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doc
《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电工程学院课程报告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 专 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年 级: 2012级 班 级: 机械一班 姓 名: 学 号: 任课老师: 一、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融合了电子技术、 机械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 工业机器人先后经历了从第一代示教再现机器人、 第二代离线编程机器人, 到现在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三个过程。 焊接作为工业 “裁缝” , 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加工手段, 焊接质量的好坏对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由于焊接烟尘、 弧光、 金属飞溅的存在, 焊接的工作环境又非常恶劣。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实现焊接产品制造的自动化、 柔性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必然
2、趋势, 采用机器人焊接已经成为焊接技术自动化的主要标志。二、焊接机器人目前的使用情况 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 摩托车、 工程机械、 铁路机车等主要行业。 汽车是焊接机器人的最大用户, 也是最早的用户。 早在 20 世纪 70年代末, 上海电焊机厂与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直角坐标机械手, 成功应用于上海牌轿车底盘的焊接。 一汽公司是我国最早引进焊接机器人的企业, 1984 年起先后从 KUKA 公司引进了 3 台点焊机器人, 用于当时 “红旗牌” 轿车的车身焊接和“解放牌” 车身顶盖的焊接。 1986 年成功地将焊接机器人应用于前围总成的焊接, 并于 1988 年开发了机器人
3、车身总焊线。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德国大众公司分别与上海和一汽成立合资汽车厂生产轿车, 虽然是国外的二手设备, 但其焊接自动化程度和装备水平让我们认识到了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随后二汽在货车及轻型车项目中都引进了焊接机器人。 可以说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技术引进和生产设备、 工艺装备的引进使我国的汽车制造水平由原来的作坊式生产提高到规模化生产, 同时使国外焊接机器人大量进入中国。 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繁荣, 工程机械行业也成为较早引入焊接机器人的行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能源的大量需求, 与能源相关的制造行
4、业也都开始寻求自动化焊接技术,焊接机器人逐渐崭露头角。 铁路机车行业由于我国货运、 客运、 城市地铁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列车提速的需求, 机器人的需求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 据 2001 年统计, 全国共有各类焊接机器人 1 040台, 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中的焊接机器人占全部焊接机器人的 76。 在汽车行业中点焊机器人与弧焊机器人的比例为 32, 其他行业大都是以弧焊机器人为主, 主要分布在工程机械(10)、 摩托车(6)、 铁路车辆(4)、 锅炉(1)等行业。 焊接机器人也主要分布在全国几大汽车制造厂。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机器人主要分日系、 欧系和国产三类。 日系中主要有安川、 OT
5、C、 松下、 FANUC、 不二越、 川崎等公司的产品。 欧系中主要有德国 KUKA、CLOOS, 瑞典 ABB, 意大利 COMAU 和奥地利 IGM 公司。 国产机器人主要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产品。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系列产品, 但却不能批量生产, 形成规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内机器人价格没有优势。 近十年来, 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 从 78 万美元台降低到 23 万美元台, 使我国自行制造的普通工业机器人在价格上很难与之竞争。 特别是我国在研制机器人的初期, 没有同步发展相应的零部件产业, 如伺服电机、 减速机等需要进口, 使价格难以降低, 所
6、以机器人生产成本高; 加之我国焊接装备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 也间接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的发展。 对于机器人的最大用户 一汽白车身生产厂来说, 几乎所有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 国产机器人找不到表演的舞台。(2)国产机器人无论从控制水平还是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工业机器人是个非常成熟的工业产品, 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而我国尚处于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3)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家处于幼儿期还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焊接机器人是个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品, 单靠企业的自身能力是不够的, 需要政府对机器人生产企业和使用国产机器人系统
