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
《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生工学院,为什么要利用微生物?,微生物繁殖非常迅速微生物培养易于控制微生物本身也容易改造,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酒精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丁醇、甘油;有机酸: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柠檬酸、酒石酸、衣康酸、长链二元酸(以十三到十八碳的直链烷烃为原料的发酵产品);氨基酸:如谷氨酸(单谷氨酸钠又称味精)、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等;核苷酸及其类似物:如鸟嘌呤核苷酸(5-GMP)、肌苷酸(5-IMP)、腺嘌呤核苷酸(5-AMP)、黄嘌呤核苷酸(5-XMP)等;酶:目前世界上有100多种酶
2、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应用于不同领域。单细胞蛋白,第一节 酒精发酵,酒精发酵原料 与酒清发酵有关的微生物酒精发酵生化机制酒精发酵工艺,一 传统技术,酒精发酵是酿酒工业的基础,它与酿造白酒,果酒,啤酒以及酒精的生产等有密切关系。进行酒精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如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此外还有少数细菌如发酵单胞菌(Zymononas mobilis),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解淀粉欧文氏菌(Eruinia amylovora)等也能进行酒精发酵。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时,根据控制的发酵条件不同,形成的发酵产物有根本的差
3、别,我们将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分为三型:第一型发酵,第二型和第三型发酵。,1、酒精发酵原料,(一)淀粉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我国发酵酒精的80%是用淀粉质原料生产的,其中以甘薯干等薯类为原料的约占45%,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的约占35%。,薯类原料红薯是我国生产酒精的主要薯类原料,也叫地瓜、山芋、蕃薯,新鲜或制成薯干。其固形物主要成分是淀粉,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和蛋白质。谷物原料(粮食原料):包括玉米、小麦、高梁、大米等。,(二)糖质原料,常用的糖质原料有糖蜜、甘蔗、甜菜和甜高梁等。糖蜜又称废糖蜜,它是甘蔗或甜菜糖厂制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物,分别称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其产量分别为加工
4、甘蔗和甜菜间的30%左右和3.5%5%。糖蜜含糖量较高,一级甘蔗糖蜜含糖分50%以上,甜菜糖蜜含糖量50%左右,所含主要成分为蔗糖。,甘蔗汁进行酒精发酵。甘蔗法中可发酵固形物包括蔗糖、淀粉及其他碳水化合物。过剩的甜菜或受冻、变质的甜菜生产酒精。甜菜所含主要糖分是蔗糖。此外还含少量其他碳水合物和果胶质。甜高粱秆中含糖分10%12%,所结的高粱米富含淀粉,均可用于发酵酒精,是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糖质原料。,(三)纤维质原料,纤维类物质是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天然纤维原料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成分组成,它们均较难被降解。近年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产酒精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纤维素和半纤维已成
5、为很有潜力的酒精生产原料。,农作物纤维质下脚料(稻草、麦草、玉米秆、玉米芯、花生壳、稻壳、棉籽壳等)森林和木材加工工业的下脚料(树枝、木屑等)工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脚料(甘蔗渣、废甜菜丝、废纸浆等)城市废纤维垃圾等。,(四)其他原料,主要指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甘薯和马铃薯淀粉渣、各种野生植物和乳清等。用这些原料生产酒精目前还不多见。,2、与酒精发酵有关的微生物,(一)糖化菌糖化:淀粉质原料全部或部分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所用催化剂称为糖化剂。糖化剂可以是由微生物制成的糖化曲(包括固体曲和液体曲),也可以是商品酶制剂。无机酸也可以起糖化剂作用,但酒精生产中一般不采用酸糖化,(一)糖化菌,实际生
