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色彩的基本原理.ppt
《第2章色彩的基本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色彩的基本原理.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色彩的基本原理,第六章,第二章色彩的基本原理,知识要点要想看到色彩,光、物体、眼睛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色彩。色彩具有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可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两大类。色彩名称的语言表达有较大局限性,色相环体现了色彩三要素中的色相因素,到目前较为科学的表达是色立体,孟塞尔、PCCS色彩表述体系是广泛使用的两大色彩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色彩体系也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范畴。,2.1色彩产生的原理,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色彩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千差万别的颜
2、色。由此引发出色彩学的一系列问题:颜色的分类(彩色与非彩色),特性(色相、纯度、明度),混合(色光混合、色料混合、视觉混合)等。色彩学家总结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关的色彩理论和色彩系统。总之,人们要想看见色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光,第二是物体,第三是眼睛。人的眼睛与光线、物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光、物体、眼睛和大脑发生关系的过程才能产生色彩。人们要想看到色彩必须先有光,这个光可以是太阳光的自然光源,也可以是灯光等照明设备发出的人造光源,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了部分光,而反射出来的光线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
3、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看到色彩。,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大多是不发光的,但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一现象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体自身质地的不同,反射光线的能力有差异;二是光照的差别。,物体色彩是指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由于物体表面纹理质地的差别,物体吸收一部分光线,反射一部分光线,反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刺激,我们就看到了特定的色相。我们把物体在白天自然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称为固有色彩,但是固有色彩的概念往往忽略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和相关的纹理化的组织编排,这正是造成不同色相差别的原因。,物体色与光源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光源色与物体色配合使用得当,融合而又协调时,会增强
4、物体属性的感觉及作品的表现力,而不恰当的使用,也会毁坏物象的形象及属性感觉。如用暖红色或橙色的光线照射肉类或熟食品,会使其显得新鲜和清香,引起食欲。如用冷蓝、绿色照射,出现完全相反的效果,会使其变得如同发霉一样。光源色与物体色的科学配合与运用,对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广告摄影及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2.1.1光与色彩,我们都知道没有光源便没有对色彩的感知,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光来源于发光体,而发光体又包含自然发光体和人工发光体。人类运用能量转换制造的电灯就是典型的人工发光体;太阳则是标准的自然发光体。什么是光呢?现代物理学家科学的诠释了这一
5、问题,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它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们肉眼都可以分辨。只有波长在 380纳米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觉。这段波长的电磁波叫可见光谱,或叫做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如:长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
6、的差别。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最短,黄光适中。,光波与振幅,现代物理学证实,光和无线电波、X线等同样是一种电磁波辐射能。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1666年英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打开了科学认识色彩的大门,人们对于自然光有了可靠的认识。他把太阳光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分光,白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紫等顺序的色光带,称牛顿的白光分光光谱。,光的色散示意图,复色光即白色光,是七色光混合产生的。单色光是经三棱镜不能再分解的七色光。经测定,组成白色可见光的各种色光的波长是不一样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人的眼睛
7、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波长为380-42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紫色,420-47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蓝色,470-50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青色,500-57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绿色,570-60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黄色,600-63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橙色,630-780nm之间的光线人的感觉是红色。,七色光谱的颜色分布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与波长排列有关,因而这种排列是协调的,而人们按照这个排列制作出色相环,才进一步确定了色彩调和的基本规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任何物体,都对色光具有选择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的本能。当白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由于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
