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监管研究.ppt
《投资银行监管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银行监管研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投资银行监管研究,一、监管目标、原则与手段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提出的三项监管目标为: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的公平、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性风险。美国1933年证券法确立的两个目标为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发行的实质性(material)的信息;禁止证券售卖过程中的误导、虚假和其他欺诈行为。香港1989年颁布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订立的目标为:使市场有足够的流通量,并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地运作;控制和减低交易系统风险,避免市场失灵和适当的管理风险,以确保一个市场的危机不致影响其他金融范畴;保护投资者;促进一个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经济环境的设立。中国证券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
2、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综上所述,证券监管的具体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运行,更好地发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分散投资风险、流通资本资产、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传导宏观经济调控等功能;最终目标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全和高效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己成为世界各国证券监管公认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公开原则要求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是贯穿证券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更是实现市场公平与公正的必要条件;公平原
3、则不是指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平等化,而是指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虽然存在资金和信息上的差异,但在市场上拥有平等的机会,不存在任何歧视或特殊待遇;公正原则要求监管者不偏不倚地介入证券市场,是监管者以法律框架实现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的关键,更是有效监管的生命。证券监管的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和自律手段。法律手段通过立法和执法规范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各种行为,是证券监管的主要手段,约束力强。经济,手段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相对比较灵活,但调节过程存在时滞,效果产生较慢。行政手段采用计划的办法对证券市场进行直接的赶预和管理,具有直接性,但运用不当,可能违背市场规
4、律,无法发挥作用。自律手段是由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它是西方证券市场在政府介入之前的主要管理手段。证券市场的复杂性和高度专业化的特点以及证券市场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自律手段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它是其他监管手段的有效补充。在现实的监管行为中,对于证券监管手段的选择,应结合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监管环境、监管成本加以考虑。一般来说,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时行政手段的使用较为频繁;市场成熟后,行政手段逐步减少,以免形成过度干预,扭曲市场机制。,二、投资银行监管一般理论(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公共利益学说认为,管制是一种减低或消除市场失
5、灵的手段。市场失灵有以下四种情况:1、垄断。规模经济理论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产出增加,公司的边际成本可能随之减少。因此,公司具有通过合并来扩展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加强竞争优势的动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降低边际成本最终会导致单一生产者市场。即在某一时候,单一生产者会利用降低边际成本和扩大产出把它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因为竞争使价格下降,大多数生产者变得无利可图。因此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为逃避损失而退出市场。结果是竞争导致了一个行业的集中,或者单一生产者市场一自然垄断者的出现,破坏了这一行业的竞争环境,形成垄断。,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一个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
6、产品的使用,非购买者也不能被排除在此产品的消费之外。非排他性所导致的“搭便车”使得私人没有或极少有动因去生产公共产品。因此,需要管制以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直到社会的需求得到满足。3、外部性。当经济主体将成本强加于或将利益带给没有和他们有交易的一方时,这种失灵就产生了。前者指负外部性,后者为正外部性。对外部性的解决有几种方法:一是直接规制,通过制定相关法令、标准等加以控制。这需要政府规制者了解某些行业和他们所采取的各种技术细节。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是规制者所缺乏的。因此这种方式不是非常有效。二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即利用征税、许可证或补贴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三
7、是私人解决方案,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将外部性内在化,或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基础上明确产权。理论上,如果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较少,那么私人会有走到一起协商消除外部效应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搭便车”难以杜绝,各方协商成本过高,人们往往以加强各种管制的方法来消除外部性。4、信息不对称。一种情形是信息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间、在合同双方或多方间分配的不对称。买者和卖者信息不对称时,价格总是等于所有销售产品的平均价值。这导致同一价格下销售更有价值产品的销售者将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那些低价值产品的,销售者会借此占据市场,结果是“劣货驱逐良货”,市场崩溃。另一种情形是一方试图以另一方的信息减少为代价取胜,因此
8、发生扼制对方信息来源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性要求披露更多有关产品或劳务的信息,使消费者能把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区别开来。一般地,当公司内部信息太专门,不能提示或者代价过高而不可获得时,管制就可能是修正信息不对称的有效办法。,运用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分析投资银行监管证券市场垄断 证券业的生产活动,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性,使得证券行业具有显著的自然垄断性。剖析各国投行结构,大多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例如美国投行由美林、摩根斯坦利、高盛等超大型公司所左右 证券市场公共产品 在证券市场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明显存在。证券市场上的公共产品主要有两种:一是证券交易设施和手
