱死技术后,交通事故摩托车减10,轿车和轻型货车减少8 ,公共汽车减少4,重型货车减少10,平均起来减少757 。从上述数字显示,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对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有着很大的功用。1. 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ABS的开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早在1928年防抱死制动理论就被提出,在20世纪30年
6、代机械式防抱死制动系统就开始在飞机上获得应用。由于飞机对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要求高,而ABS的价格占飞机总价格比例较小,机场的场面条件简单,尾部导轮可以精确测量机速,从而可获得正确的滑动率,实现精确控制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使ABS在飞机上的应用取得成功。进入20世纪50年代,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开始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福特(RODR)公司曾于1954年将飞机的制动系统移植在林肯(LINC0N)轿车上;凯尔塞-海伊斯(KELSE-HAYES)公司在1957年时将称为“Automatic”的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防抱死制动系统确实可以在制动过程中防止汽车失去方向控制,并且能够缩短制动
7、距离。在这一时期的各种防抱死制动系统采用的都是机械式车轮转动传感器和机械式压力调节装置,为此获取的车轮转速信号不够精确,制动压力调节的适时性和精确性也难以保证,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加上ABS的体积质量大,价格高,销路很有限,制动厂家在70年代中期停止了ABS汽车的生产。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11 。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
8、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 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 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6。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 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
9、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2676-l999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 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
10、,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开发装置和匹配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采用的耗散功率理论,避免了传统的逻辑门限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研发ABS成功且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其试样在南京IVECO轻型客车上匹配使用全面达到了国家标准GB 12676-1999和欧洲法规EEC R13的要求。这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零部件
11、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汽车液压ABS国产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合肥工业大学也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制动电子防抱系统,率先在HF6700轻型汽车上匹配使用获得成功。国内液压ABS技术含量与国外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下,相信国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ABS技术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2. ABS的工作原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车轮制动器产生的摩擦阻力会使车轮转速减慢,而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会使汽车减速,前者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后者称为地面制动力,在车轮未抱死前地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全部转化为地面制动力。在车轮抱死后,地面制动力等于地
12、面附着力,它不再随着制动器制动力的增加而增加。由汽车理论知,地面附着力为:式中:地面对轮胎的法向反作用力;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而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与轮胎结构、路面状况、天气条件和车速等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变化范围很广的不确定量。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附着系数与轮胎滑移率(汽车驱动时称为驱动滑移率,制动时此系数被称为制动滑移率,两者可统称为滑移率)有一定关系。关系曲线如图1.1所示。滑移率S的定义: S=其中:车轮中心的移动速度 没有地面制动动力时的车轮滚动半径 车轮的角速度图1-1 附着系数与滑移率S的关系曲线在汽车正常行驶时,V= 车轮纯滚动,S=0;车轮完全抱死时, =0,车轮纯
13、滑移,S=100%;在边滚边滑时,0S100%,显然滑移率说明了车轮运动中,滑移成分所占的比例大小。在制动时若能使滑移率S保持在20%附近,便可同时获得较大的纵向和侧向附着系数,此时既可达到最佳制动效能,又不致丧失转向和抵抗侧向力的作用,即处于最佳的制动状态。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
14、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3. ABS控制策略ABS技术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控制算法的研究。由于ABS是非线性系统,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是ABS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BS的控制算法进行了很多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控制方法。3.1. 逻辑门限值控制这种控制方式的特点是不需要建立具体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且对系统
15、的非线性控制很有效,比较适合用于ABS的控制。当其用于ABS的控制时,可以预选一个角减速度门限值,当实测值达到此门限值时,控制器发出指令,减小制动力,使车轮转速提高。再预选一个角加速度门限值,当实测值达到此门限值时,控制器发出指令,增加制动力,使车轮转速降低。以车轮角速度作为单信号输入,如上所述,同时在控制器中设置合理的角加速度、角减速度门限值,就可以实现防抱制动循环。因此整个控制过程比较简单,结构原理上较容易实现。同时,如果控制参数选择合理,则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能够满足各种车辆的要求。但是逻辑门限值控制本身也有一些不足。如它的控制逻辑比较复杂、波动较大,而且控制系统中的许多参数都是
16、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经验数据,缺乏严谨的理论依据,对系统稳定性品质无法评价等。3.2. 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方法是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它可以根据车辆地面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状态空间的概念,在时间域内研究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最优控制方法和门限值控制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基于模型分析的控制方法。其思路是根据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各项控制要求,按照最优化的原理来求得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最优控制目标。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考虑了控制过程中状态变化的历程而使控制过程平稳;缺点是控制效果的优劣主要依赖于系统的数学模犁,控制质量难以准确把握。3.3. PID控制PID控制办法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了解被控制对象的数学
17、模型,只需要根据经验进行调节器参数的设定,这个特点正好满足了ABS控制系统建模比较困难的特点。显然,对于单一路面(期望滑移率固定)的路面来说,PID控制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很强,但是我们很难确定一种准确的轮胎模型来实时确定不同制动工况下的纵向滑移率,所以在实际产品中并不适用8 。目前,许多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准确的轮胎模型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识别路况的方法上,以期望和PID控制方法联合起来应用于ABS,并且已经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但还不能进入实用阶段。3.4.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基于经验规则的控制,具有不依赖对象的数学模型,便于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具有鲁棒性强和简单实用等优点。控制规则符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ABS 单元 设计 电子信息 科学 技术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