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影像学检查.ppt
《五官影像学检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官影像学检查.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X线检查,(一)普通X线检查:1.眼和眼眶眼眶后前位:主要显示双侧眼眶骨结构和额窦及筛窦眼眶侧位:两侧结构重叠。可观察眶顶壁、眶底壁及眶腔密度。神经孔位:显示神经孔,第一页,共100页。,眼眶后前位,主要观察眶骨结构要求双侧对比,第二页,共100页。,视神经孔位,用于检查视神经孔一般应两侧对比检查,第三页,共100页。,一、X线检查,2.耳部许氏位:显示乳突小房、乙状窦、鼓室盖、颞颌关节、内外耳孔和颞骨岩部梅氏位:观察鼓室、乳突窦、岩骨尖、岩椎前后缘等汤氏位:检查岩骨嵴、内耳道和内耳颞骨岩部后前位:观察内耳、内听道、鼓窦、乳突尖,第四页,共100页。,Schller位摄影方法,第五页,共1
2、00页。,一、X线检查,3.鼻和鼻窦鼻骨平片:用于诊断鼻骨骨折 鼻骨侧位片和鼻骨轴位片 首选鼻骨侧位片,鼻骨轴位片为辅助方法,适用于额部偏平或鼻骨较高的病人,一般用于观察两侧鼻骨和上颌骨额突的损伤和移位情况,第六页,共100页。,一、X线检查,鼻窦平片:显示鼻腔、鼻窦及邻近结构。一般摄瓦氏位、柯氏位 瓦氏位:主要用于检查上颌窦,也可观察额窦、筛窦和眼眶 柯氏位:观察额窦、筛窦、鼻腔和眼眶 颅底位(颏顶位):观察蝶窦、鼻咽腔和颅底诸骨 鼻窦侧位平片:主要观察额窦、筛窦和蝶窦,对鼻咽腔及软腭的显示也较清晰,第七页,共100页。,一、X线检查,4.喉咽部:咽部主要包括透视、侧位平片和颅底位平片透视用
3、于检查不透X线异物,侧位平片检查部位不同可分段进行,鼻咽部侧位片上界包括颅底,下界包括软腭,前部包括鼻咽中后部,后部包括颈椎;口咽侧位平片主要观察舌背后部和第2、3颈椎及其椎前软组织;喉咽侧位上包括会厌,下包括气管上部,前包括颈前软组织,后包括颈椎。颅底平片主要观察鼻咽腔两侧壁、后鼻孔、颅底骨及其所在诸孔,对了解鼻咽部肿瘤颅底侵犯意义较大喉侧位平片简便易行,观察喉部结构。正位主要观察喉外伤和异物,第八页,共100页。,一、X线检查,5.口腔颌面部:平片检查是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投照位置。例如,下颌骨采用下颌骨正侧位;上颌骨采用瓦氏位;颞颌关节采用开、闭口薛氏位。,第九页,共100页。
4、,一、X线检查,(二)造影检查:1.血管造影 眼动脉造影 眶静脉造影2.泪囊泪道造影 滴注法造影:眼结合膜囊内缓滴0.5ml碘对比剂,用于确诊眶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灌注法造影:使用16号注射针头经泪点注射碘化油0.52ml,观察泪囊泪道功能和形态,第十页,共100页。,一、CT检查,CT的密度分辨力高,可区分不同的软组织结构和深在间隙,且能以横断和冠状位扫描直接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颌面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广泛应用于颌面部肿瘤、外伤、炎症等疾病的诊断。CT在空间分辨率、显示骨骼结构方面优于超声和MRI,能清楚地显示软组织及其周围结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的扫描技术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第十一
5、页,共100页。,一、CT检查,平扫,不用对比剂,有横断面扫描、冠状位扫描等眼和眼眶横断面以人体基线或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层厚35mm连续扫描,包括眶上、下壁,摄软组织窗和骨窗照片耳部平行于基准面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岩锥,观察外耳道前后壁、上鼓室内的锤、砧骨关系乳突窦入口、耳蜗,以及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等颅底结构,第十二页,共100页。,一、CT检查,喉部扫描一般从环状软骨下缘,向上至下颌角水平,如观察颈部淋巴结,可达乳突尖水平。咽部扫描上自颅底,下至软腭口腔颌面部扫描线平行于下颌骨体部下缘,从颞颌关节水平向下至舌骨水平。主要用于检查上下颌骨、鼻窦、颞下窝、翼腭窝等病变,第十三页