9、段,例如集中交易大厅的建造、电子交易系统、对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二是证券信息。在现实市场中,证券信息是稀缺的,这决定了信息具有搜寻成本。,对于单个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来说,为了监督和改善证券公司经营管理,需要付出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但改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收益却为所有股东共同享有,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中小股东的“搭便车”倾向。而通过政府规制来对证券公司提出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可以有效解决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共产品”问题。,证券市场外部性 证券产品的外部性首先表现为证券市场的公众参与性。第一,证券产品成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货币化、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0、,金融资产逐渐成为一国居民所持有的主要的资产。其中,证券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其次,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种类越来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庞大,使得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所涉及到的经济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受到证券市场利益调整机制影响的人不断增多。第三,证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更加深入和广泛,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与其他经济杠杆共同发挥作用。第四,,证券市场的作用己超越国界,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全球证券市场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有机体,彼此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在各市场间传输与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范围内资金的调动更加迅捷,任何一个国家证券市
11、场的波动都会迅速波及和影响到其他的证券市场。证券产品的外部性还表现在价格信息上。一方面证券产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自接影响到物质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使各经济主体对此迅速作出反应。证券价格信息以及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不仅会影响到现有证券产品持有者的买卖行为和经济利,益,而且与广大潜在的证券产品购买者的买卖行为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价格指数作为个别证券价格信息的综合产物,己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政治局势变化等的反应非常灵敏。同时,证券市场指数的变化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也将产生直接影响。证券产品的上述特性,决定
12、了证券产品价格对市场信息极其敏感,容易出现价格操纵、市场垄断和欺诈等现象,扭曲价格信号,在证券市场上形成经济泡沫。无论气泡迅速膨胀还是迅速破灭,都会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危害。加之证券产品的外部性和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证券市场动荡所造成的危害性范围广、破坏性强、影响深远,这就要求证券监管特别注意控制由证券产品的外部性所引起的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一是由于上市公司的隐瞒、遗漏和虚假信息披露行为,使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决策处于一种不完全或被误导的信息状态下,加剧了其不确定性和风险。二是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内幕交易行为,使市场主体之间发生偏离其原有契约内容的额外成本,并导致交易一方(往往是
13、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受损,产生内部不经济现象。三是由于证券经营机构隐瞒自己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使客户的受托财产面临很大的损失风险,特别是中小客户因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首当其冲。,四是证券经营机构内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包括客户与证券经营机构之间、证券机构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前者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在与客户签订业务代理合同时,可能隐瞒自身的经营能力等信息,造成客户的逆向选择风险:在签订合同后又可能采取偷懒或冒险行为,从而形成道德风险。后者是指证券机构的经理人员在与股东或董事会签订聘用合同时,可能隐瞒自身的经营能力等信息而造成股东或董事会的逆向选择风险;在日常经营中经理人员
14、也可能采取偷懒、追求在职消费或从事高风险经营等行为,从而形成道德风险。,正是由于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性和其失灵的严重后果,政府才有必要采取规制手段来弥补和减少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打击内幕交易行为,要求证券经营机构公布自己的经营状况,并对其欺诈客户和冒险投机行为进行限制和打击等。(二)监管失灵论 具体分为管制俘获论、管制供求说和管制寻租说等一系列理论。这一系列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认为监管活动会受监管利益集团的影响,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活动,反而会造成市场的过度反应和剧烈波动。,1、管制俘获论 管制俘获论认为管制与公共利益无关,管制机
15、构不过是被管制者俘获的猎物而己。管制措施在实施之初,一般是有效的,但当被管制的行业变得对立法和行政程序极其熟悉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管制机构会逐渐被它所管制的行业控制和主导,被管制对象会借此给自己带来更高收益。某些利益集团或公众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结成临时同盟,通过影响政治决策过程,影响立法来设立保护自身或公众利益的监管机构。新成立的管制机构的使命是对被管制者实施符合公共利益的管制,但其生命循环开始于有利的保护消费者,而终于僵化的保护生产者。,2、管制供求说 管制供求说认为经济管制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供应受制于对它的需求。其代表观点是“监管只是政治家用来向某些利益集团进行收入再分配的
16、一种工具,如果这些利益集团反过来能够向政治家提供选票和其他好处。因此,这是一桩买卖,导致监管这种产品产生的原因完全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将监管看成是受基本供求关系影响的一种产品,有助于发现影响监管对个人和集团的价值的各种因素。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产品总是优先供应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买主。同时,也有助于发现获得监管的代价。所以,管,制可以被看作是由政府供给,为特定个人与集体所需求的商品。它同样受供求法则或规律支配,现行的管制安排是供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3、管制寻租说 管制寻租说最先由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塔洛克在1967年发表的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社会成本中提出。他通过对关税产生的
