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ppt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1 页,前言,本文是为了便于使用者加深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理解,对标准各条款做出的解释性说明。既不作为对标准的补充要求,也不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仅对贯标实施及审核提出参考性建议。文中的“应xx”、“宜xx”均代表推荐性的做法,其中“应xx”的推荐程度比“宜xx”更强。,第 2 页,4.1 总要求,企业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应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1 概述“建立”意味着达到一种持久性程度,只有体系的所有过程都被证实得到实施,才可认为已建立了
2、体系,通常情况下至少应是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发布实施三个月及以上、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中的所有过程(如评估与诊断、内审、管理评审等)都得到有效实施之后;“保持”意味着体系一旦建立就应持续运行,这就要求企业的各职能单元均需做出积极的努力、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均持续开展并处于受控状态;“改进”是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意味着企业要以方针为导向、以目标的提升为驱动,持续提高体系运行的绩效。这既是PDCA方法“螺旋式上升”的体现,也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的要求。企业若寻求建立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管理体系,则应首先通过初始评估(详见8.2章节)确定其两化融合水平现状,以便
3、为其后的两化融合绩效指标评价提供参照基准。企业一旦确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建立、实施、保持,第 3 页,4.1 总要求,【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和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采用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范围和边界限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调整的对象,明确了认定审核及自我声明的内容和界限,也是影响采信方对管理体系评价结果信任程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描述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的要素通常宜包括:活动、过程、区域范围、组织单元。其中活动是指企业打造新型能力的活动(如新产品协同研发、全产业链价值整合等),它作为核心要素,
4、为其它要素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过程是指与该活动相关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中规定的所有体系过程(如企业界定的新型能力打造活动的范围是新产品协同开发,此时与此无关的采购流程优化就不能作为标准7.3过程已实施的证据);区域范围是指在企业管理和控制下的,与该活动和体系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包括固定场所、临时场所(如安装、施工、调测现场)、也可以是在企业统一管辖下的多个场所(如集团总部下属的分子公司场所);组织单元是指企业组织机构内,与该活动和体系过程相关的所有职能单元(如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职能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办事处、项目组等)。,第 4 页,4.1 总要求,【理解和实
5、施要点说明】(续)企业可选择在整个组织内或在某一部分组织单元来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但在部分组织单元内实施管理体系时,应确保这部分组织单元有能力实施标准规定的所有过程。如企业把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排除在体系覆盖范围内就是属于不适宜的)。一旦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被确定,该范围内的工作均应满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规定。在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过程中,根据打造新型能力的需要,企业可适时对管理体系的范围作出更新或调整。注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描述的参考示例如:a)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b)xx集团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
6、管理活动。包括位于xx地点的xx子公司、位于yy地点的yy子公司;c)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xx事业部,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第 5 页,4.1 总要求,【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注2:由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应不断打造新型能力,以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一定是在不断增加的,才能体现出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同时对已完成的能力新型能力建设项目应持续实施7.6运行维护、7.7数据开发、7.8动态调整、8.3监视与测量(针对原两化融合目标、与该能力有关的两化融合绩效指标)等管理,以确保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注3:对于认定机构,应在认定证书上明
7、确描述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的活动、过程、区域范围、组织单元等要素的信息,以及经证实的历次新型能力打造活动的信息。参考示例如“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对于和xx、xx、xx新型能力打造相关的两化融合活动的管理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规定”。【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条款要求审核组基于在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获取的正反两方面审核证据,在审核报告中对受审核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做总体评价,评价应包括对管理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描述及结论性意见。其中符合性包括受审核方管理体系规定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和其自身管理体系的要求、,第 6 页,4.1 总要求,【审核
8、要点及方法说明】(续)管理体系运行与认定范围是否相关;有效性包括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受审核方目标、持续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合水平绩效(见8.1)的有效性。监督审核及再认定审核之前,受审核方应将上次审核以来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变化情况提前告知认定机构。审核组应现场审核时,应同时关注受审核方已获取能力及优势的保持和新的能力建设,考察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情况,从而评价体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第 7 页,4.2.1 文件要求 总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b)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c)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
9、,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d)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e)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表现在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文件对管理体系各项活动做出制度化的安排,确保其在适用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地执行,并提供符合性证据。“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不代表所有“制度化的安排”都必须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在GB/T19000-2008中对文件的定义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因而在本指南中要求形成文件的地方,可理解为通过承载在特定媒介中的信息(包括纸质/电子文档、图片、固化在
10、信息系统中的流程、样板/样件、纸质表单/信息系统中的电子表单、警示标识等等),对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作出“制度化安排”。对于声称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企业,应首先确保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及其包含或引用文件的规定,,第 8 页,4.2.1 文件要求 总则,【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覆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所有过程、并满足其要求。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对体系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确定,是兼顾技术与管理,落实“全局优化”原则和“系统方法”的具体体现。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并确保通过文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实现
11、过程增值的目的。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数量、形式、详尽程度和复杂水平等,取决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所属行业、规模、业务复杂性、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等)及其打造新型能力活动的需要。【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对本条款的审核,在文件审核阶段主要评价受审核方的管理手册是否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全部过程及顺序和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需要通过下层支撑性文件(引用文件)进行描述的过程是否指出了支撑文件的查询途径;标准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全部形成了文件;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以上内容也是对标准其他条款进行文件审核的要求,以下条款中不再重复说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是否
12、已形成文件(可包含在手册中)。现场审核阶段,主要是结合标准其他条款的审核,评价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是否充分、适宜。当没有文件就不能保,第 9 页,4.2.1 文件要求 总则,【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续)证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时(如负责相同活动的不同人员,对该项活动的要求表述得迥然不同),应考虑提示受审核方对该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如出具书面不符合项,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注:标准要求的文件至少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管理手册(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
13、内部审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第 10 页,4.2.2 文件控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保护和控制。企业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审批、发放登记、标识修订状态等措施只是文件控