6、,共100页。,二、CT检查,增强扫描用于:血管性病变(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急性炎症时显示脓肿壁病变向眶外蔓延的情况以了解肿块的富血管程度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第十四页,共100页。,三、MRI检查,MRI组织分辨率高于CT,空间分辨率低于CT与CT相比,MRI显示钙化、骨质较差,其他结构显示相当或更佳玻璃体和海绵窦影像在T1和T2加权像中信号差别大,易于发现病理改变对不宜用对比剂的眼眶血管性病变及视神经肿瘤病人用MRI检查均有一定价值,第十五页,共100页。,三、MRI检查,常规扫描:常规采用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层厚15mm,同时做TIWI和T2WI特殊扫描:脂肪抑制序列可降低脂肪
7、信号,有利于部分病灶的观察增强扫描:常用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 0.2mmol/kg,静脉团注,扫描序列为TIWI,第十六页,共100页。,第二节 眼、耳、鼻、喉、口腔正常影像学表现,第十七页,共100页。,一、眼及眼眶,(一)X线表现眼眶后前位:眼眶的形态、大小和密度通常两侧对称视神经孔位:正常双侧视神经孔投影于眶外侧壁前方,呈卵圆形或圆形,视神经孔内径47mm,两侧形态、大小基本对称,亦可不对称,但孔径差异小于1mm,骨皮质边缘光滑,致密清晰。眼眶侧位:两侧结构重叠。眼眶侧壁前缘双侧重叠或平行显示,眼眶后缘以蝶骨平面后缘和鞍结节之间的视交叉沟为界。,第十八页,共100页。,一、
8、眼及眼眶,(二)CT表现 常规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层厚35mm,包括全部眼眶,用软组织窗观察1.横断面CT:可显示眼球、球后脂肪、眼外肌、视神经、泪腺及眶内神经和血管。球壁巩膜,亦称眼环,呈均匀浓白色环,厚约1mm,玻璃体均匀灰白,呈均等低密度,前界梭形晶体浓白,两侧眼球的形态、大小对称。,第十九页,共100页。,眼眶后前位示意图,眶顶,无名线,蝶骨小翼,眶上裂,蝶骨大翼,额窦,筛骨纸板,前组筛窦,鼻腔,第二十页,共100页。,眼眶平片(后前位),第二十一页,共100页。,眼眶平片(视神经孔位),额窦,筛窦,板障血管,颧额缝,视神经孔,蝶窦,第二十二页,共100页。,一、眼及眼眶,1.横断
9、面CT:球后脂肪为球后锥形低密度区,密度均一,内见视神经及血管等结构视神经自球后极至眶锥中央,粗细均匀,约34mm,眼动脉主干绕于其后段内、外直肌在眶内脂肪间隙衬托下显影清晰,第二十三页,共100页。,(二)眼眶CT,冠状面CT 分为眼球层面和球后层面眼球层面:眼环位于眼眶中部,其大小随层面深度而不同。上直肌、提睑肌、下直肌、下斜肌及泪腺显示清晰 眶骨四周的轮廓结构 眶内外病变有无通过骨壁相互侵犯作出肯定诊断 球后层面 显示视神经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密度。眼动脉和上眼静脉 四条直肌在此层面上显示最清楚。,第二十四页,共100页。,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第二十五页,共100页。,正常眼球、视
10、神经、眼外肌,第二十六页,共100页。,正常眼球、眼外肌,第二十七页,共100页。,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第二十八页,共100页。,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第二十九页,共100页。,眼眶冠状面(CT),6.外直肌7.上直肌8.内直肌9.鸡冠10眶上静脉E.筛窦M.上颌窦箭头指向筛漏斗内(右上颌窦口),第三十页,共100页。,(三)眼眶MRI,常规SE序列的T1WI、T2WI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联合应用“脂肪抑制”技术,第三十一页,共100页。,(三)眼眶MRI,MRI表现眶骨皮质无信号、呈黑色,骨松质因含脂肪呈高信号。前房及玻璃体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眼环呈中等信号。眼外肌及
11、视神经亦呈中等信号。脂肪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信号减低。,第三十二页,共100页。,正常眼眶横断面,第三十三页,共100页。,第三十四页,共100页。,正常眼部(冠状面),第三十五页,共100页。,正常眼部(斜矢状面)脂肪抑制T1加权像,第三十六页,共100页。,二、耳部,(一)X线表现主要用于颞骨病变的诊断,对中耳、内耳的细微结构显示不佳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参与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颞骨分为五个部分,第三十七页,共100页。,耳部,(一)X线表现鳞部位于外耳道上方,乳突部位于外耳道后方,鼓部和茎突部位于外耳道下方,岩部位于外耳道内侧乳突和中耳间有鼓窦相通。鼓窦约1cm左右,位于中耳的后上方乳突是一