6、产中主要用曲霉和根霉。我国的糖化菌种经历了从米曲霉到黄曲霉,进而发展到用黑曲霉的过程。历史上曾用过的曲霉包括黑曲霉、白曲霉、黄曲霉、米曲霉等,黑曲霉群中以宇佐美氏曲霉(Aspergillus usamii)、泡盛曲霉(Asp.awamori)和甘薯曲霉(Asp.batatae)应用最广。白曲霉以河内白曲霉、轻研二号最为著名。酒精和白酒生产中,不断更新菌种,是改进生产、提高淀粉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二)酒精发酵微生物,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属于子囊菌亚门酵母属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繁殖速度快,产酒精能力强,耐酒精。常用的酵母的菌株有南阳酵母(1300及
7、1308)、拉斯2号酵母(Rasse)、拉斯12号酵母(Rasse)、K字酵母、M酵母(Hefe M)、日本发研1号、卡尔斯伯酵母等。利用糖质原料的酒母除啤酒酵母外,还有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和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sp)等,细菌:森奈假单胞菌(Ps.Lindneri)、嗜糖假单胞菌(Ps.saccharophila)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生产乙醇。总状毛霉深层培养时也要产生乙醇。,三、酒精发酵生化机制,糖质原料: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淀粉质和纤维质原料:首先要进行淀粉和纤维质的水解(糖化),再由酒精发酵菌将糖发酵成乙醇。,淀粉结构,-
8、葡萄糖淀粉酶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逐个切下麦芽糖单位,但不能水解-1,6糖苷键,也不能越过-1,6糖苷键水解-1,4糖苷键,所以该酶水解支链淀粉时留下分子量较大的极限糊精。葡萄糖淀粉酶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逐个切下葡萄糖,它既能水解-1,6糖苷键,又能水解-1,4糖苷键。由于形成的产物几乎都是葡萄糖,因此该酶又称为糖化酶。,异淀粉酶专一水解-1,6糖苷键,因此能切开支链淀粉的分支。总之,淀粉在以上几类酶的共同作用下被彻底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麦芽糖可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生成葡萄糖。另外,在糖化曲中除含有淀粉酶类外,还含有一些蛋白酶等,后者在糖化过程中能将蛋白质水解成胨、多肽和氨基酸等。,纤维素
9、、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是一种结构上无分枝、分子量很大、性质稳定的多糖。其分子量可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稻麦秸秆、木材、玉米芯的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050、4050、53。在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总是和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伴生在一起。,半纤维素是一大类结构不同的多聚糖的统称。构成半纤维素的成分有D-葡萄糖、D-甘露糖和D-半乳糖等己糖,及D-木糖、L-阿拉伯糖等戊糖以及糖醛酸等。这些多聚糖的聚合度(DP)为60200,直链或分枝。半纤维素与纤维素不同,它很容易水解,但由于它们总是交杂在一起,只有当纤维素也被水解时,才可
10、能全部被水解。,本质素是由苯基丙烷结构单元通过碳-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在用酸对纤维进行分级水解时,最后剩下的2030的非溶性残余物即为木质素,其性质极为稳定。木质素在纤维素周围形成保护层,使后者的水解变得很困难。,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将纤维素的水解法分成三种,即稀酸水解法、浓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纤维素酸水解所用的酸为硫酸、盐酸和氢氟酸等强酸。水解反应式为:(C6H1005)n十nH20nC6H1206,纤维素酶:复合酶类,由C1和Cx组成。天然纤维素的分解过程是:纤维素先被Cl酶降解为较低分子化合物,同时具有水合性,其次由所谓Cx的几种酶作用形成纤维二糖。纤维二糖再由