8、不同,一部分色光被吸收,另一部分色光被反射,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物体色彩。夜晚,昏暗漆黑,形色难辩。白天,光芒耀目,色彩斑斓,青山、碧海、绿树、蓝天形色入目皆借助于光。没有光便没有色彩,人们凭借光辨别物体的色彩形状(相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1.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1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其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光源色是指光源本身的色彩。光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光,如日光,月光,荧光等。二是人造光,如灯光,火光,电焊光等。各种光都有各自的色彩特征。如阳光中早晨、中午、傍晚的色彩各不相同,灯光中日光灯,电灯,霓虹灯,火光中炉火光烛
9、光等的色彩都不一样。,光源色在色彩关系中起支配地位,对物体的受光部分影响较大,特别是表面光滑的物体如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上的高光,往往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光源本身的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的强弱,距离的远近,媒质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当光源色彩改变时,受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下图显示了不同光线情况下色彩也不同,,草垛 莫奈,2物体色,在光的作用下,人们眼中所感知到的色彩,除了取决于投射光线的光谱成分和物体的吸收、反射、透射的色光外,还与视觉的接受、传递系统相关,光线、物体、视觉三者共同造就了一个色彩的世界,缺一不可。自然界的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只有在光线的照射下才能呈现色
10、彩。因此,物体的色彩是由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相貌。,物体间色彩的差异取决于光源以及物体表面吸收与反射光的能力。在全色光(日光)下白色物体反射日光的全部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日光中的全部色光,红色物体只反射日光中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日光中的红色光和绿色光,蓝色物体只反射日光中的蓝色光。,3固有色,固有色是指在白天自然光照射下,不同的物体所反射的不同色光。也叫物体的表面色或物体色。尽管我们看到物体在光线的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它的色彩属性,但由于色彩记忆的存在,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些色彩的变化,一个红色的苹果不论是在白色的日光下,还是在黄色的烛光下
11、看,它在我们的眼里仍然是红苹果。于是,人们因为对日光下物体的颜色印象最深,便通常把物体在白色日光下呈现的颜色作为它的固有色。,虽然光源色彩改变了,但由于人的理解,对物体的色彩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仍然认为血是红的,草是绿的,仍然认为各种物体存在着他们的“固有色”。各种物体“固有色”的差异还和光线照射的角度,物体本身的结构特点,表面状况及距离视点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固有色一般在间接光照射下比较明显,在直接光照射下就会减弱,在背光情况下会明显变暗。反光差的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反光强的物体固有色比较弱;平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曲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弱;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比较明显,离视点远的物
12、体固有色较弱。,2.1.3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和复色,1三原色(三基色)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之为三原色(或三基色)。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混合又得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光为原色。后来物理学家大卫鲁伯特进一步发现染料原色只是红、黄、蓝三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他的这种理论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通过各种染料配合试验所证实。从此,这种三原色理论被人们所公认。,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杨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
13、非红、黄、蓝,而是红、绿、蓝。这种理论又被物理学家马克思韦尔证实。他通过物理试验,将红光和绿光混合,这时出现黄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蓝紫光,结果出现了白光。此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2三间色,间色就是三原色中任意两色相混合得到的第二次色,即橙、绿、紫。间色在视觉刺激的强度上相对三原色来说缓和了不少。属于较易搭配之色。间色尽管是二次色,但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容易带来轻松、明快、愉悦的气氛。,3复色,用间色与另一种间色或间色与互补的原色配出来的颜色叫复色,也叫第三次色。其
14、中也包括一种原色与黑色或灰色相调和所得到的带有色相的灰色。复色由于调配的次数更多所以更灰,名称更不确定,一般叫某种倾向。复色色相倾向较微妙、不明显,视觉刺激度较缓和,如果搭配不当,画面容易脏或灰,有沉闷、压抑之感,属于不好搭配之色。但有时复色加深色搭配能很好的表达神秘感、纵深感和空间感。如果我们再把这些间色或复色作不同量的互相混合调配,所产生出来的无数的微妙颜色,就组合成了万紫千红般绚丽灿烂的色彩世界。每种复色都包含着三原色,但每种复色所含的原色成分各不相同,因而,在复色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相。,2.2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的属性,通常是指色彩的三属性,即色彩的明度、纯度与色相。其实,还有一个不
15、可忽视的在色彩基本属性中与三属性有着同样重要意义的属性,那就是色彩中的黑、白、灰。色彩属性是界定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灵活应用色彩属性变化是色彩设计的基础。,2.2.1有彩色和无彩色,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现代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有彩色和无彩色。1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指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为基本色,有彩色的数量是巨大的。,2无彩色系,无彩色系是指黑白两色和由黑白两色混合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无彩色系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排列成一个由白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的白灰黑系列。白灰黑系列变化,可用一条垂直轴来表示