12、些有规律的气房,位于鼓窦之后。它们的内面都衬有一层粘膜,第三十八页,共100页。,耳部,(一)X线表现许氏位(Schller位)乳突前方圆形透亮影为外耳道、鼓室和内耳道的重叠影像,上方横弓形致密线为鼓室盖,后方上下走形向前微凸的致密线为乙状窦前缘,两条致密线在后上方相交成锐角为窦硬膜角岩骨轴位(Mayer位)可显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第三十九页,共100页。,耳部,(一)X线表现岩骨斜位(Stenver位)岩锥长轴全部展开,能较全面地显示岩锥、内耳乳突窦及窦盖岩锥上缘最凸起部为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和乳突窦盖,亦称脑板,在岩锥中部偏内侧,可见内耳道,宽约5mm,前庭在内耳道底的外侧,呈
13、椭圆形透亮结构,其外侧和上方为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宽约1mm的线状透亮影。耳蜗在内耳道外下方,呈高密度结构主要用于观察内耳道、内耳迷路、岩尖等部位,第四十页,共100页。,耳部,(一)X线表现岩骨额枕位(Towne位)为颞骨的半冠状面投影用于观察岩尖、内耳道及内耳,第四十一页,共100页。,耳部,(一)X线表现 按乳突小房发育程度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气化型乳突气房发育良好,清晰透明;板障型气房较小但较均匀;硬化型无气房发育,乳突致密;混合型兼有板障型和气化型特点,第四十二页,共100页。,Schller位平片及示意图,乳突气房,乳突尖,乙状窦板,锤骨,鼓窦区,鼓窦盖,鼓窦入口,上
14、鼓室,下颌关节,颧弓,下颌骨关节突,鼓室,岩部前缘,第四十三页,共100页。,乳突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第四十四页,共100页。,耳部,(二)CT表现常规应用HRCT,层厚1mm,间距1mm,连续扫描强调横断面和冠状面同时观察横断面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冠状面基线垂直硬腭,第四十五页,共100页。,耳部,(二)CT表现由外向内有外耳、中耳及内耳外耳道呈“S”形管道,长约2.53cm,由骨和软骨组成,软骨占外1/3,骨部占内2/3中耳由鼓室、鼓窦、咽鼓管、乳突组成。鼓室为不规则含气腔,大小、形状、位置与乳突发育有关。咽鼓管是鼓室与鼻咽的通道,外1/3为骨性管道,内2/3为软骨性管道内耳位于岩
15、部,又称迷路,由致密骨组成,分为前庭、前庭窗、前庭水管、半规管、耳蜗、耳蜗水管。面神经管走行于颞骨内,分为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第四十六页,共100页。,耳部,(二)CT表现鼓室:形状不规则,垂直径和前后径约15mm分为鼓室上隐窝、鼓室本部、鼓室下隐窝六个壁 外壁由骨膜及上鼓室的外壁构成 内壁主要由骨岬构成 上壁即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相隔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前下为颈动脉管、下方为颈静脉窝 前壁又称咽鼓管颈动脉壁 后壁又称乳突壁,上宽下窄,凹凸不平,第四十七页,共100页。,耳部,(二)CT表现听小骨:能显示锤骨及砧骨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乳突窦为鼓室上隐窝外上方空腔,开口于鼓室上隐窝,鼓窦与乳
16、突气房相通 乳突窦入口是上鼓室向后延伸的含气管道,自窦入口向后膨大的含气腔为乳突窦,横断面上在同一层面上即可显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乳突窦三个含气腔自前向后连通,上鼓室中心有听小骨前庭: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含液腔,局骨迷路中部、耳蜗之后、半规管之前,第四十八页,共100页。,耳部,(二)CT表现半规管:外、上及后半规管,居前庭后方,管径0.8mm耳蜗:居前庭之前,形似蜗牛状,骨质致密内听道:呈管形、壶腹形和喇叭形,两侧对称,前后径及垂直径多在46mm,第四十九页,共100页。,鼓岬水平,鼓岬水平(“C”为耳蜗底圈)在中耳后下部面神经管垂直部()耳蜗导水管(),第五十页,共100页。,卵圆窗水平,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官 影像 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35746.html