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采区设计说明书3.20.doc
《12采区设计说明书3.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采区设计说明书3.20.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矿井概况4第一节 矿井概况4第二节 矿井开拓系统8第二章 采区概况11第一节 采区基本情况11第二节 采区煤层特征11第三章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3第一节 采区储量13第二节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3第四章 采区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14第一节 采煤方法选择14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14第三节 采区下山布置15第四节 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选择15第五章 采区生产系统及设备选型19第一节 采区通风19第二节 机电、运输、排水、供电系统23第六章 安全技术措施28第一节 防治瓦斯措施28第二节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措施30第三节 防治冒顶措施35第四节 防治火灾措施36第五节 防治水灾
2、措施37第六节 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38第七章 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9前 言河南地方煤炭集团兴安煤业有限公司由兴业煤矿、下庄煤矿和西庄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生产能力30万吨/年,批准开采二1煤层。该矿初步设计由河南工程咨询监理公司2006年8月提交,省局2006年4月批复(豫煤行2006415号)。矿井工业广场内有主立井、副斜井和风井,其中主立井担任整个矿井的提升任务;副斜井承担下人、运料的任务;风井作为专回。开拓方式为单水平上下山综合开拓,运输大巷标高为+123m,目前开采的上山采区为11采区,由于11采区资源即将枯竭,为保证采区正常接替,加快准备新采区。一、编制设计的主要依据1. 煤炭工业现
3、行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有关规定;2.兴业煤业初步设计3.兴业煤业安全专篇4.兴业煤业矿井地质报告;5.12采区地质说明书;6.兴业煤业瞬变电磁报告; 二、设计的主要技术特征1.利用主立井作为主进风井,新开拓一条岩巷下山与回风立井联通。2.利用现有地面变电所、压风机房等。3.12采区下山采用二煤一岩布置方式,轨道下山布置在二1煤煤层中沿底板掘进,皮带下山布置在二1煤煤层中沿底板掘进,专用回风下山布置在煤层顶板岩层内。4.采用走向长壁普通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设计采区生产能力:0.30Mt/a;2.设计服务年限:12采区下山7.69a。3.井巷工程量(12下山
4、):长度::2900m,体积:32857m3;4.千吨掘进率(12下山):62.5m/kt;5.建设工期(12下山):15个月; 第一章 矿井概况第一节 矿井概况1矿井境界井田走向长0.74km,倾斜长1.425km。井田北以 彭沟正断层为界,南为人为边界与旗山矿搭界,西部以煤层露头为界,东部以二l煤层底板-140m等高线为界。井田面积1.12 Km2。2矿井自然条件(1)地形及地貌本区属低山丘陵区,总体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势。海拔标高+262m+340m。冲沟发育,便于大气降水的排泄。(2)水文区内丘陵间冲沟、季节性水流较发育,井田西部有一工业废水渠,由北向南流过,主井工业广场南部围墙外
5、有一条季节性冲沟。(3)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节半干旱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最高41,最低-14.5,霜冻期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上旬,年平均降雨量为651mm,最大降雨量为1073.8mm,最小降雨量为430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占年降雨量的70%左右。年平均风速2.8m/s,最大21.0m/s,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4)地震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属四级地震区,设防烈度VI度。(5)地层该整合井田属隐伏型,全部被第四系掩盖。根据区域钻孔和井筒揭露,以地层沉积时序和接触关系,由老到新有:寒武系、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石
6、盒子组、第四系。其中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及上统石盒子组。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a、本溪组本组厚度520m,与下伏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下部为铁质粘土岩,上部为灰白色铝土质粘土岩及青灰色泥岩,局部夹有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漏斗状铝土矿。b、太原组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按其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分三个岩性段:1)下段本段厚30m。主要岩性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夹泥岩或炭质泥岩及薄煤层。2)中段本段厚2540m,一般厚35m左右,主要岩性为灰黄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泥岩炭质泥岩互层;泥岩中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本段下部局部夹有硅