16、,上端为白,下端为黑,中间由黑白混合的各种过渡灰。纯白色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其反射率相当高;纯黑色几乎是完全吸收的物体,其反射率极低;纯灰属于反射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下与百分之十以上的混合颜色。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美术颜料中的锌白和铅白充其量也只是接近纯白;煤黑、象牙黑也只是接近纯黑。,2.2.2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彩具有的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属性。三属性是界定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灵活应用三属性变化是色彩设计的基础。1色相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也是色彩最主要的特征。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就是七个不同的色相。从光学上讲,色
17、相是以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人眼以不同的色彩感觉,每一种波长的色光感觉就是一种色相。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在通常的情况下,色相以色彩的名称来体现,如大红色,淡红色,普蓝色等。,要明确色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最简单也是最易懂的形式就是色相环。在色彩理论中常用色环表示色相系列。光谱两端的红和紫结合起来,是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12色相环按光谱顺序排列为:红、橙红、橙黄、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紫、红紫。另外,更加细致的色相环呈现着微妙而柔和的色相过渡。在各色系统中如红色系中的深红、曙红、大红
18、、朱红、玫瑰红等也都体现各自特定的色相,这几种红色之间的差别也属于色相差别。,2明度,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色彩的明度和他表面色光的反射率有关。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就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明度最亮是白,最暗是黑。色彩越靠近白,亮度越高;越靠近黑,亮度越低。色彩有自身所具有的明度值,如黄色的明度值较高,蓝紫色明度较低。色彩也可以通过加减黑或白来调节明度。同一系统的色彩也有不同的明度关系,红色系列色中,粉红色明亮,紫红色暗;而不同的色系又可以有相同的明度,如橙色和蓝色色相不同,却可以有相同明度的橙色和蓝色;当颜色的色相相同时,更容易比较出它们的明度差。,明度
19、有一种单独存在的独立性,在色彩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黑白摄影只用单一的明度调子来表达物像,色相、纯度若脱离了明度则无法完整呈现。红、橙、黄、绿、蓝、紫六种标准色比较,他们的明度是有差异的。黄色明度最高,仅次于白色,紫色的明度最低,和黑色相近。,不同色相色彩的明度、纯度比较,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色彩的明度色阶,3纯度,纯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又称彩度、饱和度、鲜艳度。不同的色相不仅明度不同,纯度也不相同。红色是纯度最高的
20、色相,蓝绿色是纯度最低的色相。在观察中最纯的红色比最纯的蓝绿色看上去更加鲜艳。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若与无彩色系黑白灰中任何一色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色相除了拥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通常可以通过一个水平的直线纯度色阶表确定一种色相的纯度量的变化。在纯度色阶表的一端为该色相的最高纯度色,另一端是也该色相明度相等的无彩色灰色,中间是从最高纯度色至最低纯度色的系列,即将各色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单一的纯度色,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
21、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加白或加黑产生纯度变化,明度高的颜色其纯度不一定就高,相反,明度弱的颜色其纯度不一定就低,在某一颜料中掺杂黑或白,其纯度都会降低。纯度愈高的颜色知觉度就愈高,给人的感觉也就愈强,反之就弱。,明度高纯度低,纯度高明度低,2.2.3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色彩(色相)在纯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该色相的明度。高纯度的色相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拢。高纯度的色相如果与同明度的灰色混合,可构成同色相同明度不同纯度的序列。
22、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例如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是综合存在的,色彩三属性的变化带来不同的色彩表现力。,2.3色彩的表示体系,自然界中的色彩非常丰富,就是同色相也能感觉到色彩的很多差异,例如红色就可以看出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但能写出或描述出的红色却很少,如朱
23、红、大红、深红、紫红、洋红、桔红色等。对色彩辨别的局限性,给实际生活和色彩的具体运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印刷中设计人员配色,得画一种小色样,每块色彩都要画一方形的小色块,叫“色标”。然后再让有经验的老师傅去调兑色样,一旦出了问题,很难交流,因为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凭感觉做出的。,为了更全面更直观地运用和表述色彩,19世纪德国画家龙格将色彩的两大体系相结合,构成了球状的立体色相模型。随后,各式色立体得以逐步发展与完善。色立体是用三维立体的形式把色彩的明度、色相和纯度的关系全部得以呈现的色彩体系。现已有了科学的色彩表示体系,这一体系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混色体系,一种是显色体系。混色体系是色光混合形成的色
24、彩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 Edairage,国际照明学会)制定的表色系统。显色体系是根据感觉尺度分类排列表示物体表现色的体系,蒙赛尔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所(PCCS)色立体都是显色体系。,2.3.1色彩的名称,指人们习惯使用的各种物象的固有色名。那些生活给予的经验色和形象色非常富有人情味,也更趋向大众心理,在实际生活中也广为人们所接受并使用。在绘画创作、艺术设计中也运用很广,并且,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用的各类色彩大都以此来表示。自然界的色彩极其丰富,变化微妙,不可能科学和精确的列出色名,只能相对而言。现从惯用色名和一般色名两种类型对色彩名
25、称进行归纳。,1.惯用色名,(1)红色红色有桃红、土红、曙红、玫瑰红、洋红、猩红等,三原色之一,属偏暖的色调。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处于可见长波的极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危险、恐怖等。人们习惯以红色为兴奋与欢乐的象征,使之在标志、旗帜、宣传等用色中占了首位,成为最有力的宣传色。若装演商品便成为畅销的销售色。红色是一个有强烈而复杂的心理作用的色彩,一定要慎重使用。,快乐的日子 高更,(2)黄色黄色有柠檬黄、橘黄、鹅黄、土黄、藤黄等,三原色之一,属偏暖的色调。黄色光的光感最强,给人以光明、辉煌、轻快、纯净、丰硕、温暖、轻薄、颓废的印象。在自然界中,腊梅、迎春、秋菊以至油茶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色彩 基本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