7、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速我国国产机器人的发展。3 、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 控制论、 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 人工智能、 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焊缝跟踪技术、 离线编程与路径规划技术、 多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 专用弧焊电源技术、 焊接机器人系统仿真技术、 机器人用焊接工艺方法、 遥控焊接技术七个方面。四、组成结构 焊接机器人主要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柜(硬件及软件)组成。而焊接装备,以弧焊及点焊为例,则由焊接电源,(包括其控制系统)、送丝机(弧焊)、焊枪(
8、钳)等部分组成。对于智能机器人还应有传感系统,如激光或摄像传感器及其控制装置等。图1a、b表示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的基本组成。世界各国生产的焊接用机器人基本上都属关节机器人,绝大部分有6个轴。其中,1、2、3轴可将末端工具送到不同的空间位置,而4、5、6轴解决工具姿态的不同要求。焊接机器人本体的机械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平行四边形结构,一种为侧置式(摆式)结构,如图2a、b所示。侧置式(摆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上、下臂的活动范围大,使焊接机器人示意图机器人的工作作空间几乎能达一个球体。因此,这种机器人可倒挂在机架上工作,以节省占地面积,方便地面物件的流动。但是这种侧置式机器人,2、3轴为悬
9、臂结构,降低机器人的刚度,一般适用于载较小的机器人,用于电弧焊、切割或喷涂。平行四边形机器人其上臂是通过一根拉杆驱动的。拉杆与下臂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故而得名。早期开发的平行四边形机器人工作空间比较小(局限于机器人的前部),难以倒挂工作。但80年代后期以来开发的新型平行四边形机器人(平行机器人),已能把工作空间扩大到机器人的顶部、背部及底部,又没有测置式机器人的刚度问题,从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这种结构不仅适合于轻型也适合于重型机器人。近年来点焊用机器人(负载100150kg)大多选用平行四边形结构形式的机器人。上述两种机器人各个轴都是作回转运动,故采用伺服电机通过摆线针轮(RV)减速器(
10、13轴)及谐波减速器(16轴)驱动。在8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电驱动的机器人都是用直流伺服电机,而8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先后改用交流伺服电机。由于交流电机没有碳刷,动特性好,使新型机器人不仅事故率低,而且免维修时间大为增长,加(减)速度也快。一些负载16kg以下的新的轻型机器人其工具中心点(TCP)的最高速度可达3m/s以上,定位准确,振动小。同时,机器人的控制柜也改用32位的微机和新的算法,使之具有自行优化路径的功能,运行轨迹更加贴近示教的轨迹。五、焊接机器人的特点 点焊对焊接机器人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点焊只需点位控制,至于焊钳在点与点之间的移动轨迹没有严格要求,这也是机器人最早只能用于点焊的
11、原因。点焊用机器人不仅要有足够的负载能力,而且在点与点之间移位时速度要快捷,动作要平稳,定位要准确,以减少移位的时间,提机械手臂高工作效率。点焊机器人需要有多大的负载能力,取决于所用的焊钳形式。对于用与变压器分离的焊钳,3045kg负载的机器人就足够了。但是,这种焊钳一方面由于二次电缆线长,电能损耗大,也不利于机器人将焊钳伸入工件内部焊接;另一方面电缆线随机器人运动而不停摆动,电缆的损坏较快。因此,目前逐渐增多采用一体式焊钳。这种焊钳连同变压器质量在70kg左右。考虑到机器人要有足够的负载能力,能以较大的加速度将焊钳送到空间位置进行焊接,一般都选用 100150kg负载的重型机器人。为了适应连
12、续点焊时焊钳短距离快速移位的要求。新的重型机器人增加了可在0.3s内完成50mm位移的功能。这对电机的性能,微机的运算速度和算法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六、焊接机器人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机械本体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 机器人系统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机械本体系统是轮式移动机器人及其附属部件,该机器人采用两轮差速驱动,在前面增加一万向轮实现机器人本体的移动。 焊炬固定在十字滑块上,通过控制十字滑块的上下和左右运动,控制焊炬的升降和伸缩。焊接系统包含焊接电源、送丝机、保护气,用于实现机器人的焊接作业。 传感系统是采用旋转电弧传感器作为焊枪,结构紧凑,实时性、可达性都很好;霍尔传感器采集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机器人 使用 维护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4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