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ppt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高中物理必修教学指导意见解读,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教学难易把握的问题,1、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3、学习方式改进的问题 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 既有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也有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4、开发教学资源的问题,“前言”和“绪论”,一、“前言”的意义,紫珠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黑柱、白胖、红孩分别提出“猜想”或“假说”;蓝仔提出了实验改进建议 猜想有争议,实验又未成功。请教老师。师生交流、讨论 观察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 结论及意义,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这篇文章反映了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科学探究的一些理解,值得教师体会
2、。,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一些科学方法:假设验证方法;转化的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推理的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等 对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解:“对问题认识得越深刻,得到的规律就显得越简 洁。”“1:4:9:16:25是一种很优美的规律,而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则是一种更简洁的表达。”科学研究对于实验技术的依赖关系闪光照片为顽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科学对于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虽然仅靠伽利略的落体定律还不能登月,但没有以伽利略落体定律为代表的科学基础,人类社会是不会有今天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1、科学
3、探究不一定要有实验。既要重视实验探究,也要重视理论探究。,2、不要把探究当作一件很复杂、很麻烦的事。,4、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学习内容,是培养 一种创造精神。,科学探究注意:,3、科学探究,并非是学生自主性越强越好,新课程学 习开始,探究宜采用启发、引导探究。,教学建议:教师从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的本能,并以此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不必占用课时去专门学习。,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与原教材中“绪言”的比较,“怎样学好物理”是原来各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传统内容。主要内容有:要学好物理必须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重在理解”、“要学会
4、运用知识”、“要做好练习”。,“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物理学。从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方面说明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用8幅图片,说明了物理学是其它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用7幅图片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的未来 威廉汤姆孙的预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物理学家只需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努力啊!”,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用7幅图片说明物理学改变了人类对物质
5、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1)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初步知道它的研究范围,知道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知道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知道物理学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阔,对各种东西都有所了解。如果教师采用按课文的体系依次讲解的方法教学,不管教师讲得是多么的有趣,都不会长时间地吸引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从中体会物理学的奇妙和重大作用
6、。,几种可参考的教学设计,演示几个有趣、奇妙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作概括性的讲解。提供某一学生了解的,刚刚发生的科技事件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最后教师做概括性的讲解,课文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外自学。放映教学参考书中的配套光盘,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新、旧教材的对比,一、章节结构的对比,二、栏目、编写形式对比,三、总体感觉,(一)结构方面(结构和思路作了合理的调整),将原来运动学一分为二,运动学提到静力学前面,(二)内容方面物理学科与数学等其它学科相比较,从核心内容和体系结构看,是变化最小的,即基本上继承了原来的物理学科大纲和教材的主要优点。(与原教材大体
7、相同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知识呈现的顺序更符逻辑 知识点间的衔接更为自然 物理实验的地位更加明确 课外作业的功能更多纬度 物理概念的表述更为精准 教材结构和内容更趋统整,章节教材分析,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各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第一章集中了几个概念,主要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未涉及规律。,第1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怎样对物体进行简化 质点,1、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模型,2、从质点教学上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创设问题
8、情景,展示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来建立质点概念。,新教材: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合理简化,建立模型。,旧教材:强调质点的定义和判定。,据报道,“神舟”5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吗?,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可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质点教学案例,没有参考系,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没有坐
9、标系,无法定量地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二、理解参考系和坐标系,第2节 时间和位移,三、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 位移,质点在t1时刻在A点,坐标x1=10 m,质点在t2时刻在B点,坐标x2=30 m,质点的位移是有向线段AB,线段的长度20 m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x=x2-x1=20 m,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AB的大小,x为正值表示位移AB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为了加深对位置和位移的理解,我们还可考虑设置下列问题:,1、质点t1时刻在C点,t2时刻在D点;2、质点t1时刻在E点,t2时刻在F点;3、质点t1时刻在G点,t2时刻在H点;,x=x2-x1,四、怎样进行矢量
10、教学,(2)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此时还不要求得出这个法则,但要思考。),(1)位移: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教学不宜一步到位),(4)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两点:有方向 平行四边形定则,(3)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总结力的合成分解的法则,(5)说一说 一个物体的速度 v1 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你能根据 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 v 吗?,为后面向心加速度的学习“搭台阶”,(6)矢量概念的进一步运用,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五、怎样理解“
11、变”与“不变”的思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极限思想的渗透,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于学好高中物理,提高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瞬时速度教学案例,通过对滑块在倾斜气垫导轨上的研究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O,A,B,C,复习:初中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概念。演示:滑块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从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指 出它是变速运动。问:有没有学过什么物理量,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的呢?(平均速度),师:对于匀速运动,速度能完全描述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这里滑块的运动,平均速度
12、 能完全地、真实地反映它在AB段的运动情况吗?学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滑块的运动是越来越快的。师:你们说滑块的运动是越来越快的,等于说滑块通过B点时比通过A点时快,通过C点时比通过B点快。这里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物体通过各个点是有快慢的。确实,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能感觉到物体通过空间各点的运动快慢。,vAB,师:请反思实验观察或生活经验,我们是如何感觉物体通过某一点的快慢?生:根据在一定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大小;根据通过一小段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师: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物体通过某一点附近一小段时间内或一小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来反映物体通过这一点的运动快慢的。定义:物体在某点附近一
13、小段距离(或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物体通过这一点的瞬时速度,实验:取x=10cm,测量瞬时速度v2。师:对这样定义的瞬时速度,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问题:(1)既然是一小段距离内的平均速度,为什么说是A点的瞬时速度呢?(2)一小段距离到底要多短呢?(3)一小段距离取得不同,测出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实验:换用5cm、3cm的挡光板,测出平均速度。从数据看出:不断减小测量距离,测出的平均速度越来越接近。取两位有效数字,后三个平均速度相等,取三位有效数字,后两个平均速度相等。回答学生的三个问题。,师:为什么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减小距离测出的平均速度就几乎不变了呢?学生能想出:时间足够短,
14、物体的运动快慢变化已经很小了,可以看作是匀速运动了。理解: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假想物体从这一时刻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巩固练习(略)学生自由提问:有些学生提出了一小段与所要描述的点的关系问题,有如图三种情况。,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六、用图象表示vt关系,实验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教科书和阅读“说明卡”观察仪器,掌握使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时间和位移的技能,并运用这一技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了解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七、加速度的引入,加速度是力学中重要的概念,但它的引入始终是一个难点。赵凯华教授和罗蔚茵教授在新概念
15、物理教程力学中明确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易真正掌握的概念”。爱因斯坦指出:“今天我们难以估量,在精确地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公式并且认识它的物理意义时,该显示出多大的想象力。”,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物理 必修 教学 指导 意见 解读 运动 描述 变速 直线运动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4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