14、制的手段,而并非文件控制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文件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措施的执行,而应进一步关注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是否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准确理解、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是否有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为此,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评价:a)该过程的输入、输出及中间活动是否已被识别和确定?b)活动涉及的职责分工是否已明确?c)为进行该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和方法(程序)是否已制度化或形成惯例,并得到该程序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准确理解?,第 11 页,4.2.2 文件控制,【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d)该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是否便于进行检查和评价?e)该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增值效果?f)是否
15、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过程实施了新一轮的持续改进?g)新的/变化的程序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对文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是在文件化管理体系中运用“过程管理”原则,提升过程绩效、实现管理体系PDCA循环的基本方法。注:GB/T19000-2008对程序的定义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文件清单,抽35份查看是否按规定审批,包括修订后是否再次审批,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否得到标识,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文件是否发放至预期的使用者,是否有措施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关文件规
16、定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得到该文件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准确理解、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增值效果、适用时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文件规定进行了持续改进、新的/变化的要求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第 12 页,4.2.3 记录控制,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记录可以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提供证据,也是数据开发利用(详见7.7章)的信息来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对体系运行绩效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还可以寻找
17、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合水平绩效的机会。信息化环境下记录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表单、图表、数据库、系统日志、流程节点的审批、音视频信息等等),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形式记录的获取、储存、处置、备份、防护以及安全保密等要求。【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记录清单,看是否包括了标准要求的记录以及其它用于证实体系稳定运行的记录,是否规定了记录保持的期限、保存的责任部门,记录控制是否考虑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应记录是否足以证实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记录是否得到妥善的标识、存储、保护,是否便于检索和识别。如不
18、能提供充分的证实,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第 13 页,4.2.3 记录控制,【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续)注:标准要求的记录至少包括:培训、技能和经验、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记录(6.3)、策划输入的记录(7.2.2)、策划更改及其评审结果和采取必要措施的记录(7.2.5)、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前的沟通记录(7.3.2)、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过程中控制措施的记录(7.3.3)、技术实现过程中技术获取的记录(7.4.2)、技术实现过程中监督控制的记录(7.4.2)、监视盒测量计划实施的记录(8.3)、内部审核的记录(8.4)、管理评审的记录(8.6)、纠正措
19、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8.7.2)等11项。,第 14 页,5 管理职责,【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管理职责是体系赋予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也是“领导的核心作用”的集中体现。本章节涉及的所有过程均要求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亲自参与、组织、授权、监督,并能提供相应的证据。“全员参与、全员考核”的原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章所有条款的审核都是通过与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进行交流同时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来获取审核证据。,第 15 页,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向全员传达
20、本企业推进两化融合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在企业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制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c)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d)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职责与协调机制;e)组织两化融合管理评审;f)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最高管理者是指企业的决策者,他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最高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建设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本质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变革的反复迭代,目的是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期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两化融合建设应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落地为根本原则。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工
21、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可控、更高效地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最高管理者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会涉及到内部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因此往往会牵涉到所有层次、全体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既得利益;同时两化融合建设在资金、技术、人员、精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都相,第 16 页,5.1 最高管理者,【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较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最高管理者做出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决策,是带领全体员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一项郑重承诺。同时,最高管理者还应充分认
22、识到决策层的理念、态度、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对于管理体系运行取得预期成效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为此最高管理者应清楚地了解在管理体系内哪些工作应亲自参与、哪些工作可以授权给管理者代表。【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交流了解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作用和艰巨性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以及在管理体系中要亲自参与哪些工作是否清楚,是否清楚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和绩效,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本条款应结合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5.4 两化融合方针、5
23、.5 两化融合目标、8.6 管理评审等条款一并审核。,第 17 页,5.2 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b)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c)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d)提升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e)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管理者代表应为企业决策层中的一名成员,由最高管理者授权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总体负责。这意味着管
24、理者代表应具有对体系范围内全体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利,也意味着管理者代表是决策层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关事务问责的最终对象。管理者代表应充分理解和认同最高管理者就企业两化融合有关的理念,及其做出的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决策。管理者代表同样应充分认识到决策层的理念、态度、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对于管理体系运行取得预期成效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为此管理者代表应清楚地了解自身在管理体系内应承担的职责、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职责。,第 18 页,5.2 管理者代表,【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与管理者代表交流,了解其对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及两化
25、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作用和艰巨性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以及在管理体系中要亲自参与哪些工作是否清楚,是否清楚其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是否清楚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和绩效,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本条款应结合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5.7 职责与协调沟通、6.1 基础保障总则、7.1 实施过程总则、8.1 评测与改进总则、8.4内部审核、8.7.1 持续改进等条款一并审核。,第 19 页,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确保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管理体系 理解 审核 要点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5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