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深析.doc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深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深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 肥 通 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毕 业 设 计 论 文题 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深析 系 别: 机 械 工 程 系 专 业: 机 械 制 造 与 自 动 化 学 制: 三 年 姓 名: 王 伟 学 号: 29100147 指导教师: 张 文 群 二零一三 年五月四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 2013年 月 日摘要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将系统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相互结合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回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机械制造业的整体行业发展所拥有的重要影响,并阐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
2、来社会朝着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 智能 机电一体化 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设计 计算模式目录摘要1第1章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31.1 机电一体化 的发展历程31.1.1初级阶段31.1.2蓬勃发展阶段31.1.2深入发展时期3第2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52.1 数控机床52.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52.3柔性制造系统(FMS)52.4工业机器人6第3章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优势73.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73.1.1机械系统73.1.2动力系统73.1.3传感与检测系统73.1.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83.1.5执行机构83.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势8
3、3.2.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83.2.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83.2.3使用性能改善93.2.4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93.2.5调整和维护方便9第4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10 4.1光机电一体化10 4.2 自律分配系统化10 4.3 全息系统化10 4.4 生物软件化11 4.5 微型机电化11 4.6 网络化11 4.7 虚拟化11 4.8自动化12 4.9智能化12 4.10敏捷化12 4.11 绿色化12参考文献14第1章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 1.1 机电一体化 的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1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
4、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1.1.2蓬勃发展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
5、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1.1.2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技
6、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第2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
7、糊控制等智能机制。(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2.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
8、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2.3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2.4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
9、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第3章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优势3.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10、 3.1.1机械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 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3.1.2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3.1.3传感与检测系统 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
11、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功能一般由测量仪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联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3.1.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 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3.1.5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一般是运动部件,常采用机械、电液、气动等机构。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制造 自动化 专业 机电 一体化 技术 未来 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4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