7、质岩或灰白色粘土岩。3)上段本段厚20m左右,主要岩性为薄层状生物碎屑状岩(含燧石团块)夹灰黄色泥岩,顶部夹有硅质岩,局部炭质泥岩及煤线。二叠系a、二叠系下统山西组1)二1煤段:俗称黄煤段,该段厚615m。二1煤为本矿开采煤层,厚0.3110.63m,平均7.50m。煤层为灰黑色,光泽半亮、粉末状。煤层以上有薄层的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底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夹泥岩。2)大占段:该段厚约35m,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粗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俗称大占砂岩)。具斜层理及水平层理。层面有白云母片及炭屑,含海绿石及磷灰石重矿物颗粒;中部为灰色泥岩;上部为浅灰色细粒砂岩夹泥岩及煤线。3)香炭段:该段厚约15m
8、,以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俗称香炭砂岩)夹有泥岩,泥岩中有紫斑及菱铁质鲕粒。4)小紫泥岩段:该段厚约15m,以绿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粉砂岩及炭质泥岩,泥岩中有紫斑及菱铁质鲕粒(俗称小紫泥岩)。b、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1)砂锅窑段:该段厚约25m,以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俗称砂锅窑砂岩。硅质胶结,底部含砾石。2)大紫泥岩段:该段厚约20m,下部为砂质泥岩,中上部为泥岩,泥岩中含大量暗斑及菱铁质鲕粒,俗称大紫泥岩。c、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该组为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建造,岩性为黄色、灰绿、黄、米黄等色砂质泥岩、细砂岩、泥岩及斑块泥岩、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线)组成。沉积韵律明显,可分为六个,分别构成六个含煤组(
9、三八组煤)。该组总厚403689m,本区出露七煤组以下地层,其中三煤段厚约55m,四煤组厚约50m,五煤组厚55m,六煤组厚95m,七煤组约厚55m。各煤组主要标志层有:三煤组底老君庙砂岩,四煤组底红砂炭砂岩,五煤组底部黄砂炭砂岩,六煤组底田家沟砂岩。第四系(Q)区内广泛分布为残坡积物及冲洪积物,主要为粉砂质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及耕植土等,底部为砾石层,厚010m。(6)矿井地质构造该井田位于白沙许昌向斜南部。矿山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地层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偏东812,倾向东偏南812,倾角1418。井田内无大的地质变化及断层构造,煤层产状沿走向和倾向均有一定波状起伏变化。断层:矿山北部边
10、界外有彭沟正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075,落差大于100m,该断层虽距北部边界较近,但煤层断开部位位于边界以外,区内二1煤层未遭到破坏。矿山东南角边界处有杏山坡断层,断层走向北东3040,倾向南东80,落差80120m。煤层该整合井田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平均总厚146.95m,自上而下划分为二煤组和一煤组2个煤组,煤层总厚约9.28m,含煤系数为6.32%。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二煤组的二1煤层。二1煤层位于二煤组(山西组)中下部,下距太原组顶部灰岩8m。为本井田主要勘探和开发对象。煤层厚0.3110.63m,平均7.50m,属厚煤层。煤层结构较为简单。煤层可采性
11、指数为0.99,煤厚变异系数为49.6%,属较稳定煤层。煤质二1煤层呈黑色,玻璃光泽,粉状为主,少量碎块,碎粒状,疏松易碎,属构造煤,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坚固性系数为0.16,容重一般为1.4t/m3,孔隙度8%。宏观煤岩类型为光亮型煤。显微煤岩组分特征:有机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和镜煤次之,无机组分以粘土矿物为主。二1煤层原煤灰份平均产率为20.01,属中灰煤。原煤全硫含量2.01%,精煤为1.01%,属中硫煤,脱硫率一般在50左右。二1煤煤种属贫瘦煤,发热量可达6740卡/kg,比重1.5,容重1.39t/ m3。储量由兴业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知:查明储量865.6万t,其中动用4
12、5.5万t,保有储量820.1万t。在保有储量中,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407.9万t,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381.6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3)为30.6万t。附:储量汇总表1-1。表1-1 井田二1煤层储量汇总表原矿名资源储量(万吨)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储量动用储量镇一矿568.5538.530根杰矿110.5100.510.0西下庄矿59.754.25.5扩界区126.9126.9总 计865.6820.145.5(7)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含水介质特征和地下水储存与埋藏条件,井田可划分为3个含水层(组)和1个隔水层(组)。含水层:第
13、四系松散层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石炭系上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隔水层:本区主要隔水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的铝土质泥岩,厚度520m,发育不连续,其隔水性较差。第二节 矿井开拓系统矿井采用单水平上、下山综合开拓方式。主立井1个,承担全矿井的运煤任务。副斜井1个,用于进风、下料、提矸和升降人员。回风井1个,作为矿井专用回风井。运输大巷布置在二1煤层中,大巷标高为+123m。附:矿井主要技术参数与装备情况表1-2。表1-2 矿井主要技术参数与装备情况序 号项 目内 容1矿井名称河南地方煤炭集团季布煤业有限公司2设计能力30万吨/年3核定能力4开拓方式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水平标高+123m5投产时