11、纤维二糖酶(-葡萄糖苷酶)水解成葡萄糖。由于纤维素的性能稳定,无论用酸水解还是用酶水解,都存在水解速度慢,糖得率低的问题,这是影响纤维素科学利用的难题之一.,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可发酵己糖形成乙醇,其生化过程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己糖通过糖酵解途径(EMP途径)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由脱羧酶催化生成乙醛和二氧化碳,乙醛进一步被还原成乙醇,整个过程由图5-3所示。葡萄糖发酵成乙醇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酵母菌的乙醇发酵,主要生成乙醇,还生成少量甘油、有机酸(主要是琥珀酸)、杂醇油(高级醇)、醛类、酯类等实际上只有约47的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理论上1mo
12、l葡萄糖可产生2mol乙醇;即180克葡萄糖产生92克乙醇,的率为51.5%,可是实际得率没有这么高。因酵母菌体的积累约需2%的葡萄糖,另外2%的葡萄糖用于形成甘油,0.5%用于形成有机酸,0.2%用于形成杂醇油。乙醇发酵中大部分能量仍储存于乙醇之中,所释放的226kJ自由能中除67kJ(29)用于形成ATP外,其余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四 酒精发酵工艺,所用原料不同,采用的工艺也不同。,原料预处理:除杂、粉碎蒸料:要消耗整个生产过程蒸汽的25%30%无蒸煮的生淀粉(生料)发酵工艺、低温(100以内)蒸煮工艺膨化工艺和超细磨工艺等。糖化曲制备糖化方法分成间歇糖化和连续糖化两类。目前我国大多数酒
13、精厂采用后者。酒母制备乙醇发酵:注意控温,包括前处理、酒母制备、乙醇发酵和蒸馏四个工序。前处理包括的内容有:将糖蜜稀释至糖浓度为12%18%(依不同的发酵工艺而异)。糖蜜中常缺乏酵母必需的营养物质,需要添加一些氮源、营养盐(如硫酸铵、硫酸镁、磷酸盐等)以及生长素(如酵母菌自溶物)等。乙酵发酵所用工艺主要是间歇法和连续法,糖蜜经上述前处理后,接入酒母,于3035发酵,成熟醪酒精度为6%9%(V/V)。,糖质原料酒精发酵工艺,啤酒制造工艺流程,二 新趋势,微生物改良:纤维素利用菌、耐高温淀粉酶、高产糖化酶的菌株选育、耐糖耐酒精耐高温的酵母细菌酒精发酵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精,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溶
14、剂,甘油发酵:酿酒酵母、耐高渗酵母丙酮丁醇发酵:丁酸梭菌、丁酸醇菌、丙酮丁醇梭菌丁二醇发酵:产气肠杆菌、多黏杆菌丙二醇发酵:工程菌,丙酮酸,乙醛,乙醇,CO2,H,H,乳酸,草酰乙酸,H,ATP,琥珀酸,丙酸,CO2,CO2,甲酸,(6),(5),(4),(3),(2),(1),H2,CO2,乙酰CoA,ATP,乙酸,乙醇,H,乙酰乳酸,CO2,3-羟基丁酮,H,2,3-丁二醇,CO2,H2,乙酰CoA,ATP,乙酸,乙酰乙酰CoA,CO2,ATP,ATP,H,H,丙酮,2-丙醇,丁酸,丁醇,H,甘油发酵,2ATP 2CO2 NaHSO3 2ATP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乙醛 乙醛加成物 Pi
15、G 1,6-二磷酸果糖 2H EMP途径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 甘油,亚硫酸盐法:添加剂、动态工艺系统耐高渗酵母:减少酵母本身利用甘油、降低残糖、配套工艺。,丙酮丁醇发酵,故原料有哪些?,丁二醇发酵生产,三种异构体均可发酵生产,产量可达40-50%回收工艺很关键:液液抽提、减压蒸馏寻找新的菌种、工艺,丙二醇微生物生产,直接工程菌法发酵:产量低肠道菌岐化:两步发酵法,有机酸:给出氢离子的有机物泛指:羧酸(R-COOH)、磺酸(R-SO2OH)、亚磺酸(R-SOOH)、硫代羧酸(R-COSH)种类多:一元羧酸、二元羧酸、三元羧酸、多元羧酸,不饱和羧酸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中,提取不能满足需要对人体有
16、益,合成法不被人们所接受,发酵法生产的有机酸接近自然产物糖、淀粉、酒精、石油等均可经微生物转化生成各种有机酸最早:醋酸和乳酸利用乳酸菌自然发酵贮存加工青菜已经投产:柠檬酸、葡萄糖酸、长链二羧酸、曲酸等,第三节 有机酸发酵,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有60多种 柠檬酸 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葡萄糖酸 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醋酸 Acetobacter aceti(醋化醋杆菌)乳酸 Lactobacilus delbrackii(德氏乳杆菌)-酮戊二酸 Candida sp.(一种假丝酵母)衣康酸等 Aspergillus terreus(土曲霉)水杨酸
17、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丙酸 Propioni bacterium shermanii(谢氏丙酸杆菌),二.有机酸应用 1.在食品和饮料中的应用 酸味剂:汽水、硬糖、冰淇淋 水果罐头、果冻、果酱 保色作用 抑制腐败微生物生长 2.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柠檬酸及钠盐是很好的抗凝血剂 葡萄糖酸钙补钙,3.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洗涤剂(脱锈):无毒、无污染 无毒电镀:柠檬酸盐镀锌溶液代替氰化物 化妆品、香皂沐浴液:防止氧化和除臭 制革工业等,4.其它工业 卷烟(乳酸或乳酸钠):防干燥、防霉变、增香 处理纤维(乳酸):柔软、光泽 显影剂(酒石酸)乳酸钙是重要的医药和饲料