17、社会成本分析,认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与关税设立具有相同的性质,它可以使特定的集团利益增加,同时使另外的集团利益受损。为此获益集团将开展活动寻求这些管制,受损集团也将花费成本展开反对管制的活动。,塔洛克认为,通过公共政策实现的收益转移具有租金性质,其本身并不影响社会福利,但这些租金的存在却会带来寻租、护租、创租、抽租(政府官员分享租金)以及防租等利益集团活动,消耗大量社会稀缺资源,形成社会福利净损失。而且,考虑到寻租过程中,每位寻租者都以预期中的租金数量来决定自己寻租活动的投入,但总有一些人要失败,失败的寻租得不到任何补偿。这样,社会总的寻租活动浪费的社会资源数量可能大大超过租金数量,也就是说
18、通过公共管制过程获取的租金可能被寻租活动的投入浪费掉,塔洛克将其称之为“租金耗散”。,由于证券监管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政府管制活动一样,在证券监管中同样会存在大量寻租现象。这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影响证券监管的公平与效率。(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首先,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论证政府在干预证券市场效率方面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有效市场理论表明,一个具备信息完全性和分布对称性的证券市场才可以认为是有效率的市场。这为证券监管行为指明了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向;监管者需研究并制定涉及信息问题的监管法规制度,并保证其,实施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制止垄断和操纵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打击内幕交易,
19、促进信息在市场上充分、迅速、准确、对称地流动,为提高和实现市场有效性作出努力。其次,以信息为核心的市场有效性概念为衡量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成效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实证数据显示的市场有效性越强,证明监管获得的净收益越大。再次,这一理论所给出的三种有效市场形式对客观把握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令政府监管机构得以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确立本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金融脆弱说 金融脆弱说认为由于金融机构内在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等问题,金融体系相对脆弱。这决定了金融系统需要政府提供监督管理,以维持社会公众的信心,从而维持金融
20、安全。,三、国际投资银行监管比较(一)监管模式 1、集中型监管模式 集中型监管模式,又被称为集中立法型模式,指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美国、日本等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特点:第一,设立全国统一的证券管理机构作为监管职责的唯一权威主体,无论这一机构是独立于政府相关机构的专职机构,还是财政部或者中央银行。这类机构一般具有足够的权威来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二,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作为证券管理机构执法的依,据。第三,政府积极参与证券市场的管理,并在证券市场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等自律组织起辅助作用。优
21、势:首先,统一的监管机构和严密的立法使得监管更超然,有利于监管执行排除行业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干扰,更加公正、公平;其次,这种模式下监管者地位超脱,在实践中更注重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第三,专门的证券立法统一了监管口径,使市场有法可依。局限性:一、这种模式下,自律组织与政府主管机构的配合往往难以协调,政府监管人员对证券市场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能适应严密的立法对监管当局提出的很高的信息和知识要求。二、自上而下的监管体制往往,凌驾与市场之上,缺乏市场亲和力,监管成本相对高昂,且缺乏效率。要么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要么过度监管,束缚市场发展。加之官僚主义和政府“寻租”的存在,这种监管模式的优势难以发
22、挥。三、对于证券业突发事件,反应相对较慢,处理不及时。2、自律型监管模式 指政府较少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干预,而更注重证券自律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政府除必要的国家立法外,较少干预证券市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通过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进行;一般不设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自律组织通常拥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权;各个自律管理机构的各种规则实际上是对法律的增补或替代。,较集中型监管模式而言,自律型监管更加亲近市场,灵活性较强,能及时应对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监管者本身为业内人士,对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信息和知识条件更占优势;政府的执法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也避免了市场及监管受到官僚主义的损
23、害。但是,正由于自律机构与市场关系亲密,不免受自身利益制约,监管偏离公共利益,忽视了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没有统一、严密的法律束缚,监管的权威性不够,行业利益、地方利益难以协调,违规行为有机可乘。,3、中间型监管模式 中间型监管模式是介于集中型监管模式和自律型监管模式之间的一种监管模式,也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既集中统一的立法监管,又强调自律管理。这种模式在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的同时,淡化各自的缺陷;但也存在抵消了二者优势,却突出了二者缺陷的危险性。,(二)美国投资银行业监管发展与特点 1、美国投资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集中型监管”模式的代表,美国证券市场从18世纪末诞生,经历了整整一个
24、世纪的无政府主义的迅猛扩张,集中监管体制到1929年10月大危机爆发后才得以开始确立,并在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1)1929年大危机之前-无政府监管 1929年以前,美国证券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政府监管,联邦政府对股市的发展采取放任政策,股市泡沫不断膨胀,投机之风盛行。许多银行自己深陷股市,还大量透支给客户,股市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随着美国铁路、钢铁、汽车、石油等大上业兴起与,繁荣,投资银行业务得到不断发展。受高额利润的诱发,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证券市场的竞争与投资,而投资银行在商业银行向证券业务肆意扩张的同时,也四处组织
25、资金变本加厉地拓展着自己的业务,渗向商业银行业务。证券市场主要依靠交易所进行自律监管。金融市场的竞争和繁荣增加了风险,为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2)1929年大危机到1975年-证券立法、监管体制建立发展阶段 从1929年9月1日至1932年7月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市值从近900亿美元下降到160亿美元。这次股灾促使美国证券市场大力加强统一监管。(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以及1970年投资者保护法等,使原来法律、法规空白,的证券业转而成为最严厉的立法领域,证券业务被置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严格监控之下。对美国证券业影响深远的是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规定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投资银行 监管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