14、间现处于技改阶段6开采煤层名称山西组二1煤层平均煤层厚度4.22m7回采方式综采普采炮采手镐落煤工作面个数18掘进方式炮掘综掘工作面个数3煤、岩别煤2 岩1个9进风井个数:2; 断面:6m2;回风井 个数:1; 断面:5.31m2 ;安全出口2个安全出口,间距大于30 m,人行道形式:台阶10矿井总人数400人其中:井下工人:250人采煤90人,掘进48人,开拓30人11矿井边界长740m;宽 1425m;面积1.12km212井口标高主+270m,副+270m最高洪水位+260m13煤层顶板岩性及厚度伪顶:炭质泥岩0.8m。老顶:大占砂岩815m直接顶:砂质泥岩1.5m14煤层底板岩性及厚度
15、粉砂岩2m15井下最高温度()采煤工作面20掘进工作面20机电硐室24井下最高温度2616正常涌水量设 计实际(浮标法测)200m3/h(正常)50m3/h(正常)400m3/h(最大)100m3/h(最大)17中央水仓容积1979m中央水泵房水泵台数:3 台水泵型号MD155-307电动机型号:YB630s.1-4 容量:160Kw单台排水能力110m3/h最大排水能力330m3/h18主立井提升机型号:2JK-2A双滚筒提升机电动机JR136-8,180kW, 380V,735 r/min提升能力300t/h任务提升煤炭19副井绞车型号型号:JK-2/30型电动机型号、容量YR355M2-
16、8型电机,380V、155kW钢丝绳型号、直径型号:67 直径:32mm提升容器斜井人车,2个,型号:XRC-15-6/55,防坠器型号:斜井卡轨式提升能力提人设计: 核定年份: 能力: 实际:18人/次提升能力提物设计: 核定年份: 能力: 实际:4t/次20主扇能力BDK54-6-16 第二章 采区概况第一节 采区基本情况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及井上、下对照关系该采区位于水平以下,开采范围位于+100m至-140m煤层底板等高线之间。采区面积约0.55平方公里。西部为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东部为矿井边界,北部为矿井边界。南部为旗山煤田。地面标高在+270m+280m之间。 第二节 采区煤层特征1地
17、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现有资料分析,采区内无大、中型构造,褶曲宽缓,局部范围内发育有小褶曲,对煤层回采有较小影响。煤层底板呈凹凸状变化不大,顶板也有一定起伏。该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二1煤层顶板大占砂岩和太原组L7灰岩,预计下山开拓过程中涌水量为520 m3/h,随着工作面的回采,采区涌水量将逐渐增大,预计正常涌水量为60 m3/h,,最大涌水量为120 m3/h。2煤层本采区开采煤层为山西组二1煤,煤层结构简单,偶含不连续的夹矸,夹矸的成分多为炭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层中含黄铁矿结核,Ag=20.2%,Sq=2.07%。煤厚变化较大011.24
18、m,且变化极不规律,平均为3.1m。煤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倾向为南东,岩层倾角69,容重1.39t/m3,煤质牌号为贫廋煤,呈粉末状,机械强度低,灰分中等。3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煤层顶底板顶板:老顶多为灰色的中粒砂岩(俗称大占砂岩),中间夹细砂岩和粉砂岩,平均厚度21.7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平均厚度1.2m;伪顶为炭质泥岩,局部发育不稳定。底板:伪底为炭质泥岩,局部发育不稳定;直接底为泥岩或粉砂岩,平均厚度3.4m;老底为砂质泥岩、泥岩、硅质泥岩,平均厚度为10m。(2)煤尘、瓦斯及自然该采区煤层呈粉末状,易于飞扬,可燃性挥发分为15.52%,由浅至深沼气含量增加,预计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19、1015 m3/min,煤尘具爆炸危险性。该区煤层为不易自然煤层,发火期为六个月。(3)地温矿井全井田平均地温梯度为1.27100m,本采区属地温正常区。 第三章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一节 采区储量设计该采区面积为550000m2,平均走向长720m,平均倾斜长750m,采深417m,平均煤厚7.5m,根据块段法计算,采区工业储量为412万吨,可采储量为300万吨。 第二节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采区生产能力确定根据本采区的走向及倾斜长度,本采区仅可布置七个区段,14个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上行顺序开采,故根据矿井生产能力及本着合理集中的原则,设计12采区下山为1个炮采工作面,为生产做准
20、备的掘进工作面为2个。工作面年生产能力按30万吨计算。2采区服务年限采区生产能力以30万吨/年计,可采储量300万吨,采区服务年限为:T=Zk/AK =300/301.3=7.69式中: T采区服务年限,单位:年; Zk采区可采储量,单位:万吨; A采区生产能力,单位:万吨/年; K富裕系数,取1.3。 第四章 采区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第一节 采煤方法选择1、采煤方法选择本采区主采煤层为二1煤,普通赋存,大部可采,根据12下山采区几何尺寸及顶板管理的经验和管理水平,结合本区顶板易于垮落的特点,确定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回采,采煤工艺为炮采,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2、工作面参数的确定根据采区布置情况和矿
21、井技术管理水平,设计确定回采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00m,走向长度北翼设计为300350m,南翼为280300m。3、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二1煤属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按75%计,工作面回采率按93%计。4、区段划分和开采顺序根据采区走向、倾斜长等,下山采区设计布置7个区段14个工作面。区段平均走向长度为730m,区段倾斜长度为100m。相邻两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共用一条巷道。区段之间采用下行开采法,即自上向下顺序开采。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由兴业煤业采掘工程平面图可知,12采区下山上段南翼大部分在村庄保护煤柱下,可采走向长度为150300m,考虑资源回收和通风运输系统,设计12下山北翼采用走向长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采区 设计 说明书 3.2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4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