18、添加剂,(一)柠檬酸发酵 柠檬酸(citric acid),枸橼酸 学名:2-羟基-丙烷三羧酸或-羟基丙三酸 分子式C6H8O7,分子量192.13 无水柠檬酸是无色半透明全对称晶体 柠檬酸在化工、医药、食品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1893年前,主要从柑橘、菠萝和柠檬等提取 1893年后发现微生物(青霉)可产生柠檬酸 1951年美国Miles公司首先深层发酵法生产柠檬酸(Aspergillus niger)我国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浅盘发酵生产柠檬酸 60年代深层发酵,1.柠檬酸生产菌 青霉、毛霉、木霉、曲霉及葡萄孢霉等 利用淀粉质原料大量积累柠檬酸 国内利用黑曲酶(Aspergillus nig
19、er)工艺:固体或液体深层发酵 原料:甘蔗渣、废糖蜜、白薯、马铃薯、玉米等,2.柠檬酸发酵的原理 己糖、淀粉等原料柠檬酸 生化过程复杂 EMP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羧化 通过三羧酸循环形成柠檬酸,TCA循环与柠檬酸的形成,3.柠檬酸发酵的工艺,4.深层发酵工艺条件 1)温度:2830 初期温度稍高,有利于菌体繁殖 产酸期后温度稍低,有利于产酸 2)pH:低 pH 条件下产生柠檬酸 中性 pH 条件下形成草酸,3)通气和搅拌 黑曲霉是好氧菌,提高发酵罐内溶氧水平可提高柠檬酸产量4)培养基的液化 加少量-淀粉酶促进液化5)接种方式:二级种子,麸曲孢子6)原料中糖的浓度,4.柠檬酸的提取 1)柠檬酸结晶
20、 发酵液用蒸馏水搅匀 加热到100C处理后10层纱布过滤 向清液中加入碳酸钙进行中和 使柠檬酸形成柠檬酸钙而沉淀析出,2)酸解 柠檬酸钙加水搅成糊状 用硫酸缓慢酸解 加入足够量的硫酸 使柠檬酸游离出来,3)脱色和去除各种阳离子 活性炭脱色 阳离子树脂去除各种阳离子 流出液pH为4时,开始收集4)浓缩结晶 减压浓缩 冷却并缓慢搅拌 使结晶颗粒均匀,附:柠檬酸的质量标准(GB-198780)柠檬酸含量 99.5%硫酸盐(以SO4-计)0.03%草酸盐(以C2H4-计)0.05%重金属(以 Pb 计)0.0005%砷(As)0.0001%铁(Fe)0.001%灼烧残渣 0.01%钙盐 合格,其他有机
21、酸生产:自学,衣康酸苹果酸乳酸葡糖酸己酸要求:产生途径,国内外现状,生产菌种,工艺流程,原料,新工艺研究,第四节 氨基酸发酵,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反应式:C6H12O6+NH3+3/2O2 C5H9O4N+CO2+3H2O1葡萄糖 1谷氨酸理论转化率:147/180=81.7%,一 谷氨酸,一是提取法:甜菜厂付产物糖蜜中含有焦谷氨酸,用强碱处理可得到谷氨酸;二是蛋白质水解法:将面筋加酸水解,再分离提纯。1957年发酵法生产谷氨酸在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投产。我国1963年开始生产,1964年建立发酵法生产,全国大小厂家200多家,年产量15万吨之多,居世界首位,每年为国家创汇9亿元之多,
22、我国工业生产味精使用的菌种主要是经过诱变育种得到的营养缺陷型的北京谷氨酸棒状杆菌,正常代谢微生物是不会积累谷氨酸的。谷氨酸生产菌能够在体外积累菌体最大生长需要量300多倍的谷氨酸,研究表明,这种积累不是因为特异性途径,而是菌体代谢调节控制和条件控制的结果: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生产菌株 已分离到的菌株属不同的属,但具有相似的 特性:1)革兰氏阳性 2)不形成芽孢 3)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4)需要生物素作为生产因子 5)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谷氨酸产生菌 棒杆菌属 北京棒杆菌 C.pekinense Corynebacterium 钝齿棒杆菌 C.cren
23、atum 谷氨酸棒杆菌 C.glutamicum 百合棒杆菌 C.lilium 美棒杆菌 C.callunae 力士棒杆菌 C.herculis短杆菌属 乳糖发酵短杆菌 B.lactofermentum revibacterium 黄色短杆菌 B.flvum 叉开短杆菌 B.divaricatum 硫殖短杆菌 B.thiogenitalis 产氨短杆菌 B.ammoniagenes 小杆菌属 嗜氨小杆菌 Microbacterium ammoniaphilum 节杆菌属 球形节杆菌 Arthrobacter globiformis,3C6H12O6,6C3H4O3,6C2H4O2+CO2,6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微生物 现代 发酵 工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3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